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口岸經濟蓬勃發展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8月08日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發揮比較優勢,統籌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和口岸經濟,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收到了顯著成效。

    對外貿易持續增長

    今年一季度,內蒙古牛奶出口量為3672.9噸,貨值278.7萬美元。內蒙古成為全國最大的乳製品生産基地,同時也是最大的乳製品出口基地。

    隨著伊利、蒙牛兩大乳品加工企業的牛奶出口量迅速增加,有“中國乳都”之稱的呼和浩特市取得了對外貿易的新突破,2006年首次進入海關發佈的外貿100強城市。過去已經“榜上有名”的包頭,由於工業製成品唱起了外貿出口的主角,位次前移到了第27位。

    這兩大外貿100強城市的産生和成長,建立在內蒙古對外貿易全面發展的基礎上。自治區商務廳廳長呂二喜介紹説,內蒙古的對外貿易始於1947年,當時主要是與前蘇聯進行易貨貿易。到上世紀50年代,貿易對象擴大到東歐各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五”以來,隨著自治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外貿易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全區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由1979年的2016萬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95億美元,增長近294倍。其中,出口額由1979年的1263萬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1.4億美元,增長168倍;進口額由1979年的753萬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8.1億美元,增長505倍。

    尤為可喜的是,外貿進出口商品結構明顯優化。“1983年以前,我區出口商品一直是以農副土畜産品為主,出口商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而在2006年全區出口商品構成中,工業製成品出口18.9億美元,已成為全區外貿出口的主導産品。特別是機電和高新技術産品,從無到有,2006年機電産品出口達2.8億美元,高新技術産品出口達7671萬美元。原木、原油、銅礦砂等國內稀缺的資源性産品進口大幅度增加,2006年全區進口額達到25億美元。”呂二喜説。

    如今,內蒙古已經構築起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最初,內蒙古僅有少數幾家公司經營對前蘇聯的易貨貿易,後來逐漸發展到16家國有外貿專業公司。自改革開放以來到2006年底,全區獲得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達3173家,與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出口商品達700多種。

    口岸經濟蓬勃發展

    滿洲裏口岸作為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中國對俄羅斯最大的口岸,承擔著中俄貿易60%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2006年,滿洲裏口岸進出口貨物累計約2171萬噸,進出境人員累計約169萬人次。目前,滿洲裏各大賓館、飯店常年入住率都在90%以上,每天在這裡生活、工作、旅遊的外國客人達1萬多人。

    物暢其流,人便其行,滿洲裏發展日新月異。“十五”以來,滿洲裏市經濟增長速度、社會發展水平位居我國各沿邊口岸城市前列。地區生産總值由2000年的15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353元增加到2006年的11197元。

    在40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內蒙古的18個口岸敞開了我國向北開放的門戶,催生了活力無限的沿邊開放帶。從滿洲裏到二連浩特、再到策克,從東至西,對外經濟貿易合作使過去封閉的邊陲小鎮煥發出生機。口岸經濟迅速發展,成為拉動自治區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部分。

    近年來,內蒙古口岸的發展得到了國家和自治區的高度重視。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已被批准為常年開關的國際性口岸。

    同時,內蒙古致力於推動國際運輸通道的建設。2001年以來,累計投資逾40億元修建了二連浩特口岸—賽漢塔拉、滿洲裏口岸—海拉爾、珠恩嘎達布其口岸—烏裏雅斯太、策克口岸—達來呼布等10多條以口岸為中心的公路,初步形成了邊境地區與內地連接的公路網絡。目前,臨河—策克、赤峰—白音華、阜新—巴彥烏拉鐵路、甘其毛道—包頭東鐵路、滿洲裏—海拉爾鐵路復線改造等多條以口岸為中心的鐵路大通道,正在或即將建設。

    口岸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建設和完善,為內蒙古擴大開放增添了新動能。呼和浩特海關副關長王富寬告訴記者,2006年,內蒙古口岸進出境貨運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大關,達到3025萬噸,同比增長12%。2007年第一季度,內蒙古口岸進出境貨運量達883萬噸,同比增長21.1%;出入境旅客人數達67.6萬人次,同比增長8.6%。

    蓬勃發展的口岸經濟為興邊富民提供了一個廣闊平臺。“現在,每年口岸經濟帶動的稅收佔到我們旗總稅收的一多半。”額濟納旗副旗長蘭平薰高興地説。烏拉特中旗依託甘其毛道口岸,將建設國家重要煤化工、有色工業冶煉基地和口岸過貨資源的承接地,並圍繞産業發展建設5萬至8萬人的工業新城。二連浩特市已經把進口資源落地加工作為發展地區經濟的重要手段,一批木材加工項目帶動了該市的工業經濟發展。新巴爾虎右旗是一個傳統的牧業旗,這個以往吃菜都要靠外運供應的牧區,依託臨邊優勢,如今成為了出口蔬菜生産供應基地。牧民趙玉春種了4個大棚和30畝地,蔬菜大部分出口,年收入超過4萬元。當地有500余戶牧民像趙玉春一樣,靠種植出口蔬菜走上了致富路。

    開放合作步伐加快

    西到阿拉善,東到呼倫貝爾,記者看到,內蒙古到處活躍著投資者的身影。逐步形成的招商引資的優良環境,發散出強大的“磁力”,吸引著眾多海內外客商。

    內蒙古對投資者的魅力,一方面來自它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也是和日益完善的開放政策分不開的。呂二喜説:“1987年以後,隨著國務院頒布《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及若干實施辦法,採取了擴大地方外商投資審批權限等一系列措施,自治區政府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條例和規定,外商投資環境持續改善,對外開放有了嶄新的局面。截至2006年底,全區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36家,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50億美元。僅2006年就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52家,實際利用外資金額179億美元,同比增長42%。”外商投資不僅規模擴大了,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投資領域拓展到化工、能源、通信、電子、醫藥、乳業、肉類、農畜産品等行業。

    內蒙古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把引資與優化投向緊密結合起來,圍繞構築六大優勢産業集群,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資源轉化能力強的大項目,推動全區資源開髮型産業向精深加工轉變。目前,已有391戶外商投資企業投入生産運營,摩托羅拉、奔馳等12家跨國公司在內蒙古安家落戶,外商直接投資達到14億美元,工業總産值達61億元,每年上繳稅金近4億元,産生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在加快“引進來”的同時,內蒙古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按照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贏的原則,以企業為主體,在境外投資和開拓市場方面取得突破。

    ————鄂爾多斯集團羊絨製品的年産銷能力現已達到1000萬件以上,佔到中國産銷量的40%和世界産銷量的30%以上。目前,該集團在洛杉磯、東京、倫敦、莫斯科、科隆、米蘭等地均設有國際銷售公司和20多家直銷店,年外銷羊絨製品400多萬件。

    ————森工集團在俄羅斯的森林採伐和木材深加工項目已達23個,累計採伐383萬立方米。

    ————滿洲裏黎明經貿公司在俄羅斯布裏亞特共和國投資2774萬元人民幣的樺木旋切單板加工項目已開工生産。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擴大和深化,外向型經濟的崛起,為內蒙古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內蒙古自治區負責同志表示,今年,內蒙古要採取多項措施,力爭使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口岸進出境貨運量增長6.9%,進一步開創全區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記者 徐立京 陳 力)

 
 
 相關鏈結
· 構築向北開放窗口——內蒙古振興外貿和口岸紀實
· 人民日報社論:共同團結奮鬥 共同繁榮發展
· 向北開放和對外交流給內蒙古經濟帶來無限活力
· 內蒙古自治區外貿:發展口岸經濟 興邊興區富民
· 民族區域自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