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8日電(記者 張麗娜)蘇和的父母在他6歲時擔心蘇和夭折,給他改名叫烏日圖納順,意思是“長命百歲”。後來,當烏日圖納順也為人父時,他也給孩子取了個吉祥的名字,叫“烏和勒烏貴”,寓意不遇夭折。
自治區成立前,內蒙古地區城鄉衛生狀況十分落後,傳染病、地方病猖獗,疾病叢生,缺醫少藥。特別是廣大牧區、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基本處於無醫無藥的嚴重局面。很多牧民通過取吉祥名字等做法祈求孩子平安健康,然而依然扭轉不了殘酷的現實──當時內蒙古人均期望壽命不足35歲,蒙古族平均壽命只有19.6歲。
“我二十幾歲那陣子,鼠疫、天花這些傳染病非常厲害,得了病也就沒有救了。” 生活在烏蘭浩特市的77歲老人扒克扒回憶説,他的很多老鄉都把命丟在了傳染病上。“疫發無天色,荒野斷炊煙”是當時人們的真實生活寫照。
據1951年統計,內蒙古鼠疫、天花、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10種急性傳染病的發病率高達468.1/10萬,病死率高達6.5%。
自治區成立後,迅速建立城鄉衛生機構,組織力量全面開展重大疾病防治,全面開展婦幼衛生工作,加強山、老、邊、牧區醫療工作。當時的烏蘭夫同志要求“要把防疫同打仗、生産並列為內蒙古三大中心任務”。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基本控制了流行猖獗的鼠疫,普查普治了危害深重的性病,有效地遏制了流行性疾病對人民群眾的危害。
據了解,自治區成立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內蒙古不斷加大投入,先後投資近10億元,啟動實施了農村牧區“衛生三項建設”項目、“農牧民健康工程”、“三少和邊境旗市基層衛生機構建設”項目等,投資21.81億元啟動完成了血站、旗縣醫院、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中蒙醫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等項目。
來自自治區衛生廳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06年底,內蒙古醫療機構已由建區初的54個發展為7592個,病床數由519張發展到7萬多張,衛生技術人員由不足5000名發展到10多萬人。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0.7歲,嬰兒死亡率由自治區成立前的430‰下降到21.63‰,孕産婦死亡率由1600/10萬下降到49.94/10萬。主要防治疾病和人群健康指標基本接近或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