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9月6日電(記者 楊成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林業生態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雖已持續30多年,但中國政府仍對其寄予厚望。國家林業局在此間召集13個省(區、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商“三北”防護林工程未來10年的發展規劃,繼續發揮其巨大的生態效益。
中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重要活動區。與此同時,這些區域也是中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中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部分佈在這裡,區域內沙化土地面積佔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85%,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67%。
為解決“三北”地區生態惡化問題,中國政府從1978年開始實施“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謀求在中國北方築起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如今,三北防護林工程區佔中國國土面積的42.4%。經過30多年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0.51%,治理沙化土地27.8萬平方公里,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8.6萬平方公里,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糧食穩産高産,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國家林業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局長潘迎珍表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韆鞦的宏偉工程,不僅是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
截至目前,中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已進行了四期,第四期工程將於明年結束。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表示,三北地區森林資源增長潛力巨大,目前有宜林地5.9億畝,佔全國的68.6%。因此,三北防護林工程在未來10年間仍要繼續開展第五期工程建設,當前抓緊編制工程規劃,勢在必行。
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透露,三北防護林體系經過為期30多年的4期工程建設,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446.9萬公頃。第五期建設工程規劃10年間造育林1000萬公頃,力爭到2020年使“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10.51%提高到12%以上;工程區內3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5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80%的農田實現林網化。
在未來10年時間裏,中國東北三省、京津冀等自然條件較好、工程建設進展較快的省區,基本實現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建設目標,建成省級防護林體系;在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燕山山地、晉陜峽谷和甘肅隴東等重點區域,建成跨區域、跨流域的防護林體系;在其他省區,選擇一批工程建設重點縣區,建設一批縣級防護林體系。
我國將樟子松列為三北防護林工程重點樹種
新華社瀋陽9月6日電(記者 楊成軍)記者從國家林業局在瀋陽召開的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會議上獲悉,樟子松成為三北防護林工程今後發展的重點樹種,工程涉及的13個省(區、市)應大力發展樟子松防風固沙林、農防林和牧防林,在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樟子松用材林。
據介紹,樟子松是歐洲赤松分佈至遠東地區的一個地理變種。實踐證明,樟子松是我國三北地區防沙治沙的先鋒喬木品種,具有生態幅度寬、適生地域廣和生長壽命長等優良特性。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表示,三北防護林工程即將開始謀劃未來10年的“第五期工程”,要把樟子松作為重點樹種納入發展規劃,按照不同地域類型區的功能定位,統籌考慮,科學安排,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樟子松防風固沙林基地。
記者從國家林業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獲悉,三北防護林體系經過為期30多年的4期工程建設,目前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446.9萬公頃,第五期建設工程規劃未來10年間將造育林1000萬公頃。各地要認真總結我國三北地區過去樟子松造林發展的經驗教訓,把優質高效作為衡量樟子松造林質量的重要標準,根據樟子松生長特性,科學合理配置營造林模式,充分發揮其生態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