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遼寧省丹東市四平集體林改紀實:林改吹綠萬重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09日   來源:人民日報

  7月1日,遼寧丹東普降大雨。久違的甘霖給山林解了渴,也讓寬甸滿族自治縣四平村十組的村民組長韓富民長舒了一口氣。看著窗外密集的雨點兒,他由衷地説,“這場雨下得好啊!前段時間太旱,縣林業局免費給我們的人參種子都種不下去。鄉親們就盼著下一場透雨,好把人參種子早點兒種在自家林下。早一天下種,早一天得利嘛。”

  和韓富民一樣急切的還有四平村一組的荊貴福。他不是趕著種參,而是急著在自家林地裏搭個小房,看護他那些越長越高的寶貝人參。“這參一天天長大了,要是不看好嘍被人挖了去,這幾年的心血就白費了。”

  如今,在四平村,聚在一起的村民們不再聊些張家長李家短的瑣事,他們心裏惦記的是自家林子裏是不是還要補栽些紅松;林下是種人參合適還是種些別的;食用菌有發黴的跡象,是不是要讓技術員來給看看。

  這些變化都發生在四平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後。這一切要從4年前那29個紅手印説起。

  29個紅手印讓4620畝集體林回家

  20年前的分田到戶給了農民改革的靈感

  2003年2月,四平村十組的村民們還沉浸在正月時節的歡樂和安逸中。村民組長韓富民、老黨員王樹祥、王樹貴卻愁眉緊鎖,愁的就是那山上的林子。

  “當時村裏亂砍濫伐相當嚴重,外村的人都來我們組偷林子。半夜的時候,山上經常會傳來伐樹的聲音。再不制止,老祖宗留下的這點兒家底就會在我們這輩人手裏敗禍盡了。”回憶當年分林子的勇氣和動力來源,這三位都已五六十歲的老人幾乎異口同聲,就是要保住這些綠水青山。

  “國家那時還沒政策,你們就敢分?”

  “我們幾個也犯合計。”那些日子,韓富民白天晚上都尋思。王樹祥在上世紀80年代擔任四平村的村主任,他的一番話讓幾個人心裏托了底。“20多年前搞包産到戶,國家把土地都分給咱們了,現在不是挺好的嗎。再説咱們分林子不是為了砍,是為了看,能有啥問題?有問題咱幾個扛就是了。”

  東北的漢子敢作為,有擔當。三個人商議定後就把組裏各家各戶召集起來開會。“會上誰不説話都不行,戶主們挨家挨戶表態。最後,絕大多數都贊成分林子。為了留下憑據,29戶村民當場按下了紅手印。”

  就這樣,分林到戶的事被定了下來。

  林子分五等,抓鬮抓10次

  自發的林改顯示農民的智慧

  林子説分容易,分起來難。山頭有遠近,林地有肥瘦,林相有優劣,這林子咋分才公平?遼寧省林業廳廳長王文權説,“把問題放在屋裏想,太多了;把問題交給農民,解決了。”

  韓富民先跑到鄉林業站去抄臺賬,把哪面山哪塊地有多大一一抄好。為了逐塊落實,也為讓村民口服心服,在大家按完手印的第二天,他和王樹祥、王樹貴就帶著各家的戶主們頂風冒雪上山了。

  “那時候林子裏的大雪齊膝深,我們爬冰臥雪在山林裏踏查了整整三天。每天褲腿都濕半截,棉鞋都濕透透的。踏查完了,大家心裏也敞亮了,哪塊林子啥樣一清二楚。經大夥兒同意,我們把所有林子分成五等,各家分得的林子要五個等級全有。”韓富民説。

  2003年2月20日晚上,在村民王樹江家,全組村民聚集起來,真正的分林到戶開始了。這次同樣採取了農民認為最公平的方式——抓鬮。“怕村民説我們作弊,每個等級的林子抓兩次,先抓抓鬮的順序,再抓地塊兒。五個等級抓了10次。結果誰都沒有二話,都認賬。”簽過合同之後,村民就各自回家,盤算如何看管和經營自家的林子。

  十組分林到戶以後,一組緊接著在2003年3月也自發進行了林改。

  2005年春,國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春風吹到了四平村。響應村民們的熱情,四平村在縣林改辦的指導下,一方面對十組原來的合同進行修改完善,另一方面借鑒十組經驗,通過調查摸底、全面普查,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公開實施、現地劃分,公示結果、簽訂合同等做法把集體林地確權到戶,讓村民享有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和收益權。

  截至2006年上半年,四平村林改工作全部結束。其中,家庭承包24583畝,確認自留山1319畝,確認以往承包山18695畝,確認轉讓山林10000畝,人均分得集體林30畝。

  群眾造林營林的熱情和林地一起甦醒

  集體林地回家後的活力期待持續迸發

  村民周桂英今年栽樹栽出了笑話。

  她丈夫去年過世,之後村裏進行了土地調整。由於忘了這事,今年開春她又在“自家”的地裏栽樹,結果把樹栽到了別人家,為此兩家還鬧起了糾紛,經村民組長調解,拿到了65元樹苗錢她才罷休。

  雖然把樹栽到別人地裏的事兒不常見,但如今在四平村,村民們造林營林的熱情卻是隨處可見。現在,村裏人人都是護林員,小孩都當通信員,各家對自家山林看管得很嚴,村民半夜聽到樹響,都會打著手電上山察看,哪像過去你偷你的樹,我睡我的覺。如今,四平村山上更綠了,河裏有水了,水裏有魚了。韓富民説,無論有啥煩心事,一進山看到自家的林子,啥都忘了。村民們對山林充滿著美好的希望。

  林改的效果無疑是明顯的,但是分林到戶只是林改的第一步。實施相應的配套改革,引導農民發展後續産業,是一篇必做的大文章。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同時,讓林業得到發展、農民得到實惠,才是改革真正的意義所在。

  四平村是北方典型的以林為主的偏遠山村,人均耕地1.5畝,人均山林近40畝,村民擁有的山林面積是耕地面積的26倍。耕地只能解決吃飯問題,要真正實現小康,充分利用山林資源才是唯一的出路。

  可在四平村,如何讓農民真正實現“靠山吃山,靠山致富”卻有繞不開的瓶頸。北方作物生長期長,發展林下參等産業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很難立即見到效益;同時,四平村林業用地面積54597畝,其中公益林就佔了30027畝。

  為了處理好這些矛盾,村裏一方面引導農民利用山地發展林下産業。另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尋求多方支持和幫助。經過努力,2006年至2007年,全村栽植冠下紅松300畝,發展林下參600畝。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3367元,其中來自林業的收入1885元,佔總收入的56%,比上年增加475元。

  林改春風吹綠了山,吹活了林,也終將吹開林農的笑顏。

 
 
 相關鏈結
· 回良玉在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會上講話
· 回良玉強調要積極穩妥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就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答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