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汶川地震一週年:百萬志願者彰顯“中國力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5月15日電(記者江毅、黃毅、苑堅)“我的眼為何飽含淚水/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流著相同的血/當同胞遇到災難時/我們能做的是什麼:當志願者。”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這首“志願者之歌”在地震災區廣為流傳。

    據共青團四川省委不完全統計,抗震救災期間,團省委累計接受志願者報名118萬餘人,有組織派遣志願者18萬餘人,開展志願者服務達178萬人次。這還不包括民間自發組織和無償獻血的志願者。直到目前,仍有超過5萬名志願者在四川災區服務。

    志願者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表明中國公民的一份力量。

    志願者在行動

    地震發生後,超過20萬名志願者第一時間從全國各地奔向地震災區,在每一處廢墟爭分奪秒地參與救人。為了挽救生命,他們和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一起,將汗水和鮮血灑在地震災區的每一個角落。

    2008年5月13日上午,一道45度傾斜的山坡成了北川縣倖存民眾逃出生命的唯一通道。天正在下雨,余震中碎石子不時從泥濘的山坡滾落。驚魂未定、滿身傷痕的倖存者們已經沒有勇氣爬上這個陡峭山坡,直到他們看見山坡上伸過來的一雙雙佈滿鮮血的大手。

    來自四川長虹的近百名志願者12日晚就趕到了這裡,在濕滑的山坡上搭起了人梯。有的人一隻手抓住樹枝,另一隻手抓緊下面的人往上拽;有的人只能半趴在山坡上,雙手死死摳住石頭,伸直一條腿讓下面的人攥著褲腿往上爬。許多人的手劃開了口子,但沒有一個人松手。

    記者試圖詢問志願者的姓名,但沒有得到回答,他們用僅剩的力氣大聲呼喊山坡上的人們躲避滾落的石子。短短半個小時,至少有50人從這裡爬上了通往北川城外的生路。

    汶川大地震災區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4600多萬名群眾受災,僅需要轉移安置的群眾就達1500多萬人。面對如此廣闊的面積,如此龐大的受災民眾,志願者們第一時間深入一個個安置點,幫助分發物資、維持秩序、照顧老弱病殘。

    綿陽市九洲體育館——這座能容納6050人的普通體育館,在地動山搖之際,成了災區十萬多民眾避難的場所,被喻為“當代的諾亞方舟”。

    “如果在這裡有人因為沒人照料而死去,那將是我們所有人的恥辱。”綿陽市三台縣茶樓老闆古米藍説。

    從5月13日起,直到7月1日拆掉最後一頂帳篷,古米藍和她的“完美春天”團隊成了九洲體育館志願者的代名詞,僅在“完美春天”登記造冊的受災群眾就超過了3萬人。

    體育館裏婦女、嬰兒較多。許多女性連衛生巾都沒有。細心的古米藍看在眼裏,每天十幾趟跑到廣播站,通過廣播為她們尋找婦嬰用品。到後來,只要看到這位身材瘦小、頭戴白色遮陽帽、聲音嘶啞的女人,大家都會親切地喊道:“藍姐。”

    黃朝禮,北川縣擂鼓鎮人,大地震奪走了他11名親人。他忍住悲痛成了九洲體育館的一名志願者。

    2008年7月1日的雨夜,黃朝禮和夥伴們的最後一個任務是幫助拆除體育館廣場上的近千頂帳篷。天黑路滑、任務緊急,負責押送帳篷的黃朝禮不慎從行駛的車上摔下。

    夥伴們感到很對不起黃朝禮,他卻説:“沒關係,跟大家在一起,我再苦再累心裏也好受。”一群人在雨中抱頭痛哭。

    九洲體育館作為臨時安置點運轉了50天,進出人數達50萬人。正是有了志願者們的無私奉獻,這裡沒有出現一例傷亡、沒有發生瘟疫。

    在災區民眾最悲傷、徬徨的時候,志願者們用寬廣的胸懷、溫暖的雙手,呵護著一顆顆受傷的心靈。

    來自地震極重災區都江堰市的黃莉曾在黑暗的廢墟下堅持了96個小時,雖然被幸運救出,但她永遠失去了左臂和雙腿。

    被送到廣州救治的黃莉一直沉浸在痛苦中,甚至一度想過自殺,直到她遇到一生中的“天使”——心理輔導志願者廖卉。每天上班前,廖卉都要先去醫院,將親手煲好的湯放在黃莉的病床前;下班後,又到醫院探望黃莉,將一天的新鮮事與她分享。

    漸漸地,黃莉又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在廣州治療期間,黃莉鄭重宣誓成為一名心理輔導志願者。回到成都後,她又開通了“黃莉心聲熱線”,求助者打來的電話經常讓她熬通宵。但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愛和堅強是可以傳遞的,現在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別人堅強的理由。”

    公民意識在災難考驗中昇華

    2008年5月13日上午10點多,北川縣城中國移動公司的一處門店外,一面巨大的墻體斜壓在了街道上。廢墟下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已經説不出話了,求助的眼神透過縫隙,望向身邊忙碌的一群人。

    這是一群來自綿陽市三台縣的志願者,每個人胳膊上都係著一根白布條。要救出廢墟的男子,他們需要挪動數噸重的預製板,但他們手上只有一根電纜和兩隻鐵鍬撬。四週的危樓還在輕微晃動,不時有玻璃掉下。

    “這裡太危險了。”記者喊道。

    “再危險也要救人,這人還活著,不能就這麼丟下。”人群中不知道是誰在回喊。

    四川省紅十字會的辦公室裏,至今還保存著一個紙箱,裏面裝的是數十位志願者的遺書: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是志願去到一線,不管結果如何我不會後悔。”

    “如果我有什麼不測,請原諒兒子不孝,因為四川人民也是我的親人。”

    災難的規模是空前的,比起搶險救人的熱血激情,任重道遠的災後重建更需要毅力恒心。到目前為止,四川地震災區仍有超過5萬名志願者在堅守。

    歐陽海是一名成都志願者,從5月17日開始,他的足跡遍佈都江堰、綿竹、綿陽等極重災區。通過他募捐、組織的食品和藥品等救災物資折計6000多萬元、現金1000多萬元。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為了志願者行動,歐陽海已舉債近10萬元。歐陽海的家在成都市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裏,只有一張床、一台電視機。每月1700多元的工資,歐陽海算得很清楚:700元給女兒、700元交房租,生活費只有300元。

    有一天,女兒問歐陽海:“爸爸你老是不回家,是不是不愛我了?”

    歐陽海聽了心裏十分酸楚,他對女兒説:“你現在還小,總有一天會明白的。”

    共青團四川省委辦公點位於成都市商業街和東城根街的交會處,這個名為多子巷的僻靜小巷,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成為成都市人群密集度最高的地方。院子外每天都有數千名從全國各地趕來報名的志願者,等待任務的志願服務車輛達數百輛。人群中,既有步行趕來的普通市民,也有開著寶馬車等待命令的老闆。

    志願者工作部部長江海和同事們每天一進辦公室,接起電話就放不下來。工作部對外公佈的5個報名電話全部被打爆,座機打壞了5部。江海接電話甚至用壞了一隻手機,每天到淩晨兩三點鐘他和同事們才有時間匯總一天的數據及情況。

    雖然很累,但江海心裏欣慰:每天聽到最多的就是“我報名參加志願者”“我有幾輛車、有多長時間”“請給我派任務”之類的話。“志願者身上所展現的‘公民意識’是中國傳統的‘天下為公’的精神在災難中的昇華。”

    讓愛心永駐

    古米藍至今仍住在綿陽永興板房社區,她的“完美春天”團隊仍有30多人長期堅持在災區服務。為了團隊日常開支,古米藍已經把做生意賺的100多萬元全部投了進去。很多時候,為了節省車費,古米藍和夥伴們需要背負著十幾斤重的物資,徒步一天,為偏遠災區的民眾送去愛心。

    是什麼力量在支撐古米藍?她和她的團隊還能堅持多久?古米藍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當初根本沒想到會做這麼久,現在這裡很多人都把我們當成了親人,只有在我們面前,他們才會傾訴自己的痛苦,這種信任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建立的。看著他們期待的眼神,我確實無法離開。”

    “不管怎麼樣,我會繼續堅持下去,至於堅持到哪一天,我也不清楚。”古米藍説。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鄧國勝説:“大量志願者,尤其是民間志願者的涌現,證明‘志願精神’在中國公民中具有深厚基礎,汶川大地震給了這種精神一個集中迸發的契機。民間自發形成的志願者在學術上被稱為‘非正式志願者’,他們奉獻愛心主要靠的是激情,沒有一個應對困境的有效機制,愛心也難以持久。要實現愛心永駐,我們必須給志願者和志願者組織以成長的空間,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令人欣慰的是,四川省已經邁出了探索的步子。除了正在醞釀中的《四川省志願服務條例(草案)》外,今年5月4日,共青團四川省委推出了第一批“志願者卡”,這種卡不僅具有正常的金融功能,還能提供志願者身份認證、服務時間、服務記錄等多種信息。

    “這在國內也算是一個創舉,是保護志願者積極性的一種探索。”江海告訴記者,“我們的持卡志願者在服務滿300小時後,就能成為‘五星志願者’,可以在某些個人消費方面享受一定的優惠。這只是初步,將來隨著推廣力度的加大,這種卡能給志願者帶來一種社會認同感。”

    對古米藍和她的“完美春天”來説,最近還有一個好消息:四川省成立了“志願者公益基金”,首期募集到100萬元。

    “我們很期待。志願者挺過了山崩地裂,同樣也會挺過眼前的困難,愛心總會傳遞下去的。”古米藍説。

 
 
 相關鏈結
· “愛”的守候—汶川地震一週年祭日過後公墓見聞
· 四川地震災區以不同方式祭奠汶川地震遇難同胞
· 汶川地震一週年:這一天這一年曆史留下沉重印記
· “5·12”汶川地震一週年綿陽地震避難銘碑揭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