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9月24日電(記者 蔡敏 朱青)新中國成立60年來,伴隨國家快速發展的腳步,位於江淮流域的安徽水利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單一的“農業的保障”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實現了歷史性的大發展、大跨越,在造福人民、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偉業中繪就了一幅壯麗藍圖。
安徽省地處華東腹地,屬水利大省,長江、淮河橫跨省境。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眾多。在氣候上是中緯度過渡帶和南北過渡帶的疊加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氣候條件,決定了這個省發展水利事業有著重大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前,安徽淮河流域水系紊亂,河道淤塞,長江和淮河堤防低矮單薄,丘陵和山區灌溉依賴塘壩,平原和圩區沒有排澇設施,洪、澇、旱、漬災害頻繁發生。根據新中國成立前500年史料記載,安徽發生水旱災害的年份達379年,有時一年之內洪澇旱災交替發生,有時則連年水旱災害不斷。
新中國成立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工作,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洪抗旱並舉,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和綜合治理,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上世紀50年代大規模的治淮,到上世紀60、70年代在艱難曲折中不斷發展,再到上世紀80年代後進入蓬勃發展時期。60年來,安徽省水利行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重大轉變,水利發展也從過去用行政手段到依靠法治來保障。
1985年,安徽省引進世界銀行貸款,實施淠史杭灌溉工程——巢湖治理項目,是國內首次引進世行貸款進行水利建設,被譽為“改革的産物,開放的結果”。1991年江淮大水之後,國務院確定興建19項治淮骨幹工程,涉及安徽省14項。安徽省初步建成了功能齊全的防洪、灌溉、除澇三大工程體系;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啟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大規模水庫除險加固,被群眾譽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同時,安徽水利創新科學防災減災的理念,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先後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水旱災害。
截至目前,安徽省完成水利建設投資623億元。累計建成各類堤防總長2萬公里;水庫4836座;萬畝以上灌區397處,有效灌溉面積2209萬畝;固定機電排灌站1.63萬處。水利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漁業、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根據歷年安徽水利年鑒公佈的數據,60年來,安徽省水利工程防洪抗旱的減災效益累計超過了4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