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輝煌60年:新中國成立60年教育科技事業發展回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經典中國·輝煌60年
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 新中國成立60年教育科技事業發展回眸

   從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從因科技落後而受制於人到中國宇航員在太空問候地球——新中國成立60年來,教育科技事業取得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成就。回首60年,在國家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黨中央都會挺立潮頭,為教育科技事業的發展指明方向;在社會進步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黨中央無不高瞻遠矚,為教育科技事業的進步描繪藍圖。這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大型探測系統——譜儀(資料照片)。1988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這是中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和對撞成功,為中國粒子物理和同步輻射應用研究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新華社記者吳晶、顧瑞珍)從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從因科技落後而受制於人到中國宇航員在太空問候地球──新中國成立60年來,教育科技事業取得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成就。

    回首60年,在國家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黨中央都會挺立潮頭,為教育科技事業的發展指明方向;在社會進步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黨中央無不高瞻遠矚,為教育科技事業的進步描繪藍圖。

    從文盲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中國教育事業創造奇跡

    今年年初,教育部“掃盲教育處”從建制上被取消了。曾任掃盲教育處處長的王岱説,此舉並非意味著國家不重視掃盲工作,而是我們的文盲快掃完了。

    這句看似輕鬆的話語背後,是中國幾代教育人的辛勤耕耘,是共和國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立下的不朽豐碑。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更是高達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個識字的人。

    “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識字,做睜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當時在教育部負責成人教育事務的老幹部李吉元説。為此,黨中央迅速作出決策部署,推行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

    “漢語拼音好處大,幫助我們學文化。我們大家歡迎它,治好了幾十年睜眼瞎。”在當年被推崇為漢語拼音學習模範的山西省萬榮縣,很多年過八旬的老人仍然記著這首在掃盲運動中最流行的打油詩。

    歷史不會忘記:2000年,中國宣佈在全國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教育事業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持努力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巨大推動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精神面貌得到徹底改變。

    “教育奠基中國。”這是教育部部長周濟最愛説的一句話。他指出,新中國60年的教育發展成就,歸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兩個跨越”——即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兩次歷史性跨越;“一個突破”——職業教育不斷發展,教育宏觀結構調整取得重要突破;“一個重大步伐”——實現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一個確立”——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2008年9月1日,無論是在湖南長沙市上小學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朱芳芳,還是在北京上初中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溫子君,上學都不再意味著對家裏的沉重負擔。從這一天起,全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1.6億學生都不必再繳納學雜費。

    在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成為現實。

    “這是窮國辦大教育的奇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説。這種奇跡也發生在他身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鄧小平同志主持恢復高考,朱永新可能永遠拿不到上大學的那張推薦表,只能繼續當搬運工、泥瓦匠、翻砂工。

    1977年那場高考,不僅讓一代人的命運發生根本性改變,也使中國高等教育取得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提升了中國核心競爭力,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一個個數字與事實向世界顯示著中國教育的實力和潛力:中國15歲以上人口和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超過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數達到8200萬人,均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中國實現了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的目標,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周濟説。

    從落後挨打到引領未來:中國科技事業實現騰飛

    每到晴朗的夜晚,北京城東北百餘公里外山上矗立的那架超過15層樓高的超級望遠鏡,就會徐徐開啟,憑藉世界上最高的光譜獲取率傲然巡視宇宙。

    這個今年通過國家大科學工程驗收的光學天文望遠鏡,是完全由中國科學家自主創新設計建造的,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站在導彈發射架似的巨型鏡筒下,這架望遠鏡的總工程師崔向群自豪地説,“過去都是我們追蹤別的國家的先進技術,現在,我們終於能引領未來,讓外國人來學習我們的技術和經驗了。”

    回眸新中國成立60年來,從“兩彈一星”到“太空漫步”,從“三係雜交稻”到“超級雜交稻”,從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人類基因組計劃1%測序精確圖……一系列科技成果無不彰顯著中國的綜合實力。

    然而,歷史不能忘記:舊中國曾經因科技落後、國力貧弱而被動挨打,舊中國的人民曾經生活在“洋火、洋油、洋布”的落後社會。

    上世紀50年代初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的吳明瑜説:“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幾乎是在一片廢墟上開始重建。它不僅是新中國的壯舉,更是近代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嶄新一頁。”

    共和國誕生初期,國家物質基礎十分薄弱,以發展重化工業和國防事業所需要的尖端科技為重點,就成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956年初,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科技事業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新階段。“兩彈一星”等巨大成就的取得,曾極大地振奮了民心,彰顯了社會主義中國自力更生、科技創新的實力和潛力。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使中國現代化進程遭受嚴重挫折,科技事業也陷入寒冬。

    “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1978年3月14日,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式上的宣告,令老科技工作者吳明瑜至今難忘。當年,鄧小平同志在大會上重申了“科學技術是生産力”這一論斷,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

    此後,中國科技事業一路高歌猛進。當時,向“哥德巴赫猜想”謎底挺進的數學家陳景潤、“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漢字激光照排技術第一人”王選都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中國科技工作者迅速由新中國成立初不足500人增長到50萬人。隨著“星火計劃”“火炬計劃”“攀登計劃”等陸續出臺,科技之光照亮了經濟建設的每個角落──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建成,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相繼研製成功,長征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在空間技術、高能物理、生物科學、醫藥衛生、地學、化學等重要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了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大勢,黨中央、國務院于2006年制訂完成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併發布了《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和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鬥目標。

    自主創新戰略成為創新中國發展的不竭動力,推動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不斷躍升。

    2008年,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再一次彰顯了當代中國的科技實力。無論是開閉幕式,還是綠色環保的奧運場館,北京奧運的1200多個科技項目進一步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創新精神。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一偉大壯舉,贏得了世界的讚嘆。外媒紛紛評價説,“神七”發射成功彰顯了中國強大的科技實力。此舉再一次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

    如今科技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很多青少年更願意把楊利偉等航天英雄視為偶像。這種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對全民科技素質的普及和提高,讓科技部部長萬鋼尤為欣慰,“多年積累的精神財富和人才資源正是國家核心競爭力所在”。

    從奠基鋪路到引領發展:教育科技事業期待新輝煌

    2009年1月,中國正式啟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第一輪公開徵求意見。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基於國家長遠發展的現實需求,應對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要求,制訂的第一個教育規劃綱要,是指導未來12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高等教育是放還是收?高中文理是否分科?素質教育如何著陸?……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各種渠道發表意見建議210多萬條。無論是萬字有餘的專題論文還是言簡意賅的觀點陳述,工作人員從中讀出的都是民眾對教育事業的熱情關注,對教育改革的熱烈期盼。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制訂,再次使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教育進入了全面提高質量的新階段、進入了讓孩子們上好學的新階段、進入了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新階段。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尊師重教的氛圍從未有過今天這樣的濃厚;經歷60年的發展後,教育公平的理念已在中國社會深入人心。

    2007年以來,中國在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連續擴招的基礎上,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免費,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實施成本分擔,同時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建立起覆蓋400萬高校學生和1600萬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資助體系。同時,中國還建立起覆蓋40多萬所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的遠程教育網絡,使全國城鄉兒童、青少年和人民群眾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機會、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

    祖國已今非昔比。始終與教育事業相輔相成、齊頭並進的科技事業也在期待著新的飛躍。

    2009年,中國民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了一個新名詞“3G”,就像“納米”“克隆”“轉基因”等60年來中國自主取得的科技成果,不斷刷新著中國人的科技理念。

    “用這個和我女兒通電話,可以直接看見人呢。”今年63歲的北京居民唐大媽已經可以熟練地操作自己的多功能3G手機,與在美國上學的女兒通話。

    如今,由中國自主創新的TD-SCDMA技術制式的第三代移動通信(3G)已投入商用。專家預言:未來兩三年,3G視頻拜年將取代短信成為新民俗。新中國成立60年來,科技的發展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成為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人們還清晰地記得,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衛星遙感、無人駕駛飛機、北斗導航定位、網絡通信等一批先進技術手段,在災區道路不通、氣候惡劣的情況下,為及時了解災情、果斷決策、有效救災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萬鋼説,“中國科技事業的任務就是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打地基、鋪好路,就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回首60年風雨歷程,我國教育科技事業好比鋪路石,為祖國實現歷史跨越積累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教育科技事業將成為加速器,為祖國走向世界前沿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資源。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七大報告為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描繪了一幅更加光輝的圖景,也為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

經典中國·輝煌60年
農業科技創新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發動機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記者顧瑞珍)記者近日從科技部獲悉,農業科技創新為破解“三農”難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重要探索,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建設創新性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促進國家農業發展的“發動機”。 詳細>>>

經典中國·輝煌60年
自主創新成為新中國發展強勁動力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記者顧瑞珍)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在科技方面積極進行改革,取得長足進步,自主創新成為新中國發展的強勁動力。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便做出“集合科技人才,開展科學佈局,建設科研機構,實現重點突破”的決策。繼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以後,我國陸續建立起一批國家級的科研單位,初步形成了符合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管理體系。60年來我國積極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大幅提升了我國的科技研發實力和自主創新水平,2008年,我國專利申請量達到82.8萬件,發明專利的申請量達到29萬件,世界排名居第三位。 詳細>>>

 

圖表:22年間,我國義務教育完成“四級跳” 新華社發

經典中國·輝煌60年
22年間,中國義務教育完成“四級跳”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記者吳晶)2008年9月1日,是一個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日子,繼2007年全面推行農村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政策後,國家在全國範圍內全部免除城鄉義務教育學雜費。

    這是中國義務教育發展的新跨越,更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從此以後,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偏遠山村,無論是邊陲小鎮還是南疆海島,每一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都可以有學上,每一個家庭都減少了一份經濟負擔。這項惠民政策的陽光,照亮了廣大孩子的心靈,也為中國未來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詳細>>>

 
 
 相關鏈結
· 輝煌60年: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
· 輝煌60年:"中國創造"日新月異 人才強國蓄勢待發
· 文化部部長:我國文化建設進入歷史最好發展時期
· 經典中國·輝煌60年:勾畫中國金融業的世界新方位
· 我國銀行業資産總額增長388倍 整體實力持續增強
· 輝煌60年:我國資本市場累計融資超過5.4萬億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