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經典中國輝煌60年:中國"美麗轉身"是如何實現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中國“美麗轉身”是如何實現的
——世界“中國通”看中國60年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新華社記者)金秋時節,新中國60華誕款款走來。

    從一個積貧積弱、落後挨打的國家,變成一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的發展中大國,60年來,中國實現了令世界驚羨的“美麗轉身”。

    在世界的“中國通”看來,中國的“美麗轉身”是如何實現的?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征程上,中國還將面臨怎樣的考驗?

    沒有中共這個“主心骨” 哪有中國如此巨大跨越

    眾所週知,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年中,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無論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還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只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才贏得了獨立和解放。

    同樣,新中國成立後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産黨這個“主心骨”。對此,世界上一些“中國通”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感觸頗深。

    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聖保羅孔子學院院長路易斯·安東尼奧·保利諾認為,建設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無疑是個很艱巨的任務,只有中國共産黨這樣強有力的政黨才能讓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把國家建設作為每一個人的目標。

    “儘管中國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但中國共産黨利用其集體智慧,制定了先進而完善的政策,排除萬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蘇丹喀土穆大學中文系教授奧斯曼·哈桑·奧斯曼説。他認為,中國共産黨已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執政黨傚法的榜樣。

    敘利亞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中央委員會委員、敘統一報業集團總裁赫拉伕·阿裏·米夫塔哈説,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共産黨領導這個國家,而人民團結在這個黨的周圍,政黨、政權和人民都為發展經濟這一目標而努力。

    阿拉伯國家聯盟前駐華大使穆罕默德·薩科特説:新中國成立時,面臨戰後重建以及許多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等重重困難,但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領導人卻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困境。他説:“中國領導層解決棘手問題的能力令人欽佩。”而保利諾認為,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奮鬥的歷程中,中共領導人發揮的榜樣作用至關重要。

    這些外國人士的肺腑之言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沒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國很難取得如此偉大的跨越。

    沒有堅持不懈的探索 怎能尋找到正確的方向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進程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無數曲折和坎坷。世界的“中國通”們認為,中國政府和人民在不斷摸索中前進,也正是在摸索中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説,中國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過程;中國不僅總結自己的歷史經驗教訓,還總結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

    鄭永年説,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許多中國人對資本採取的是一種敵視態度,認為不需要資本,要消滅資本,要消滅市場。但後來認識到,光有計劃經濟是不行的,也要有市場經濟。“有了這個教訓之後,就有了改革開放,大家的思想就解放了。正如鄧小平所説,市場這個東西資本主義可以使用,社會主義也可以使用”。

    日本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國分良成認為,正是出於對“文革”的反思,中國才開始集中精力搞現代化建設,在政治上也結束了領導幹部終身制。

    國分良成還説,在1990年前後的兩三年裏,中國經歷了國內的政治風波以及國際上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經受了巨大考驗。從這一系列考驗中吸取經驗教訓,鄧小平1992年發表了南巡講話,中共十四大最終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實現了經濟路線的全面轉換。

    羅馬尼亞教育部官員多布裏克説:中國領導人英明地選擇“漸進式”的改革開放,先易後難,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西部,從經濟領域到其他領域,妥善地處理了改革、穩定、發展的關係。

    不堅持走自己的路 中國怎能獨立自主發展

    世界“中國通”們認為,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是機械地、教條地照搬西方的發展模式,而是從本國國情出發,堅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的建設歷程,但在很長時間內,人們具體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並不十分清楚。經過不斷探索,中國政府和人民終於找到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米夫塔哈説,中國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優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具有特殊的典型意義。

    他説:“中國放棄了計劃經濟消極的東西,保留其積極的方面,吸收了市場經濟積極的東西,創造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他認為,這种經濟體制有利於國家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有利於對經濟工作運行和市場的監督與調控。正因如此,中國沒有陷入目前許多歐美國家已經陷入的金融危機。

    “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經驗是獨一無二的,”他説。

    古巴哈瓦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胡利奧·A·迪亞斯·巴斯克斯説,中國選擇的發展模式是嶄新的,不同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效倣的西方模式。

    保利諾指出,中國人民在60年建設新中國的歷程中,為人類社會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發展經驗,其中包括:勇敢探索適合於自己的發展模式;不墨守成規;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在民族復興征程上 中國人民依然任重道遠

    60年開拓奮進,60年崢嶸歲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輝煌成就,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對於中國人民來説,前面要走的路依然相當漫長,還有種種艱巨的任務需要完成。對此,世界“中國通”們直抒己見。

    保利諾説,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一支重要力量,但發展還不平衡,一些地區還相對貧窮。這是中國面臨的一大挑戰。

    鄭永年説,儘管中國沿海一些地區已得到較好發展,但還要看到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很大,許多地方還比較落後,中國的窮人也還很多。

    他説,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就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問題。“這個東西能不能成功,將決定中國經濟能不能可持續發展。以前那種不講環境,不講社會成本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鄭永年還説,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如何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保證,也是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傑弗裏·薩克斯表示,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但土地和水資源佔世界的比例則要小得多,可持續發展對中國來説至關重要。

    國分良成認為,在經濟方面,中國需要建立財富的再分配機制。只有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才能真正調動內需,使中國成為一個“消費社會”。

    也有一些對中國問題有研究的專家學者談到了中國的政治改革。他們認為,除經濟成就外,中國的政治改革也取得了不小成績,而這又保證了中國經濟健康、平穩、較快地發展。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副教授川島真在一篇文章中説,中國需要的是符合中國社會狀況或者説符合“中國特色”的政治改革,而不是西方式的民主化。

    ······

    經過6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新中國實現了“美麗轉身”。歷史告訴未來,也告訴世界:中國的明天一定會變得更美好!(新華社記者包爾文、閆珺岩撰寫;張永興、劉讚、陳威華、拱振喜、陳進、邵傑、王薇參與採訪)

 
 
 相關鏈結
· 經典中國·輝煌60年:北大荒鑄造“中華大糧倉”
· 輝煌60年:老工業基地遼寧不間斷創造新中國第一
· 輝煌60年:廣西北部灣港從邊陲小城到南方大港
· 輝煌60年:新疆從偏居西北內陸到向西開放前沿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