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記者來信:汶川地震讓我們重新認識體育場館功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6月7日電(記者史春東)四川汶川強地震發生後,受災地區的體育場館在群眾逃生避災、安身落腳上起了重要作用。這也促使我們重新認識體育場館的功效。

    綿陽九洲體育館是四川各災區中安置受災群眾最多的一個點,高峰期人數達3至4萬人,目前也有4至5千人在那裏棲身。

    這是一個落成不久的體育館。體育館外圈建築可以避雨,來到這裡的受災群眾分成24個片區打地鋪;當地24個單位、部門對口分片負責,處理群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空地上搭起的帳篷均有編號,在體育館外空地上搭起了供幾十人同時使用的淋浴房,開水間定時開放。在這裡,災民每天可以吃上一餐熱飯。

    這個體育館的“九洲帳篷學校”已經開學,來自災區的上千名學生已經在帳篷裏上課,其中每週有4節體育課。

    德陽體育中心內也有很多帳篷,裏面住著受災群眾。體育中心廣播不時播出各種通知,公安、民兵在場內每天24小時巡防值勤。

    綿陽、德陽等地的抗震救災指揮部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地震發生後,有開闊、安全條件,有接待受災群眾能力的地方,首選是體育場館。因為這些地方為舉行體育比賽設計,周圍交通道路條件好,且相對封閉、便於管理,許多空地還可以作為救災物資集散地。城市廣場雖然有空地,但四週居民多,疏散條件有限,道路容易堵塞。

    記者還採訪了綿陽、廣元等地的一些政府官員,他們表示,通過這次災難,他們對體育場館的建設、規劃等有了全新的認識,體育場館建設將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據四川體育科研所副研究員何仲濤介紹,汶川強地震發生後,汶川、北川、青川、綿竹、都江堰等地傷亡慘重,房屋大多損毀。震後大雨,災區群眾無家可歸,生存受到威脅。於是,災區附近的體育場館成為避難場所,體育場館成為救災、救人、援助的窗口。

    四川省體育局局長朱玲説:“在過去,我們對體育場館的認識可能僅停留在表層上,認為這就是一個看比賽的地方。其實,發達國家早就把體育場館視為一個緊急避難的場所,有齊全的配套設施,一旦災害發生,立即啟動。現在我們的體育設施建設還沒有涉及這個方面。雖然四川的體育場館也被用於救災,但如果我們的設計中有避難部分,體育場館的硬體在接待受災群眾的過程中就不至於損毀這麼嚴重.安置就會更加有序。”

    據悉,四川省已採取強制措施,加強社會公共區域的用地管理。將公共體育場館及健身設施場地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體育健身設施建設項目和功能,不得縮小建設規模和降低用地指標。

    汶川大地震給我們上了一課,體育場地千萬不要擠佔,體育場館的避難設計不應再是可有可無的事。

 
 
 相關鏈結
· 保監會:保險業向四川汶川地震支付賠款達2.62億
· 截至目前因汶川地震出險水庫(水電站)達到2473座
· 汶川地震受災嚴重的62個縣市區延期國家司法考試
· 保監會:保險業向汶川地震支付賠款增至2.33億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