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 齊中熙、陳玉明)截至2008年6月,我國工會基層組織達到170.2萬個,覆蓋單位達355.6萬個,全國工會會員總數達到2.09億人,創歷史新高,同時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會組織。
記者從中華全國總工會獲悉,面對職工隊伍迅速發展壯大、流動性顯著增強、企業用工方式複雜多變、大量職工游離于工會組織之外的狀況,按照“擴大覆蓋面、增強凝聚力”的要求,五年來,各級工會認真貫徹“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會工作方針,著力加強工會基層組織建設,積極推進基層工作創新,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抓好基層、夯實基礎。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工會會員總數約2.09億人,相比2003年的1.23億人,五年凈增8600萬人,其中農民工會員人數6674.6萬人,全國職工入會率為77.2%。工會組建和發展會員工作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
在工會基層組織建設上,全總先後下發了開展建立鄉鎮(街道)總工會試點工作、加強鄉鎮工會規範化建設的意見,先後3次召開推進全國鄉鎮(街道)工會建設會議。
目前,全國97.8%的鄉鎮(街道)建立工會組織,有2010家鄉鎮(街道)建立了總工會,鄉鎮(街道)專職工會幹部總數達24160人,初步解決了鄉鎮(街道)工會建設的組織形式、人員編制、經費保障等問題。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80%的村(社區)建立了工會組織。
中國工會:在改革中打造真正的“職工之家”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 陳玉明)中國工會17日就要召開它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而在30年前的今天,中國工會的另一次非常重要的代表大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正在進行中。
正是這次工會九大,使因“文革”浩劫完全癱瘓了的中國工會運動迎來新的機遇,工會工作開始全面恢復與發展。
3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工會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視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神聖職責,努力把工會打造成了真正的“職工之家”。
(小標題)工會會員從5000萬到2.09億
“截至2008年6月底,全國工會基層組織數達到170.24萬個,覆蓋單位達355.6萬個;全國工會會員總數達到2.09億人……”這是日前舉行的中國工會十五大新聞發佈會上宣佈的工會組建成果。
而在30年前,全國工會基層組織僅30萬個左右,全國工會會員總數才5000萬人。
“全國工會基層組織數和工會會員數的大幅增加,絕不是簡單的數字概念上的變化。”全總有關負責人表示,工會要切實發揮黨聯絡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並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30年來,中國工會始終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潮中開拓前進。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期間,工會工作逐漸恢復發展。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工會一方面鞏固在國有和集體企業的傳統陣地,另一方面努力在非公有制經濟這一新領域開疆拓土。
進入21世紀,中國工會鮮明地提出把工會組建和發展會員作為工會工作的重中之重,亮出“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方針,大力推動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組建工會,使工會組建工作獲得巨大發展。
如今,中國工會不僅攻克了沃爾瑪建會這一難題,而且在探索基層工會組織形式和組織體制方面成效顯著。市場工會、項目工會、樓宇工會、農業産業鏈工會等多種組織形式得以總結推廣,鄉鎮(街道)工會─村(社區)工會─企業工會的“小三級”組織網絡基本形成,基層工會主席産生機制日趨完善,這都為工會組織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長效的機制保障。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職工隊伍新生力量的農民工,也正越來越多地加入到工會組織中來。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全國工會農民工會員達6674.6萬人,而且發展潛力巨大。
工會組建和會員發展的重大突破,鞏固了黨的階級基礎,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中國工會成為國家政權建設中當之無愧的堅強柱石。
(小標題)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組織起來、切實維權”“以職工為本,主動依法科學維權”……如今,隨便走入任何一個工會的辦公地點,舉目抬眼,總能看到這些集中體現中國工會工作理論創新成果的字眼。
1983年4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在研究《中國工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提綱》等文件時,明確提出“工會的性質和任務應當是在黨的領導下,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為工人階級辦事的組織。”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勞動關係的多元化、複雜化,侵害勞動者權益問題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新中國第一部《勞動法》 于1994年7月頒布,該法第七條規定,“工會代表和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在總結多年維權實踐的基礎上,2001年新修訂的《工會法》更明確規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進入新世紀特別是中國工會十四大以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工會維權理論更是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
在維權理論不斷創新昇華的同時,各級工會在實踐中維權成效日漸豐碩。
一方面,為適應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層次調整,各級工會強化源頭參與,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維權機制。如今,在宏觀層面,工會與政府聯席(聯絡)會議制度、勞動關係三方協商機制普遍建立,工會參與立法和執法監督的力度在加大;在企業層面,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簽訂率進一步提高,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普遍推行,企業職工工資共決機制、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建立。
另一方面,針對國企改制和産業結構調整中部分職工生活遇到困難的實際,各級工會立足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基點,加大困難職工幫扶和農民工維權力度。如今,送溫暖活動、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和金秋助學活動已成為具有較大社會影響的工會工作品牌,“農民工有困難、要維權找工會”的口號叫響做實。統計顯示,目前全國100%的地級市和91%的縣級城鎮已建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累計籌集幫扶資金42億元,幫扶困難職工2090.2萬人次;截至2007年底,全國各級工會協助政府累計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433.2億元。
(小標題)提升素質 建功立業
2006年5月9日,工人出身的中國發明家包起帆震驚了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憑著1人獨獲4項金獎的佳績,他創造這個有著105年曆史的世界最權威發明展覽會新的歷史。
30年來,包起帆從一名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碼頭裝卸工,到在創新發明方面獲獎無數的國家級專家、教授級高工,他説自己的成長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得益於黨和政府及各級工會組織搭建的好平臺。
包起帆只是在改革開放旗幟下成長起來的千千萬萬中國工人的縮影。
中國工人階級知識化的進程,決定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全國開展“振興中華”職工讀書活動,參加讀書活動的職工逾1100萬人,到進入新時期深入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再到職工素質工程全面推進……中國工會始終把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作為工會長期的戰略任務。
據統計,自2005年以來,全國基層以上工會共表彰學習型組織先進單位3.7萬個,學習型先進班組1.67萬個,表彰知識型職工標兵和先進個人8.3萬人。
正由於有了高素質職工隊伍,中國工人階級才能始終站在時代發展的前列,才能在現代化建設的宏偉工程中立下不朽功勳。
圍繞經濟建設的目標任務,通過多種形式的建功立業活動展現工人階級的智慧和力量,歷來是中國工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1983年起,僅就組織職工開展以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競賽,全總幾乎每年都要聯合相關部委專門出臺文件。如今,勞動競賽依然是工會工作不可或缺的內容,但形式和內涵更加豐富。
據統計,僅2003年以來,各級職工技協組織開展的技術攻關、技術開發項目45.3萬項,創經濟效益407.90億元;推廣新技術35.83萬項,創經濟效益758.10億元。
“只要努力去做,當工人同樣有出息。”當這一共識逐漸匯成時代的強音,中國工人階級一定能夠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30年來,中國工會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中淬煉、轉型,並在不斷進步中實現工會事業的偉大復興;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工會,也必將帶領中國工人階級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