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構築向北開放窗口——內蒙古振興外貿和口岸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08日   來源:人民日報

構築向北開放窗口
——內蒙古自治區振興外貿和口岸紀實

    靜謐的夜幕下,驅車在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只有如水的月光和閃爍的繁星陪伴左右。當一片明亮的燈火撲入眼簾的時候,那就是口岸城市滿洲裏。

    “草原裏的不夜城”滿洲裏,繁忙的車輛、熱鬧的市場、熙攘的遊客、講不同語言的生意人……從這裡折射出內蒙古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1979—2006年,內蒙古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由2016萬美元增加到59.47億美元增長近294倍。

    向北開放 道路通暢

    隨著一聲汽笛長響,滿載貨物的國際集裝箱專列“如意號”從塞外青城呼和浩特開出,途經蒙古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18天后就可抵達德國的法蘭克福。這條運輸距離長達9814公里的國際鐵路運輸線,被讚譽為新“絲綢之路”。

    改革開放之前,內蒙古對外貿易發展緩慢,出口商品一直以農副土畜産品為主,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不斷加快對外貿易步伐,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如今,內蒙古已經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陣地,全區口岸貨運量通過能力6000萬噸,客運通過能力1000萬人次。進出口商品結構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口岸開放格局。

    內蒙古充分利用與俄羅斯和蒙古國接壤這個獨特的地緣優勢,鼓勵和支持區內企業以投資、參股等形式“走出去”。去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到334億美元。兩國政府提出,將努力使雙邊貿易額在2010年達到600億至800億美元。

    中蒙之間的貿易同樣讓人驚喜。慶華集團與蒙古國“蒙古之金”集團合作開發的那林蘇海特煤田規模進一步擴大,2006年進口原煤近160萬噸;包鋼集團開發的巴彥格勒鐵礦、巴日格力圖鐵礦及額仁—達拉策格特鐵礦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僅2006年,內蒙古對蒙古國的貿易額已經增至5.8億美元。蒙古國已經成為內蒙古對外貿易第二大合作夥伴;中國也成了蒙古國最大的投資國和貿易夥伴國。

    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已被批准為常年開關的國際性口岸;策劃多年的阿爾山國際口岸,隨著橫跨中蒙界河努莫爾根河大橋的建設,即將開通又一中蒙商橋;阿日哈沙特口岸改為集中開關,延長了開關時間……一系列口岸的開放,表明了內蒙古同蒙古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將更加頻繁。

    既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1979年,當時的伊克昭盟羊絨衫廠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日本資金1310萬美元拉開了內蒙古吸引外資、引進國外企業的序幕。1991年,自治區制訂和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鼓勵外商投資條例》等,外商投資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企業得到較快發展。截至2006年底,內蒙古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36家,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50億美元。

    為了確保向北開放道路通暢,內蒙古加快了國際道路運輸通道的基礎設施建設。近5年來,10余條以口岸為中心的高等級公路已初步形成了邊境地區與內地相連的公路網絡。

    滿洲裏口岸正在實施包括鐵路建設、公路升級以及國際轉運貨場建設等在內的擴能工程,總投資超過50億元人民幣,為滿洲裏口岸迄今最大規模的擴能工程。臨河—策克、赤峰—白音華、阜新—巴彥烏拉鐵路、滿洲裏—海拉爾鐵路復線改造等多條以口岸為中心的鐵路大通道正在或即將建設。

    邊陲小城 貿易紅火

    內蒙古與俄羅斯和蒙古國接壤,擁有4200公里邊境線,18個貿易口岸像珍珠一樣散落其間,其中一類口岸11個。邊貿互市、旅遊購物、蔬菜輸出等特色邊貿改變了這些邊陲小城的命運,使他們成為活力無限的邊界開放帶。

    漫步在滿洲裏街頭,仿佛置身異國他鄉。高樓林立、中西合璧的滿洲裏幾乎全城都是自由市場:中俄蒙商賈人來人往,討價還價,買賣興隆;街上的路標和商店的招牌全是中俄兩種文字;商場、飯館、酒店以及各種辦事機構門口的停車場上,半數以上車輛挂著俄羅斯牌照。

    2006年,滿洲裏口岸進出口貨物累計約2171萬噸,進出境人員累計約169萬人次。目前,滿洲裏各大賓館、飯店常年入住率均在90%以上。每天在滿洲裏生活、工作、旅遊的俄、蒙客人達1萬多人。

    “何的招數(蒙語多少錢的意思)?”“刀削、刀削(蒙語低點的意思)”……走進二連浩特的浙江義烏市場,隨處可見蒙古商人手持簡易計算器,比劃著和內地商販“劃價”的情景。這裡的攤主,無論是頭腦靈活、肯吃苦的浙江老闆,還是本地或西部地區的生意人,幾乎都能用蒙古語與客人交流。

    邊境貿易的活躍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從前以畜牧業為支柱産業的諸多內蒙古邊城小鎮的經濟結構。與蒙古國接壤的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原本是一個傳統的牧業旗,由於國門的開放,短短幾年的發展,這個不到4萬人的小旗,每年就向蒙古國出口5萬多噸蔬菜。

    通關環境 備受讚許

    “請您對我的服務做出評價!”今年4月,呼和浩特邊防檢查站服務評價電子測試系統投入使用。入境旅客在接受檢查後,系統將會用中、英、蒙三種語言提示旅客對檢查員的服務做出評價。評價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態度不好”、“時間太長”、“業務不熟”五項評價。

    旅客對邊檢服務質量、服務水平兩項滿意率達100%。這是日前內蒙古二連浩特邊防檢查站統計近1.3萬份調查問卷得出的結果。一位德國旅客在調查問卷中這樣寫道:“從德國到中國,行程上萬公里,途經數個國家地區,每個國家的檢查人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中國,我真正感覺到了一個禮儀之邦的偉大。這裡的檢查員對待旅客親切和善,對待工作更是認真負責,我很敬佩他們,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友好與熱情!”

    優質的服務、熟練的業務、高效的工作贏來了外國客人的讚許,也使邊境貿易客源不斷。全區出入境人員由1950年的0.8萬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459.85萬人次,增長近574倍。

    近年來,內蒙古為優化口岸通關環境做出了不懈努力。降費保稅、辦稅公開、簡化程序、電子口岸建設等一系列便於通關原則的措施,給內蒙古邊貿發展注入了活力,使口岸通關程序越來越完善,過貨能力也有了顯著提高,全區年口岸進出境貨運量由1950年的5.6萬噸增加到2006年的3025萬噸,增長近540倍。

    通關環境的不斷優化,使來自俄羅斯、蒙古的原木、煤炭等源源不斷地走進了國門,形成了具有內蒙古特色和優勢的口岸經濟。滿洲裏重點建設木材、石油、天然氣加工産業;二連浩特形成以木材、畜産品為主的加工園區。截至目前,滿洲裏進口資源加工區引進項目52個,完成投資8億元;二連浩特進口資源加工區引進項目20個,總投資13.9億元。(記者 辛 陽 曾華鋒 柳曉森)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社論:共同團結奮鬥 共同繁榮發展
· 向北開放和對外交流給內蒙古經濟帶來無限活力
· 內蒙古自治區外貿:發展口岸經濟 興邊興區富民
· 民族區域自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 首屆中國海拉爾中俄蒙三國國際青年藝術節閉幕
· 內蒙古以風光和文化展現魅力 旅遊業收入達280億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