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昌10月24日電(記者 賈永、李宣良)“嫦娥奔月”,這個在中國流傳了千年的傳説,在今天這個明媚的秋日開始變為現實。
隨著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衛星飛向太空,自強不息的中國航天人,又將把中華民族的嶄新高度鐫刻在太空中。
繞月探測,中國航天的第三個里程碑。它標誌著,在實現人造地球衛星飛行和載人航天之後,中國航天又向深空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深空探測是人類對太陽系內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太陽系以外的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的探測,這已成為當前國際航天活動的一個熱點。今天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將飛向距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把中國人造衛星此前約8萬公里的最遠飛行距離,一步提高到4.5倍以上。
作為一個誕生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説的國度,中國人自古就有著探究月球真相的強烈願望。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對月食開始記載,在1500年前就進行過月食的預報。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探月活動,我們畢竟是後來者。1959年10月,蘇聯完成首次繞月飛行,人類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0年後的7月,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第一個腳印,用自己的一小步,實現了人類的一大步。
與太空探索的每一次進步一樣,自主創新、奮起直追、跨越發展,成為後來居上的中國航天人的不懈追求。
迄今為止的探月活動,基本經歷了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月球近旁飛過、撞擊月球、繞月探測、月球表面軟著陸……所遵循的是技術難度逐漸遞增的原則。我國首次探月就採用了繞月探測方式,直接跨越了前兩個階段。
從1958年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到1970年“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用了12年;從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到2003年載人航天成功,用了11年;從2004年初繞月工程啟動到今天嫦娥一號衛星升空,只用了3年多時間……這一組不斷縮短的時間表明,在由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的前進步伐越來越快。
上萬人參與的龐大繞月探測工程,僅花了14億元人民幣。勤儉節約、無私奉獻、團結協作,構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航天事業永恒的主題。
太空是人類共有的太空,航天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秉承著和平開發太空資源、造福全人類的一貫宗旨,中國的“嫦娥”工程從一開始就高度開放。中國已經宣佈,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月球探測數據將與世界各國科學家共享。這再次彰顯了中國航天人所具有的為人類航天事業貢獻智慧與力量的高度責任感。
雄關漫道真如鐵。雖然人類探月活動已經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但迄今開展的123次探月活動,成功的不到50%。這意味著,預計100多萬公里的“嫦娥”奔月之旅絕非坦途。我們期待“嫦娥”一路走好。這,是中國航天人的願望,也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共同期盼。
10月,是收穫的季節。4年前的10月,就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結束的第2天,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開始了中國航天員遨遊太空的航程。今天,當黨的十七大勝利閉幕3天之後,嫦娥一號衛星帶著一個古老民族的夢想飛向月球。這是中國航天史上又一次嶄新的跨越。
兩度金秋,兩次盛會;兩度飛天,兩次跨越——如同中華民族站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起點上一樣,中國航天,同樣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