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時評:關鍵在於抓住四個堅持 搞好重建規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記者 鹿永建 葛如江)6月3日,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召開第16次會議,部署災後恢復生産工作,討論《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工作方案》。制訂災後重建規劃,是災後重建工作的關鍵性一步;其核心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的切入點是抓住四個堅持。

    堅持以人為本,優先安排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當前,災區黨和政府要千方百計為災區群眾考慮,考慮他們的吃穿住用等。下一步災後重建,更要堅持以人為本,儘快讓災區群眾恢復原有的生活狀態和秩序。在災後重建規劃中,還應當體現出改革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大力發展公共服務設施。比如,在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可以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大力發展社會文化事業,要特別重視學校、醫院、廣播影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

    堅持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汶川大地震的區域是我國地震較為活躍的地區。災後重建,選址為先,要對當地的地質災害進行認真評估,要尊重科學規律,也要對於大自然有所敬畏,選址要考慮地質條件的穩定性,要儘量規避可能發生的包括地震在內的地質災害。

    四川地震災區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環境質量優越,是發展旅遊的好地方。但該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弱,規劃區能容納多少人口?若干年以後人口的最大值是多少?區域內工業企業的最大排污負荷是多少?這些問題,都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作出審慎而科學的回答。

    堅持統籌兼顧,做到重建與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相結合。重建是當地建設發展的機遇,既要立足當前,更要著眼長遠。災後重建規劃要鼓勵企業調整産業結構,朝著更先進、更安全、更能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北川是我國唯一的羌族縣,災後重建要體現保護羌族文化的意識,保護羌族文化,傳承羌族文化。

    堅持地方為主,充分發揮災區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災區幹部群眾是災後重建的主體。國務院已決定,中央財政今年先安排700億元,建立災後恢復重建資金,明後年繼續作相應安排;同時全國建立了對口支援機制,加快恢復重建。但是,這些支持必須在災區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事半功倍的作用。

    重建規劃應當鼓勵地方黨委和政府發動群眾,自己動手,互幫互助,鼓勵創新思路,把群眾自建和獎勵相結合;鼓勵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和政府提供優惠政策相結合,總之是千方百計發揮災區幹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我們相信,在中央的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全國人民的強大支持,災區人民不等不靠,一定能重建美好的家園。

    新華時評:信息公開凝聚起抗震救災的強大力量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記者 張建高)汶川大地震過去20多天了,醫治傷病人員、防範次生災害、安置受災群眾、恢復生産、重建家園等工作正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中國政府和人民在這場特大災害發生後的搶險救災表現,得到了海內外輿論空前一致的稱讚。追根溯源不難發現,所有的讚揚聲源於一個起點:信息公開。

    地震發生後僅僅23分鐘,人們就通過互聯網、手機、廣播、電視等獲悉消息;不到一個半小時,胡錦濤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趕赴災區的消息。此後,來自國家有關部門的地震信息呈爆髮式出現,媒體報道不僅越來越密集,而且越來越具體、深入。5月17日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根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授權,每天下午準時在北京發佈抗震救災進展情況,及時回應公眾對抗震救災工作的關心。

    知情是參與的前提,信息公開是政府與民眾互信的基礎。正是政府及時發佈災情信息、媒體廣泛深入地報道,把災情程度、救援壯舉等全景式地展現在公眾面前,吸引著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把目光投向災區,關注救災的每一點進展,讓所有中國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對每一個公民的信任,從而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局面迅速形成。

    5月1日,是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起始日,11天后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是對政府依法行政、執行條例情況的一次檢閱。抗震救災20多天來事實不僅證明了中國政府公開政務信息的決心和誠意,而且有力地證明了一個道理:信息公開是政府獲得最廣泛民意支持的基礎,是政府工作中攻堅克難的銳利武器。

    抗震救災信息公開,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一次生動實踐。抗震救災信息公開,使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到了充分體現,讓人民切實感受到了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堅實步伐,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繼續實行改革開放的堅定信念。

 
 
 相關鏈結
· 新華時評:高考分數"隱私化"有助改變教育無序競爭
· 新華時評:災後重建要有長效、靈活的政策機制
· 新華時評:從救災中汲取構建社會和諧的力量
· 新華時評:做好心理救助工作 重建“精神家園”
· 新華時評:做好本職工作 支援抗震救災有序進行
· 新華時評:致敬,為四川汶川地震災難中的孩子們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