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17省區市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獲准並將陸續公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21日   來源:人民日報

重慶市農委公佈審批項目。記者 侯露露 攝

    2008年10月,隨著上海市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被中央正式批復,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大幕徐徐開啟。目前,全國範圍的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已進入最後審批和實施階段。截至1月20日,北京、上海、重慶、陜西、河南、寧夏、雲南、吉林等17個省(區、市)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已獲批准,並將陸續向社會公佈;其他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正陸續上報。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第五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此輪改革內容豐富、任務明確,其主要任務有四大項:轉變職能、優化結構、強化責任、嚴控編制。已經獲批的17個省(區、市)在積極探索實踐大部門體制、加大機構整合力度的同時,更加注重將政府職能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轉變。

    而在管理體制方面,中央明確提出,此輪改革將繼續推進省直接管理縣的財政體制改革,有條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的體制。

    四大亮點凸顯

    首次提出機構編製備案制度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自2008年3月啟動,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作為單一制國家,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一個有機整體,上下銜接,方能確保政令統一,而解決地方政府在體制機制、機構設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適時推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便顯得十分迫切。

    “群眾來政府辦事,辦成辦不成,工作人員你都得合法合理、規規矩矩,讓人家明明白白、痛痛快快!”在中央編辦副主任吳知論看來,這是推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之一。

    與前4次改革相比較,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一啟動,便彰顯許多新的時代氣息,四大亮點凸顯。

    亮點一: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大膽探索。

    依據中央精神,這次改革既堅持原則性,又強調靈活性,為地方因地制宜改革預留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在機構設置方面,中央對機構具體設置形式、名稱、排序等,不統一要求上下對口,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大機構整合力度,合併一些職能相同、相近的部門,甚至允許一個部門對口上級幾個部門。

    事實上,一些地方已經開展了積極的探索:重慶市大刀闊斧推進大部門制改革,構建“大交通”、“大農業”的行政管理體制;旅遊大省海南則將旅遊局作為省政府的組成部門,而在其他省一般將其列為省政府的直屬機構或事業單位……

    亮點二: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

    細心的人也許已注意到,近幾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轉變職能”可謂一根“紅線”貫穿始終。新一輪改革中,這根“紅線”的“色澤”愈發打眼:改革在職能定位、理順體制、機構設置、責任界定、層級分工等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並充分體現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強調地方政府要更好地履行職責,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亮點三:“責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央關於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意見要求,在賦予部門職權的同時,明確其承擔的責任,要通過“三定”(定職責、定機構、定編制)工作,著力解決職責交叉、有權無責、有責無權、權責不對稱等突出問題,努力實現權責一致、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推動建立責任政府。

    “給你配權、配人、配錢,權力與實現目標之間,就必須建立明確的因果關係。”吳知論打了個比方,以擁有諸多審批、處罰權限的環保部門為例,責任在哪?“起碼,它要擔負起污染物總量控制的責任。”他表示,政府的權力範圍和手段,要求政府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只有突出了責任,才能厘清權力的範圍。

    “這次改革還要求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管理,確需多個部門管理的事項,要明確牽頭部門,分清誰主辦、誰協辦、相互間如何銜接。”吳知論表示,改革將積極探索強化責任的途徑及方法,推進政務公開、績效考核、行政問責。

    亮點四:首次提出機構編製備案制度。

    在這次改革中,中央確定,要嚴格執行機構編制審批程序和備案制度,即市級政府在審批縣級政府的機構改革方案和具體機構設置、編制配備及變動時要向省級政府備案,省級政府在審批市級政府的機構改革方案和具體機構設置、編制配備及變動時要向中央備案。

    專家表示,這項創新措施有利於嚴肅機構編制管理紀律,加強和改進當前的機構編制管理,也有利於推動建立機構編制管理長效機制,確保這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各項任務的完成。

    大廳局格局受青睞

    中央提出八方面指導性意見

    轉變職能,是此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核心。在這方面,也許各地具體做法各異,但以此為軸,一系列方向性“指針”依然清晰可見,值得期待。

    譬如,堅持“四個分開”,即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進一步下放管理權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減多少,中央不提具體的指標,這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吳知論説。

    近年來,全國已有不少地方實行“首問負責制”、“一站式服務”,受到群眾歡迎。吳知論強調,改革要做的事,就是要切實加強直接面向基層和群眾的“窗口”機構的服務與管理,不斷健全辦事制度和程序,公開辦事依據,簡化辦事流程,轉變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和透明度,使廣大群眾真正從改革中得到實惠和便利。

    仿傚國務院機構改革“模板”,此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在調整優化組織結構、積極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方面,也將從實際出發,整合優化組織結構,開展積極探索。

    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相銜接,對此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央已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一是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綜合管理與統籌協調,進一步完善服務“三農”的管理體制;二是加強對工業的統籌協調,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快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三是促進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發揮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加快形成城鄉一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四是加強城鄉建設規劃統籌,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五是整合人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促進人力資源統一管理、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六是加強文化領域綜合管理,推進文化市場統一執法;七是整合醫療管理和藥品管理職能,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落實食品安全綜合監督責任;八是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等。

    “有同,也有不同。”吳知論解釋,第一、第六和第八項,就是不同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地方特色,“還是那句話,從實際出發。”

    春江水暖。重慶市農委的大部門制改革,將原有的市農辦、市農業局、市農機局、市農綜辦4個部門資源整合,成立新的市農委。在北京奧運會開幕當日掛牌成立的新農委,充分發揮了大部門的優勢,在2008年全市執政為民考核中,綜合排名第六位。“可以説,市農業部門大部制改革是成功的。”重慶市農委主任夏祖相説。

    專家表示,可以預見,類似海南、湖北隨州等地的大廳局格局模式,將進一步受到地方青睞。

    把“兩關”控機構編制

    中央編辦將適時赴各地進行督查

    “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要嚴格把好‘兩道關’——嚴格控制機構數量和人員編制。”吳知論強調。

    人們注意到,改革後的上海市政府僅設44個工作部門。上海開了一個好頭,其他地方也嚴格按照中央的要求確定機構數量。“按照要求,中央規定的各級政府機構限額不得突破,已自設的超限額機構要予以清理。”吳知論表示,對此次地方政府機構設置數量,中央雖沒有提出進一步精簡的要求,但考慮到目前多數地方實際機構數大都超過中央規定的機構限額,嚴格落實這一限額實際上就是要精簡。

    另一道關,卡在人員編制。在此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人員編制不得突破現有規模是一條底線。因此,改革明確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編制總額不得突破。

    雖然總額不得突破,但在同一層級內,可以根據職能的調整,對人員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實現有減有增,優化結構;如需跨層級調整的,必須按程序報批。

    “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如果由於職能調整導致某些層級部門的編制相對富餘,而有些不同層級部門又急需編制,經批准後可以跨層級調劑使用。”中央編辦三司司長李曉全解釋,“這在歷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從來沒有過,是針對此次新一輪改革特別提出的改革創新之舉,充分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

    從時間進程看,到2009年年中時,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應當基本完成,並同時啟動市縣級政府機構改革、提出改革的要求以及預案。

    吳知論透露,省本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實施完畢後,中央編辦將適時派出調查組赴各地督查。據悉,在眼下各地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啟動的同時,中央編辦有關部門已開始為半年後的督查做積極的準備。(記者 盛若蔚)

    前4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回眸

    改革開放以來,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相適應,我國已進行4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眼下正在推進第五次。每一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都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1983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1982年中央一級黨政機構改革基本完成。1983年進行的較大規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目標旨在調整和加強各級領導核心,精簡龐大臃腫的機構,選拔大批優秀中青年幹部。這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是以調整領導班子為重點,同時提出了精簡機構、緊縮編制,實行老幹部離退休制度,加強幹部的輪訓工作以及推行市管縣領導體制等多項任務。

    ■1994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繼1993年中央政府機構改革完成以後,1994年開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在全國展開。這次改革的主要特點是:

    1.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關鍵,強調要加強宏觀管理職能,弱化微觀管理職能;堅持政企分開,切實落實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2.專業經濟管理部門精簡力度較大。很多專業經濟部門成建制地轉為經濟實體或服務實體。對一些行政管理職能較多,管理任務重、一時難以轉為經濟實體的專業經濟部門,也精簡了內設機構和人員,減少對企業産、供、銷和人、財、物的直接管理。3.較大幅度地精簡了機構和人員。4.推行了國家公務員制度。

    ■1999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繼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完成以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1999年在全國陸續展開,于2002年基本完成。這次機構改革堅持“既要積極,又要穩妥”的方針,著力於政府職能的轉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精簡機構和人員,進一步轉變了機關作風,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一是政企、政事、政社分開有了進一步突破。

    二是抓住轉變職能的新切入點,大力清理了政府行政審批事項。

    三是進一步理順了部門與部門之間以及各層級之間的職責關係。

    四是機構編制大幅度精簡。

    ■2003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這次改革主要特點在於:1.上下對口設置省級國有資産管理機構。與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相對應,各地組建省級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2.有關機構調整和職能整合從各地實際出發。3.嚴格控制機構和編制。各地的方案比較好地體現了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做到機構、編制、領導職數“三個不突破”:機構調整均在規定的機構限額內進行,人員編制未突破中央核定的總數,領導職數嚴格按照規定配備。(盛若蔚 整理)

    中編辦: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將嚴控機構和人員編制

    “按照中央要求,中央規定的各級政府機構限額不得突破,已自設的超限額機構要予以清理。”關於機構設置數量,吳知論表示,對此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央雖然沒有提出進一步精簡的要求,但考慮到目前多數地方實際機構數大都超過中央規定的機構限額,嚴格落實這一限額實際上就是要精簡。

    上海新一輪機構改革啟動 政府將設工作部門44個

    新華社上海10月20日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最近正式批復上海市機構改革方案,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的第一個地方機構改革方案。經過調整,上海市政府將設置工作部門44個,其中,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3個,直屬機構21個,另設部門管理機構6個。

    雲南省政府組成部門減5增5 機構改革將於6月完成

    雲南省政府機構大變革即將開始,並預計在09年6月底前完成。在9日舉行的省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雲南省委常委、副省長李江作了關於《雲南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的説明,其中透露,調整後政府組成部門將減5增5,仍然設置工作部門42個,機構規模與現有設置情況相當。

    吉林省政府機構改革:精簡機構16% 推動職能轉變

    新華社長春1月15日電(記者馬揚)吉林省政府機構改革新年伊始正式啟動。這次改革,吉林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因地制宜、注重實效,著力優化組織結構、規範機構設置,全面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根據《吉林省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改革後,吉林省政府共設置工作部門40個,其中省政府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5個、直屬特設機構1個、直屬機構14個。另設置部門管理機構7個。機構數比改革前實際減少了9個,精簡比例為16%。

    陜西結合本省實際情況破解政府機構改革四大難題

    新華社西安12月25日電(記者儲國強)陜西省委、省政府今年緊緊圍繞建設西部強省的目標,積極推進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工作。經過深入調研,陜西省按照中央精神要求,提出了結合陜西實際的機構改革的思路和重點,破解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組織結構、理順職責關係、提高行政效能等機構改革的難題。

 
 
 相關鏈結
· 吉林省政府機構改革:精簡機構16% 推動職能轉變
· 雲南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推進政府機構改革
· 一件事一個部門管 陜西將全面推進政府機構改革
· 陜西結合本省實際情況破解政府機構改革四大難題
· 上海: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實現政府機構改革
· 上海市要求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不準“工作脫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