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奧運聖火在鄂爾多斯傳遞結束 下午在包頭市傳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圖表:北京奧運聖火在鄂爾多斯傳遞 新華社發

成吉思汗長眠地迎來奧運聖火 “祥雲”點亮鄂爾多斯前世今生

    新華社內蒙古鄂爾多斯7月9日電(記者張雲龍、王欲鳴)7月9日,中外馳名的成吉思汗陵前,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特別的一次盛會,北京奧運會火炬在這裡開始鄂爾多斯站的傳遞。

    成吉思汗陵位於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內。伊金霍洛旗委書記、火炬手楊博説,近八百年來,守陵部落鄂爾多斯人及達爾扈特人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民族古老的祭祀文化、宮廷文化和民俗文化,使成吉思汗陵成為具有深厚內涵的蒙古民族傳統文化的搖籃和寶庫。

    上午8時30分,亞特蘭大殘奧會標槍冠軍哈斯勞從內蒙古政協副主席、鄂爾多斯市委書記雲峰手中接過火炬,開始在鄂爾多斯的正式傳遞。據介紹,火炬傳遞共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在成陵宮和成陵景區,第二單元在康巴什新區,共有104名火炬手參加傳遞。

    藍天白雲地,蒼松翠柏間,聖火在成陵的傳遞如同瀏覽一部蒙古史書,伴隨著沿途蒙古族群眾的歡呼,世人可以看到成吉思汗陵宮、阿拉坦甘德爾敖包、九十九級吉祥臺階、成吉思汗銅像廣場,蒙古曆史文化博物館、亞歐版圖廣場、“鐵馬金帳”群雕、氣壯山河門景等等一大批獨特蒙元文化景觀。成吉思汗這個世界矚目的偉人,在這一刻因為“祥雲”的到來,再次受到世界矚目。

    經過轉場,“祥雲”將來到康巴什新區傳遞。鄂爾多斯市作為內蒙古生態恢復良好、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2000年以來在西部地區迅速崛起,被人稱為“鄂爾多斯現象”。康巴什新區集中展示了鄂爾多斯的朝氣和活力,新區的設計理念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城市格局從中心向四週輻射,呈現出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和與眾不同的建築風格。

    在“祥雲”的光芒下,短短6·3公里的傳遞,人們將走過鄂爾多斯的前世今生,領略近八百年的滄桑變化。

鄂爾多斯:綠色美景映“祥雲” 似火激情迎奧運

    新華社內蒙古鄂爾多斯7月9日電(記者王欲鳴、張雲龍)800多年前,成吉思汗深深迷戀水草豐美的鄂爾多斯草原,並選擇這裡作為自己的安息之所。7月9日上午,“天驕聖地”鄂爾多斯市迎來了凝聚光榮與夢想的奧運聖火。

    綠色美景映“祥雲”,似火激情迎奧運。從成吉思汗陵到黃河大橋,一路滿眼的綠色;燦爛的陽光下,可以看到一簇簇的楊柴,開著紫白色的小花,迎風擺動;放眼望去,昔日的荒山坡種上了檸條,栽上了沙柳,卷地綠浪一直涌向天際。

    鄂爾多斯原本水草豐美,氣候宜人,然而歷代戰爭和過度墾荒養殖,加之氣候等原因,使得鄂爾多斯境內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在長達半個多世紀與荒漠作鬥爭的艱苦探索中,鄂爾多斯人綠色的接力棒從未中斷過,卻始終難以擺脫惡化、治理、再惡化、再治理的困擾。

    2000年,對鄂爾多斯市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這一年,鄂爾多斯提出了建設“綠色大市、畜牧業強市”的發展思路,變革農牧業生産方式,堅持不懈地推進禁牧休牧和舍飼養殖,堅持不懈地推進人口轉移,致富農牧民。通過扶持和培育農牧業龍頭企業,加快草畜林沙産業化,用利益杠桿撬動生態建設,終於找到了一條遵循自然規律與市場規律、開發資源與保護生態並重的科學治沙、恢復生態之路,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30%提高到今年的80%。

    佔全市總面積近一半的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過去,當沙塵暴肆虐之時,漫天的黃沙能把北京的天空染成橙紅色。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問題為世界關注。“能夠以藍天、白雲、綠草地迎接北京奧運會,我們感到很欣慰,也很自豪,”鄂爾多斯市市長杜梓説。 

王果香:上過聯合國講臺的火炬手

    新華社內蒙古鄂爾多斯7月9日電(記者王欲鳴 張雲龍)“帶領家鄉的兄弟姐妹植樹造林,我走上了聯合國的講臺,代表家鄉的父老鄉親傳遞火炬,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奧林匹克,這一刻,無法用語言描述我激動的心情。”9日上午,治沙英雄,全國十大女傑王果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非常激動。

    王果香出生在庫布其沙漠邊緣的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狂暴的黃沙像一匹野馬,在這裡肆意地踐踏、咆哮。1992年,王果香出任達拉特旗樹林召鄉副鄉長後,把全鄉的姐妹們組織起來向庫布其沙漠宣戰。幾年下來,沒人説得清王果香和全鄉姐妹們灑下了多少汗水,但卻能清楚地看到那一片片的綠洲。她們營造的1700公頃整齊的治沙工程林,令全鄉的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24%,群眾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庫布其沙漠的變化引起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的注意。1995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秘書長迪亞羅一行來到實地考察了這裡的庭院經濟、沙漠果園、飛播造林、沙區經濟圈、林網化良田後,讚嘆不已,並邀請王果香出席了1996年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八次政府間談判會議。王果香作為中國唯一一名非政府組織代表(也是我國首次被邀請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出席大會。她在發表了題為《婦女在執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的作用》的演講後,在座的代表震驚了。他們對這位來自基層的樸實女性和她家鄉人民堅持不懈治沙治窮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意。

    “舉辦奧運會是中國人百年的夢想,改造沙漠、綠化家園是鄂爾多斯人多年的期盼,如今,這些夢想和期盼都變為了現實,我們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如今擔任著鄂爾多斯市治沙協會會長的王果香如是説。

鄂爾多斯:多民族共同活動的歷史舞臺

    新華社內蒙古呼和浩特7月9日電(記者王欲鳴 張雲龍)7月9日上午,“祥雲”火炬在歷史悠久又飽含現代氣息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傳遞。從成吉思汗陵到新遷的政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區,人們隨著火炬的傳遞,了解了鄂爾多斯厚重的歷史沿革。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與“北京人”具有等同價值的“河套人”在薩拉烏蘇河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河套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商、周時期,在鄂爾多斯地區就有土方、鬼方、嚴狁、戎狄、林胡、樓煩、匈奴等古代遊牧部落活動。

    秦統一全國後,秦始皇修築的南起陜西甘泉山,北至陰山九原郡的縱貫鄂爾多斯的“秦直道”,是中國古代第一條“高速公路”。

    西漢初年,北方遊牧民族匈奴佔據鄂爾多斯地區。到漢武帝時,漢匈之間經過幾十年戰爭,最終漢朝在鄂爾多斯設立上郡、西河郡、五原郡,管理鄂爾多斯地區。到漢元帝時,漢匈之間關係和好,漢朝選送宮女王昭君嫁于匈奴呼韓邪單於,王昭君隨呼韓邪單於經陜北、鄂爾多斯渡黃河北行,現達拉特旗昭君鎮境內黃河渡口旁邊就有傳説中的昭君墳。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北方各民族紛紛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遷徙與大融合的局面。公元407年,匈奴鐵弗部赫連勃勃在鄂爾多斯西南部建立了“十六國”之一的大夏國,其都城統萬城遺址位於今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和陜西省靖邊縣交界處。

    隋朝時期,在鄂爾多斯設置榆林郡、五原郡、朔方郡等。唐王朝視鄂爾多斯為“國之北方”、“邊之要地”。在鄂爾多斯地區及周邊設勝州、豐州、夏州、宿州、靈州和鹽州等六州。五代十國和宋、遼、金時期,中原政權和各少數民族政權群雄並立,相互征戰,鄂爾多斯地區成為各政權紛爭逐鹿的地方。

    元朝時期,鄂爾多斯地區作為蒙古皇室封地,歸察罕腦兒管轄。元朝先後在此設立宣尉司與行樞密院。明朝建立,鄂爾多斯地區屬東勝左衛所轄。其後又成為長城一線九個重要軍事重鎮的“九邊”之一。

    十五世紀中葉,明朝天順年間,守護成吉思汗陵寢(即“八白室”)的蒙古鄂爾多斯部從蒙古高原進駐河套地區,“八白室”也隨之遷入。鄂爾多斯部源自成吉思汗時的“斡耳朵”,即成吉思汗時的宮殿。因此,鄂爾多斯意為“眾多宮殿”。成吉思汗去世後,立“八白室”為成吉思汗陵寢,由鄂爾多斯部達爾扈特人專司祭祀。五百年來,鄂爾多斯部一直沒有離開過鄂爾多斯地區。

    清初,鄂爾多斯部歸順了清朝,實行了盟旗制,分封鄂爾多斯部為六個旗,六旗共建一盟,會盟地點在伊克昭(俗稱王愛召),故名“伊克昭盟”。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設立地級鄂爾多斯市。

    翻開鄂爾多斯的歷史,它告訴我們,在這塊有著遠古文明的土地上,漢族和幾乎北方所有的少數民族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鄂爾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處在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的銜接地帶。歷史上,和平時期的商貿流通和戰爭時期長城兩岸的烽火,使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創造的獨特的鄂爾多斯文化。

鄂爾多斯:舉世罕有的“資源寶地”

    新華社內蒙古鄂爾多斯7月9日電(記者王欲鳴 張雲龍)鄂爾多斯市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極為罕見的資源富集區,煤炭、天然氣等資源儲藏量大,品味高。現探明煤炭儲量1500億噸,約佔全國的1/6,且具有高發熱量、低灰、低磷、低硫的特點。探明天然氣儲量8000億立方米,全國最大的世界級整裝氣田——蘇裏格氣田位於境內,發展能源重化工産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7月9日,隨著北京奧運會火炬的到來,鄂爾多斯這塊“資源寶地”再一次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鄂爾多斯自然資源富集,擁有各類礦藏50多種。除煤炭和天然氣外,天然鹼、食鹽、芒硝、石膏、石灰石、高嶺土等資源也極為豐富。有“纖維寶石”和“軟黃金”之稱的阿爾巴斯白山羊絨就産自這裡,是“溫暖全世界”的鄂爾多斯羊絨衫的主要原料。鄂爾多斯羊絨製品産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經成為中國絨城,世界羊絨産業中心。

    依託豐富的資源,鄂爾多斯市著力構建“大煤炭、大煤電、大化工、大循環”四大産業,引進了世界第一條500萬噸煤直接液化生産線、國內第一條48萬噸煤間接液化生産線、年産60萬噸合成氨、104萬噸尿素大化肥生産線、年産100萬噸天然氣制甲醇生産線、國內最大的300萬噸煤制二甲醚生産線等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項目,同時支持企業形成上下游産品有序鏈結循環發展的關係,推動了工業經濟強勁增長。

    鄂爾多斯煤炭回採率由年的不足30%提高到目前的75%,煤炭年産量由2000年的2679萬噸增加到2億噸,成為全國首個超億噸級現代化煤炭生産基地。以煤化工為重點,初步構築起了煤轉電、煤制油、煤制甲醇轉烯烴等産業鏈,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50%以上,到2010年要達到90%以上。圍繞羊絨、煤炭、化工等主導産業,建成了4個博士後工作站,鄂爾多斯已成為全國科技創新試點城市、國家羊絨標準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基地。汽車製造、新型建材、生物制藥等産業正在建設和發展。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7月9日:北京奧運聖火在鄂爾多斯、包頭傳遞
· 內蒙古鄂爾多斯生態工程見成效
· 鄂爾多斯盆地能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啟動
·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日供百萬噸電煤支援南方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