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中國60年:透過輝煌看差距—數字背後的喜與憂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透過輝煌看差距
——數字背後的喜與憂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記者 張旭東、姚潤豐、齊中熙、譚浩) 經濟增長貢獻率世界首位、全球第一外匯儲備國、鋼産量創世界之最……盤點新中國成立60年,輝煌數字,紛繁入眼。

    60年滄桑巨變、60年波瀾壯闊。許許多多第一的變遷,向世人昭示:掌握了自己命運的中國人民,不斷創造著新的生活,書寫著豐富多彩的“傳奇”。

    成就固然欣喜,但透過輝煌的數字,仍需保持清醒冷靜,仍需認清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的這一基本國情。

    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第一 人均GDP排名仍在百名後

    國內生産總值(GDP)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在有統計數據的1952年,中國GDP僅為679億元;去年,這個數字突破30萬億元,中國已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改革開放後持續年均增長近10%的中國經濟,已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更被寄予厚望。前不久,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表示,中國有可能充當全球經濟復蘇的催化劑。

    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22%,已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而據聯合國有關機構預測,中國今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達到50%。

    但要看到,中國經濟世界第三,總量卻只佔全球6.4%左右,約為美國四分之一,而人均GDP則排在全球100名之外。

    “成就不應影響我們對中國目前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鍵期這一認識。”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鐘偉説,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和資源壓力沉重的發展中大國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多年快速增長的背後,付出了資源和環境代價,付出了收入分配相對差距拉大的代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勢在必行。“唯有靠科學發展,中國才能由‘經濟大國’變為‘經濟強國’。”鐘偉表示。

    外匯儲備居第一 喜悅背後亦“煩憂”

    外匯儲備是一國實力和財力的象徵。2006年2月至今,中國始終是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目前,外匯儲備已突破2萬億美元。

    在新中國成立後近30年的時間裏,外匯儲備極其有限。1978年,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

    外匯儲備由短缺到富足,從一個側面見證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1950年,我國貿易進出口總額只有11.3億美元。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打開國門,對外貿易得到長足發展,外匯儲備隨之呈幾何數字攀升。

    充裕的外匯儲備,為中國經濟增強了信心,對防範遊資衝擊、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當歐美各國金融機構陷入水深火熱時,中國卻擁有令人羨慕的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前副財長阿爾特曼曾撰文發感慨。

    但鉅額外匯儲備也帶來新的“煩憂”。前幾年外匯儲備的迅猛增長,就引發了流動性過剩等問題。而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全球金融資産大幅縮水,龐大的外匯儲備投資經營風險隨之顯現。

    當前,進一步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加強外匯經營和風險管理,已成為中國外匯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

    鋼産量世界榜首 産能過剩亟待解決

    鋼鐵業是一國工業的脊梁。1949年,中國鋼産量還不到16萬噸,人均不足300克,連一把菜刀都打不了。

    “沒日沒夜地煉鋼,家裏的鐵鍋、秤砣都拿去了,就為了1070萬噸鋼的目標,結果還是落空了。”原冶金部退休幹部谷月還記得1958年大煉鋼鐵的那段日子。

    近似荒唐的歷史鏡像,折射出人們對鋼鐵大國的渴望。“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如今鋼産量已世界第一。”谷月説。

    1996年至今,中國鋼産量穩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國鋼産量突破5億噸,産量比美國、日本、俄羅斯産量總和還要多。

    不過,目睹鋼鐵業發展歷程的“鋼鐵老人”——從業近50年、曾任首鋼董事長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如今對世界首位的鋼産量已不再感到興奮,他考慮更多的是鋼鐵業中存在的問題。“鋼鐵業近年來存在著産能過剩、結構不合理的突出矛盾。”

    從新形成的生産能力看,今年底鋼産能將達6.6億噸左右,但預計需求不足5億噸,亟待擺脫産能過剩的困境。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國家已出臺了鋼鐵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後、聯合重組、技術改造等為重點,力促鋼鐵業由“大”變“強”。

    鐵路里程亞洲第一 “一票難求”仍然突出

    中國鐵路里程如今已是亞洲第一,旅客發送量等多項指標世界第一,最新研製的動車組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新中國成立時,鐵路里程為2萬多公里,裝備標準極低。2008年底,鐵路里程達8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鐵道博物館裏陳列的一台臺不同時代的機車,見證了鐵路事業發展的輝煌歷程。1952年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製造出首臺解放型蒸汽機車,就在館中展覽。當時,這一機車時速為70公里,開創了中國機車工業騰飛的先河。

    時光荏苒。時速達350公里的動車組已在京津城際鐵路上運行,成為世界上運營時速最高的高速鐵路。“跑得最快,坐著更舒適。”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説。

    巨大成就背後,還存在巨大差距。8萬公里的鐵路,平均到每個人頭上還不到7厘米,僅一根香煙長。運力不足矛盾仍突出,“一票難求”現象依然存在。每年春運,乘車難問題尤其令人頭疼。

    “解決之道,只有加快建設、增加運力。”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説,“到2012年,鐵路運營里程總量將達到11萬公里。”

    糧食生産連續6年大豐收 抵禦風險仍不能高枕無憂

    倉稟實,天下定。1972年,中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培育出超級稻,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震驚了全世界。此前,湖南水稻畝産僅300公斤。2008年,超級雜交稻在示範區已躍上畝産900公斤大關。

    2008年初的數據表明,國家儲備糧庫存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新中國成立60年的糧食發展之路向世人證明:中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糧食問題,中國人完全可以養活自己。

    到今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六年“連增”。在當前全球糧價起伏不定的背景下,中國糧食連年豐收,成為世界糧食安全的“穩壓器”。

    但是,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不能放鬆。“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輕言解決了糧食問題。”原農業部部長何康説。

    農業部專家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和生物燃料迅猛發展正成為糧食供應的新挑戰。受氣候因素影響,我國農作物病蟲害已呈現危害加重的趨勢。尤其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面臨嚴峻挑戰。

    躍居全球最大新車市場 打造自主品牌任重道遠

    堵車,是近年來中國一些大城市頻頻出現的新“景觀”——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汽車銷量首次超過600萬輛,把傳統汽車大國美國和日本甩在了後面,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車市場。

    曾幾何時,“自行車王國”是外國人進入中國的第一印象。而今天,中國大多城市已進入“汽車社會”。

    “我結婚那會兒,能買上一輛自行車就高興得不得了。現在我們小區,一半以上的家庭買了小汽車。”住在北京勁松的退休職工於靜英説。

    汽車大國的到來,見證著百姓生活的改善,也標誌著汽車工業得到長足發展。但需要正視的現實是,我國合資品牌或者純進口品牌汽車的銷量約佔整個市場70%,尚沒有一個世界級自主汽車品牌,核心和關鍵技術仍受制於人。

    “艱難和挑戰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這才是産業成功之道。”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隨著自主工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汽車一定能夠真正走向全球。”

 
 
 相關鏈結
· 專訪:中國過去60年農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 世界眼中的中國農業60年:養活了自己 幫助了別人
· 農機總動力60年增長1萬倍 農機化邁入中級發展階段
· 我國糧食生産60年間“八級跳” 登上萬億斤臺階
· 輝煌60年:我國畜牧業發展壯大由“副”變“主”
· 經典中國·輝煌60年:億萬農民圓夢想 走出小康路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