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首個水下博物館三峽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開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9日   來源:人民日報

    新聞背景

    位於涪陵城北長江江心的白鶴梁,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25米的天然石梁。石樑上共存有文字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題刻記載了唐廣德元年至本世紀初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資料。白鶴樑上還有黃庭堅、朱熹、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的詩文題刻。

    三峽蓄水後,在長江上冬顯夏隱了1200多年的白鶴梁題刻雖永沉江底,但為其量身定做的水下博物館建成後,參觀三峽的遊客無論冬夏都可覽盡這一“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風采。

    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林”之稱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涪陵白鶴梁,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以“全世界最獨特的水下博物館”的全新英姿,再次為世人所矚目。

    當天,投資1.9億元、歷時8年艱辛建設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正式開館,標誌著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基本完成。

    遊覽需乘坐90米扶梯,下行至水下39米深處

    5月18日,記者看到,在涪陵區濱江路中段,新矗立起一座白色的宏偉建築,其外墻上有題刻的大幅複製文圖,這就是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地面組成部分——岸上陳列館。陳列館的二層設有陳列展廳,遊客不僅可以在這裡觀賞經過原樣複製的白鶴梁題刻精華,還可以觀看整個博物館的模型演示,通過圖片資料了解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建設歷程。

    下至陳列館一層,通過一道安檢門,就準備進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主體部分了。乘坐長達90米的扶梯緩緩下行,5分鐘後就下到位於水下39米深處,經過150米長的交通走廊,跨過一道鋼制艙門,就進入60余米長的環形參觀走廊。記者注意到,參觀廊上共設23個直徑約80厘米的水下艙窗,人們可透過窗口直接觀賞水下的題刻原貌。此外,水中還安裝了28個可旋轉攝像機,供參觀者通過屏幕欣賞。

    “無壓力容器”保護方案在世界上尚無先例

    據介紹,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採用的是“無壓力容器”保護方案。水下參觀時,記者見到了博物館建設方案的設計者——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他告訴記者,所謂“無壓力容器”,就是在白鶴梁題刻密集區構築水下保護體,灌注經過過濾處理的江水,通過循環水系統使保護體內的水壓與外面長江水壓達到動態平衡,從而達到既可以在水下安全、清楚地觀賞題刻,又不破壞文物本體的目的。

    據介紹,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深水中原址保護文物的水下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重慶市三峽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王川平告訴記者,三峽工程興建以來,關於白鶴梁的保護方案先後有過幾個,最終確定採用“無壓力容器”方案,正是因為它符合國際文物保護《威尼斯憲章》提出的“保護文物原狀不變”的原則。

    “這種保護方式不僅是為了保存題刻的物質形態,更重要的是遵循了不改變題刻環境依賴關係的原則。”王川平説,這種保護方式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目前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已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

    三峽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已涉及1087個項目

    應邀出席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的國際博物館協會跨文化委員會主席阿馬爾·加拉先生,參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後讚不絕口:“設計和建設都非常有創意,體現了中國在文化保護方面的高超能力。”

    據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介紹,三峽工程中的文化遺産保護工程是我國開展的最大規模的文物保護工程,共涉及1087項考古研究、科技保護和博物館建設等項目。來自全國各地的110余支專業隊伍,經歷了十幾個寒暑的奮戰,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既使這些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産本體得到了妥善保護,又保障了國家重點工程的順利進行,還為這一地區奉獻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 (記者 崔佳)

 
 
 相關鏈結
· 三峽庫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保護工程進展順利
· 三峽文物保護工程的啟動
· 三峽庫區文物概況
· 三峽文物的十大價值
· 三峽庫區淹沒線上著名文物古跡簡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