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記者林紅梅)交通部副部長翁孟勇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全國農村公路建設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不斷為新農村建設注入活力。這一輪農村公路建設熱潮,其投資力度之大,建設範圍之廣,受益群眾之多,都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我國農村公路建設近4年來呈加速發展狀態。”翁孟勇回顧説,2003年,交通部提出了“讓農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目標,開始加大對農村公路的投入。到2006年,交通部把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交通發展的基本指導原則,進一步加快發展。
據統計,2003年至2006年,全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87萬公里,其中有瀝青、水泥路面的為58萬公里。到去年底,我國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302.6萬公里,有98.2%的鄉鎮、86.4%的建制村通了公路,有80.6%的鄉鎮、60.3%的建制村通了瀝青、水泥路。
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為農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創造了基礎條件。翁孟勇把農村公路發揮出的作用總結為“五個改變”。
農村公路改變了交通落後面貌,促進了農民增收。翁孟勇説,沒有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農産品運輸難、銷售難、貨損大、成本高、價格低的問題就沒法得到有效解決。他舉例説,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在農村交通條件改善後,建成了“中國茶花之鄉”“中國桂花之鄉”“中國南方奶牛與乳製品之鄉”,農民收入提高了。
農村公路改變了消費結構,促進了國內經濟增長。翁孟勇表示,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解決了農村“買難”“賣難”的問題,為農民這個具有消費潛力的群體擴大消費提供了必要條件。他説,近幾年,各類家用電器進入了農家,摩托車和農用車的銷售也呈上升趨勢。農村公路建設還直接促進了水泥、鋼材、瀝青、砂石等建材業的發展。
農村公路改變了村容村貌,促進了鄉風文明。翁孟勇説,不少地方在農村公路修通後,相繼啟動了改水、改電、改房、改廁、垃圾污水處理等工程,農村人的生活習慣和鄉村習俗也在發生變化。
農村公路改變了幹群關係,促進了基層民主。翁孟勇説,現在,基層群眾普遍反映,修路改善了鄉村的幹群關係。過去幹部是向農民收費、派活,現在是帶領農民修路致富。他舉了個例子:四川省儀隴縣創造了通村公路建設“四權”運行模式,即村黨支部行使領導權、村民會議行使決策權、村委會行使執行權、村民代表行使監督權,探索出一條提升農村基層組織效能、建立民主決策機制的新路子。
農村公路改變了農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穩定。翁孟勇説,農村交通條件好了,農民到城市醫院就醫近了,農村地區教育水平和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創造了條件。
“在發展過程中,我國農村公路建設摸索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好中求快’的建設原則,為確保農村公路穩步發展提供了保障。”翁孟勇總結農村公路快速發展的經驗時認為,“我國農村公路建設已經從最初的交通部門推動,轉變為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這是農村公路得到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
建設農村公路的“錢”從哪來?翁孟勇説,堅持以政府投資為主,多渠道籌資的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車購稅用於農村公路建設的投資,由2001年的14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27億元,佔車購稅的比例由5%提高到39.5%,今年國家車購稅投入到農村公路建設總量將達到300億元以上。
中央政府的投資帶動了全社會對農村公路的投資。2007年,全社會對農村公路的投資將達到1597億元。有的省通過銀行貸款,有的省將建設幹線公路繳納的營業稅及收費公路營業稅,通過財政預算安排,用於農村公路建設,同時提倡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修路。
“針對以往農村公路修了後無人管養,很快壞掉的難題,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堅持做到建管養並重、路站運全面推進。”翁孟勇介紹説,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方案,明確了農村公路養護的責任主體。各地交通部門組織實施了農村客運網絡化工程,到去年底,我國83.2%的建制村通了客運班車。
展望未來,翁孟勇表示,“十一五”期間,全國要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0萬公里,解決7530個鄉鎮通瀝青、水泥路、89970個建制村通公路,建設任務十分艱巨。交通部門要繼續努力,推動農村公路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