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北京奧運會一週年回顧:北京經濟交出滿意答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任衛東 孫曉勝)2009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一週年的日子。在為世界奉獻了一屆“無與倫比”的輝煌奧運之後,北京經濟發展同時面臨著“奧運後低谷效應”的和全球金融危機的雙重考驗。但奧運一年後的北京通過自己的實實在在的努力和奮鬥,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30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8%,高於全國平均增長幅度。殊為難得的是,北京市經濟在雙重壓力下已經開始呈現出明顯的企穩回升態勢。

    擺脫“奧運後低谷效應”魔咒

    “奧運後低谷效應”,一般是指奧運會主辦城市或所在地區,相對於奧運會前和舉辦期間的投資高漲、市場繁榮、經濟景氣等情況,在奧運會結束後一段時期內出現的經濟滑坡、投資銳減、消費不旺、場館閒置等一系列現象,以及與之相關的旅遊、建築等行業市場低迷、局部區域蕭條、失業增加等負面影響。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海平表示,從一年來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分析,北京受“奧運後”因素影響甚微,可以説北京成功地擺脫了“奧運後低谷效應”的魔咒。

    此間經濟界人士分析,北京之所以能走出“奧運後經濟必然回落”的怪圈,與其所處的特定發展階段和事先有著系統充分的戰略安排不無關係。

    從發展階段看,奧運籌辦前後北京正處在向人均GDP1萬美元邁進的重要階段。歷史實踐表明,在這個階段經濟將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保持較快增長。過去這些年來北京市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內在需求拉動和産業結構升級推動的結果。

    從城市特點看,北京有巨大的市場容量和消費能力,加之首都市場在區域市場乃至全國和國際市場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些因素使北京的經濟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對經濟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般而言,運作模式市場化程度越高,奧運後經濟表現越好;在市場開發、場館利用等方面,會前準備及前後銜接安排考慮愈充分,則奧運後經濟波動相對愈小。在這些方面,北京可謂準備充分,費盡心機。

    在申奧成功之初,北京就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力求使奧運籌辦舉辦的過程同時成為實踐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推動發展成果共享的過程。北京修編了城市總體規劃,對20年城市空間發展進行戰略安排;制定“十一五”發展規劃,對奧運前後發展進行系統部署;堅持節儉辦奧運,把落實“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理念同轉變發展方式結合起來,把奧運相關建設同城市長遠發展和基礎設施佈局規劃結合起來。

    為控制規模和節約成本,北京在場館建設中充分利用原有體育設施,31個場館中只有11個為新建,其餘12個為改擴建、8個為臨時建築。在建設過程中建立了嚴格的成本控制體系,實行全過程審計監督,並根據實際需要優化了部分設施的設計方案。最終將31個比賽場館的投資控制在了130億元人民幣之內,其中政府資金只佔一半左右,其餘為企業投資和社會捐贈。

    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逐步站穩腳跟

    相較于“奧運低谷效應”,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對北京的影響更為強烈和直接。

    從去年下半年乃至今年上半年的部分統計數字來看,北京市場經濟發展的幾項指標有所回落。專家認為,北京經濟減緩主要的原因是外需減緩。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範圍需求收縮,北京市部分外向型行業出現困難。同時,市場信心受到影響,導致民間投資不足,但目前這種狀況逐月好轉。

    王海平表示,從近幾個月的情況看,積極的因素在不斷積累,多個領域出現了回升和企穩的勢頭。地區生産總值增速上半年比一季度加快1·7個百分點。投資和消費實現“雙輪驅動”。今年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502·4億元,實際增長14·6%,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繼續提高。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今年5月份出現止跌回升快速增長,累計完成1902·5億元,上半年同比增長19·3%。

    按照北京市的規劃,今年基礎設施投資達到1600億元,這一數字佔全市固定資産投資總量的35%,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鉅額的基礎設施投資將與擴大內需、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能源資源保障能力、提升城市生態環境以及改善民生相結合。

    北京市今年啟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投資建設,已規劃的地鐵項目全部開工建設,軌道交通投資創紀錄地達到518億元。在北京城東南部的軌道交通亦莊線工地,記者看到工人們冒著酷暑正在趕制地面部分使用的高架梁,巨型的盾構機在地下轟然作響加緊掘進。

    為擴大投資規模、扭轉投資下滑勢頭,北京市政府提出“加快、簡化、下放、取消、協調”的方針,政府各審批部門採取壓縮時限、簡化程序、提前介入、同步受理等積極有效的措施。北京市發改委將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合併審批,審批的技術性要求簡化為規劃意見書;北京市住建委對具備基本施工條件的工程,先發協辦單,允許提前進行施工準備等,並將各審批環節的審批時間都壓縮了一半以上,整體審批時間由原來的220個工作日壓縮到40至80個工作日。

    經歷奧運週期後的北京站在一個新起點上

    在整個舉辦奧運會的過程中,北京市始終把利用奧運機遇,提升發展水平和城市競爭力並造福市民,作為自己重要的施政方針和發展目標,使辦奧運的過程同時成為加快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過程。而經歷了奧運週期後的北京也站在了一個發展的新起點上。

    “有目共睹,奧運會極大地加速和推動了北京發展,助力北京經濟邁上一個新臺階。”王海平説。

    經歷奧運週期,讓北京的服務業為主導的特徵更加突出。北京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01年的67%提高到2008年的73·2%。金融、信息服務、科技研發、商務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知識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特徵凸顯。

    經歷奧運週期,讓北京製造業加速向高端化方向發展。中芯國際、京東方TFT、現代汽車及二工廠、首鋼冷軋、奔馳汽車、康寧玻璃基板等一批現代製造業項目相繼投入生産。

    經歷奧運週期,加快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産業的搬遷調整步伐。有序推進首鋼壓産及調整搬遷工作,關停了北京焦化廠、有機化工廠、化二股份公司等企業,退出小造紙、小印染、小鑄造等行業,淘汰了落後工藝設備。

    經歷奧運週期,使中關村科技園、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金融街、商務中心區、臨空經濟區、奧林匹克中心區等六大高端産業功能區初具規模,對産業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增強,成為北京市發展的新增長極。目前,北京市六大高端産業功能區在佔全市平原面積7%的土地上,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0%。

    經歷奧運週期,與奧運相關的高端服務業和總部經濟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影響時發揮了關鍵的穩定和支撐作用。

 
 
 相關鏈結
· "奧運一週年"活動期間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免費開放
· 北京奧運一週年回顧:奧運場館的“現在進行時”
·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以豐富的活動迎接奧運一週年
· 北京奧運一週年:北京空氣質量續寫“綠色神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