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8月19日電(新華社記者 蔣芳)近年來,江蘇省通過全面、深入推開文化體制改革,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
14日至16日在江蘇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上,江蘇省獲評“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江蘇省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文化體制改革先進企業”獲得了表彰。
廣泛覆蓋 文化惠民樂城鄉
家住南京建鄴區興隆街道月安社區的周向東和王衛平老人這幾天正忙著舉辦自己的展覽,這兩位從年輕時就有收集舊票據、旅遊門票愛好的老人,拿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1萬多張各類票據和門票,在社區文化活動室佈置了展板。
“每天來看的居民們絡繹不絕,大家從這些票據的變化中,感受到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滄桑巨變。”周向東説。
在江蘇各個城市,像月安社區這樣的文化活動室已經花開遍地,而這种家門口就能享受的文化生活,在廣袤的農村也並不鮮見。
記者在揚州市邗江區汊河鎮文化站看到,總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的大樓內設綜合展示廳、多功能活動廳、健身房、美術培訓室、音樂培訓室、書刊閱覽室和網吧等10多個公益性和經營性活動區域。寬敞的培訓室內十幾位村民正在聽課,網吧裏十幾個年輕人正在上網。
據了解,汊河鎮文化站是2006年首批開放的省級標準化文化站。類似這樣的達標鄉鎮文化站,全省已有446個。即使在最困難的蘇北農村,一個鄉鎮也至少擁有一個面積達50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站。
與此同時,各類投資巨大的省級重點文化設施也在不斷拔地而起。在南京,奧體中心、南圖新館、江蘇省科技文化活動中心先後建成,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南京博物院二期先後開工;在蘇州,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市博物館遊人如織;在鎮江,與原英國使館相媲美的鎮江市博物館已成為當地的文化景觀。而174家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免費開放,更是政府給大家送上的一份文化厚禮。
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全省財政用於文化建設的投入248億元,已實現了市有三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縣有兩館(文化館、圖書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社區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室。“十五”期末,江蘇全省正在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築面積比“九五”期末增長19.96%。
人們欣喜地發現,江蘇的文化惠民工程如火如荼,為百姓營造了一個健康和諧的精神家園,一張城鄉覆蓋、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網,正“潤物細無聲”般地融入到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敢為人先 文化産業顯活力
這是一批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人間正道是滄桑》創下央視電視劇頻道的上半年收視之冠,利潤預計達到28%;《南京!南京!》大陸票房收入已達1.73億元;國産動漫《西遊記》以10萬美元一集的高價,創下了亞洲動畫片海外發行價的新紀錄……
這是一張令人艷羨的成績單: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是我國第一家資産、銷售雙超百億的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省廣電網絡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已擁有有線電視用戶1510萬戶,有線電視網絡用戶規模列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江蘇省演藝集團2008年榮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稱號……
這一切聚集到一處,構成了一條一路加速上揚的增長曲線:2008年,江蘇文化産值增加值800億元,比上年增長36.2%,佔GDP比重由2004年的1.72%提升至2.6%,連續三年保持近30%的增速。
江蘇廣電總臺臺長周莉説:“體制改革到位,機制活、業態新才有基礎,文化産業蓬勃發展、文化企業紛紛崛起是築牢在體制改革成功的基石之上。”
作為全國首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的江蘇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事轉企、股份制改造、資源整合,改革的三大步邁得堅實而又從容。
第一步,2001年起,以政企分開、企事分開、管辦分離為重點,將廣電、出版、演出等從事經營性業務的事業單位從主管廳局中分離,組建了四大文化産業集團。同年,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制定文化産業發展規劃,提出優先發展傳媒業、文化旅遊業、文化信息業,扶持發展演藝業等。第二步,2004年起,以轉企改制、培育主體、整合資源為重點,把各地因行政區劃分割的資源統一整合,完成了六大省級産業集團的組建。第三步,2007年起,以股份制改造、籌備上市、健全監管體系為重點,六大省級集團以股份制改造為目標,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與此同時,民營資本在江蘇文化産業版圖上的地位也日益凸顯。以南京為例,從2007年至今,南京文化創意産業協會中民營企業佔會員總數比例從69.2%提高到76.8%,南京動漫行業協會中72.7%的會員為民營企業,而在南京的文化産業園區中,民營企業投資興建的佔一半以上。
新的起點 描繪改革新藍圖
2009年8月,對於江蘇文化事業文化産業而言,無疑是一個關鍵的月份,先後幾次重要會議的召開,標誌著江蘇省文化體制改革大踏步邁進了又一個關鍵時期。
8月6日,江蘇全省文化建設工作會議上,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文化強省建設,並列出了一張清晰的文化改革發展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到2010年,全省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到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到位;到2012年,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
10日,南京市召開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産業發展大會,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掛牌成立,南京市歌舞劇院有限公司、南京民族樂團有限公司、南京市雜技團有限公司、南京市話劇團有限公司、南京市京劇團有限公司、南京市越劇團有限公司等6家新的國有文化企業宣告誕生。
各市縣新的動作依次展開。無錫市新聞單位宣傳與經營“兩分離”改革穩步推進,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出版、發行、傳輸網絡、文體娛樂類節目製作、影視劇製作等産業經營性資源,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成為企業主體,進行市場運作;常州市排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進度表和責任分解表,文藝院團將打破界限以劇目生産方式整合演職人員,在市級文廣新聞出版已三局合併的基礎上,下一步將向下轄市和區縱深推進;淮安市今年正在籌備建立2000萬元市級文化産業發展引導資金,以資助、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扶持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文化企業的發展,同時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吸納文化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的1億元規模的投融資平臺。
“實踐證明,早改革早主動、晚改革就被動、不改革沒出路,大改革才能帶來大發展大繁榮。”梁保華表示,“文化體制改革任務依然艱巨而複雜。必須堅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著力破除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文化發展的突出問題,著力構建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