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2月20日電(記者 馬千里 何偉 任曉剛)近年來,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提出“生態立省”戰略目標,在生態敏感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取得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被譽為“中華水塔”。但由於氣候變暖、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一段時間以來,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威脅到中下游的生態安全。
2007年,青海省提出“生態立省”戰略,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大規模的生態保護工程,追求經濟的綠色增長。據青海省省長宋秀岩介紹,青海的現實決定其必須追求綠色發展,這就是要避免走以大量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老的工業化路子。“生態立省”戰略就是要立足青海最大的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在綜合循環利用資源中謀求又好又快發展,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生態立省”戰略指導下,青海省委、省政府決定,在三江源地區停止一切礦産資源的開發,並從2006年起不再對當地政府進行GDP考核,而把生態保護與建設列為主要考核內容,綠色經濟成為發展主旋律。
作為世界公認的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青海省憑藉著獨特的冷涼氣候和豐富的光照資源確立了綠色農牧業發展新模式,圍繞油菜、馬鈴薯、蠶豆和牛羊肉、奶牛等特色農畜産品,通過幾年的調整種植結構和改變牧業生産經營方式,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使青海農牧業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2009年農牧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1億元,帶動4.8萬名農牧民群眾就業。
目前,青海省優質油菜種植面積達到180萬畝,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20萬畝,並形成了412個特色專業村。以“西繁東育”和“自繁自育”工程和生態畜牧業建設為突破口,牲畜出欄率和牧業綜合生産能力也迅速提高。
青海省農牧廳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魏克家説,截至2008年底,青海省綠色食品實物總量達到70多萬噸,年銷售達到5.5億元,得到監測和保護的農田、草場面積達到2000多萬畝,取得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在工業方面,青海省依託豐厚的風能、太陽能、水能等資源,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産業,目前這些産業發展勢頭強勁。柴達木盆地內已簽訂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18個,裝機容量達2308兆瓦,總投資已達1318.6億元。目前,青海省已經建成和在建一批新材料生産企業,進一步擴大多晶硅、單晶硅及其切片生産能力,並著手發展太陽能硅電池片、太陽能硅電池組件等新材料産業。
青海省還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平臺,加速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優勢集群的培育。青海鹽湖集團綜合利用三期、青海油田公司30萬噸甲醇、清華博眾沙棘深加工等一批重點資源開發項目相繼建成生産。這些項目投産後,預計將新增工業産值500億元,成為拉動經濟快速發展新的增長點。
經過幾年努力,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以往單一的生産方式正逐漸被鹽湖資源、煤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有色金屬資源、風能太陽能等資源相互融合,上下游企業之間有效組合,産業鏈條逐漸延伸的大循環經濟體系所替代。
此外,青海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對三江源、青海湖等原生態的旅遊資源超前規劃,成為該省綠色經濟的有力抓手,今年8月,青海玉樹機場正式通航,意味著三江源高原生態旅遊走上了快速通道。
在致力發展“綠色經濟”的同時,青海省還在生態敏感區積極探索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以期能更好地保護青海高原碧水藍天,實現區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