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廣泛推廣"保護性耕作" 糧食增産生態好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3日電(記者 王欲鳴)前茬作物收穫後,把秸稈和殘茬保留在地表,不翻耕,來年用免耕播種機直接播種。這項被稱為“保護性耕作”的新型耕作技術,如今正在內蒙古自治區被廣泛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不僅促進糧食增産和節約生産成本,還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在呼倫貝爾市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保護性耕作發展論壇上,內蒙古農牧業廳副廳長翟琇介紹,保護性耕作是國家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廣的新型耕作技術,具有減輕土壤風蝕、水蝕,降低農牧業生産成本、增産增收的實際效果,是一項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田、草原永續利用,實現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從2000年開始,內蒙古在不同區域的7個旗縣開展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實驗,並不斷將此項技術推廣應用。幾年來中央投入、地方配套和農牧民自籌的項目資金累計已達1億元。

    內蒙古保護性耕作技術從旱地保護性耕作為主,拓展到原生草原、退耕還草農田和灌溉農田,截至目前已有61個旗縣開展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實驗和示範推廣,佔適宜開展保護性耕作旗縣的70%。實施面積超過1100萬畝,約佔全區旱地面積的15%,惠及60多萬戶農牧民。累計實現增産糧食9.9億公斤,節約生産成本8.81億元,減少農田土壤流失2201萬噸,增收節支總效益達到20.7億元。

    據內蒙古農業部門監測,同傳統秋耕春播的方式相比,在4級以上風時,農田風蝕量減少35.9%——58.8%;常年作物一般增産2.3%——12%;牧草補播區牧草密度增加了119.2%,蓋度由未補播前的16%增加到38%,枯草期植被覆蓋度提高30%以上。

    翟琇告訴記者,內蒙古屬嚴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是我國農業生態最為脆弱的省份之一。實踐證明,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是解決內蒙古農業問題的現實途徑,它和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一道構成內蒙古生態建設的基本框架,同時又和測土配方、節水灌溉等成為農作物增産增效的重要措施,是一項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耕作制度。內蒙古已經對發展保護性耕作做出長期規劃,計劃5年內建設保護性耕作示範園區52個,新增保護性耕作農田1000萬畝。使全區農業基本形成以保護性耕作農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新格局。

 
 
 相關鏈結
· 我國保護性耕作呈現出規模化推進的良好勢頭
· 山西省保護性耕作小麥抗旱增産效果顯著
· 內蒙古自治區計劃新增保護性耕作農田1000萬畝
· 甘肅: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抗旱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 河南省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有效提高麥田抗旱能力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