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算盤”響,囊中知多少?
——2009基層群眾“錢袋子”調查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已近年關。隨著時鐘“滴答滴答”地奔向新的一年,勞作一年的人們也在心裏撥著算珠──即將過去的2009,“錢袋”幾何?日子咋樣?新華社記者近日奔赴各地,採訪棚戶區住戶、退休工人、高校教師、企業白領等普通群眾,了解他們的收入狀況,傾聽他們的心聲和願望。
“算計著”的365日──都市屋檐下的三個鏡頭
(鏡頭一)上海閘北區芷江西路街道交通社區棚戶區母子:擔心遷出棚戶區
母親李繼梅:每個月1000元退休金,政府補貼給患強直性脊柱炎的兒子520元的重殘無業補貼,加上自己退休後在貝爾公司做清潔工的1000元工資,合計2500多元。每月房租500元,兒子藥費500元,吃飯800元,水電費、煤氣費100多元,基本不剩錢
“聽説這裡快要拆遷了,如果換了地方,房租就沒有這樣便宜了。到時候吃飯都難!”蝸居棚戶的他們道出最大隱憂。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截至2009年7月,閘北區享受低保人口2.6萬多人,佔全區戶籍人口的3.6%,其中低保邊緣戶人數是低保總戶數的3倍。
(鏡頭二)天津市秀峰裏小區退休工人:工資趕不上物價上漲
“我1995年從天津輪胎廠退休,退休金1300多元,14年過去,現在才1900元,工資漲得太慢!”小區退休職工劉淑蘭不無憂慮,“可物價一直在漲,水從一立方3塊4漲到了3塊9,暖氣費去年起漲了200多塊,小青菜現在一斤4塊了……”
她掐算一下,扣除水電煤氣、房租、吃飯、電話等費用以及400元的醫保和養老金,每月大約結余200元。
“這還是‘算計著’過日子,一不注意開支就超了!”
目前,天津60%的人低於1.9萬元的天津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標準,有17萬戶居民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
(鏡頭三)貴陽市保安公司董事長之家:渴望單位代交“五金”
“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公司為節省開支不請保安,對丈夫的公司有一定影響。算起來,我們家每月的可支配收入不到4700元。”在貴陽市中天社區擔任城管委員的杜茜説。
扣除房子月供、煤氣、水電、物業管理、生活費及孩子就讀私立學校學費、繪畫費,以及孩子每年的教育險和住院險,自己500元“五金”保險交納,這個小家每月剛性支出超過3700元,頂多結余1000元。
“社區承諾半年轉正後將承擔我的‘五金’的交納,這樣就可以減少我500元的支出,相當於我現在的工資了。”杜茜憧憬。
貴陽市就業與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主任劉錫秋介紹,貴陽市2009年通過公益性崗位,讓1.1萬人實現就業。但由於一年來消費水平上升,日用品漲幅大,勞動力重新選擇就業時,對報酬的期望值有所提高。
同為打工仔,涼熱各不同──金融危機下的四張面孔
(面孔一)沃爾瑪深圳公司採購經理陳小姐:日子沒受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們沒有什麼影響。公司在中國的業務一直在成長。每年四月都加薪,今年照常,雖然比往年少了百分之二三,但還是加了一些。今年的獎金也全額拿到。儘管物價有些漲,但我升了職,日子沒受影響。供房佔收入的四分之一,負擔不大。”
(面孔二)可口可樂裝瓶商生産(東莞)有限公司外事總監任繼良:心裏感到踏實
“我們公司主要生産可口可樂公司不含氣的飲料。這個新項目自2003年投産以來發展很好,金融危機後還增加了一億美元投資。我的月薪三萬多,不包括年底雙薪獎。和其他外企高層管理比,這個收入算是中等,只有保潔的一半。但是,外企都按照法規為員工辦理社保醫保,還給員工辦了社會福利險、平安醫療保險等。這讓人心裏感到踏實。”
(面孔三)私企打工仔:收入震蕩,安全感差
方炳華先生是廣東清遠人,在番禺一家大型首飾公司做技術活兒。
“我們廠都是生産出口首飾,很多是黃金飾品,金融危機衝擊很大。最高級的技術工月薪從六七千掉到只有兩三千。這一年日子不是有點緊,而是很緊張。以前一個月有三四次同鄉會餐、去歌廳唱歌什麼的,現在沒有了;手機經常關,能省的儘量省。孩子也送回了老家。這一年,物價上漲很厲害,蔬菜、大米,沒有不漲的。”
“作為打工仔,是不可能有穩定收入的,最大的希望是社會能給我們這些打工仔一點安全感,最簡單的是希望有社保和醫保。”方炳華説。
(面孔四)一線産業工人:幹活累,收入增長太慢
“去年年底,每月的工資約1200到1300元,今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基本工資加上獎金和夜班費,每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年終獎還不知道有沒有。”青島松下部品有限公司女工小杜説,“幾百塊錢對我們來説相當管用,現在物價漲得厲害,除了吃住,基本上沒有剩餘。”
她表示:“我們不怕幹活,不怕加班,只希望同等的付出能得到同等的回報。”
躬耕田壟,收入迥異──“華麗轉身”的兩種心境
(心境一)貴州安順市平壩縣樂平鄉清峰村
231戶人家分散在深谷陡坡上。交通閉塞,進出鄉里、縣城十分艱難。田地少,日照少,水土流失嚴重。村民收入大都依靠打工,收入增長緩慢。
清峰村楊支書:自然條件太差,搞産業化十分困難。要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種植和養殖業,但苦於沒有啟動資金,需要政府加大幫扶力度,需要有政府項目帶動。
(心境二)貴州安順市平壩縣樂平鄉大屯村
同屬樂平鄉的大屯村地處山外,交通便利,土地資源優於清峰村。在調整産業結構基礎上,該村先後成立了種植養殖協會、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區。2009年6月,該村又成立了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實現産供銷一條龍,百分之七十的農戶以土地、現金方式入股。從2009年6月到9月,合作社就幫助農戶增收140多萬元。
農民朱耕洪:“合作社最大的好處是為菜農提供了市場信息,也為我們打開了市場,種出的東西不愁賣了,而且可以賣出比以前更好的價錢。”
他表示,今年的純收入大約15000元左右,比往年增加了三四千元,主要是加入合作社後種植方面提高了收入,“我還想種返季節蔬菜,希望政府能幫助我們投資建大棚。”
記者點評: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及生産經營方式關係農民收入增長。目前,各地農民增收很大程度依賴出外打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李昌盛指出,政府應該更好發揮服務職能,提供好公共服務,消除阻礙農村發展的體制障礙,多給農民改善基礎設施、提供市場信息,加大培訓投入。(記者廖翊、姚潤豐、葛如江、李延霞、璩靜、黃勇、王橙澄、車曉蕙、王海鷹、張川石)
兩位普通農民與經濟學家的年終“對話”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 璩靜 秦亞洲 姚潤豐)近日,新華社記者赴農業大省河南,走村串戶,傾聽民聲。帶著農民反映的問題,記者採訪了我國“三農”問題專家、知名經濟學家溫鐵軍,從經濟學角度回答普通農民的增收困惑。
對話農民:農民劉大華,河南省上蔡縣蔡溝鄉東陳村人。河南省上蔡縣是農業大縣,小麥種植140萬畝,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接近140萬人,90%是農民。身為“70後”的劉大華曾是上蔡縣40萬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1998年打工返鄉,逐步成為遠近聞名的小麥種植大戶。
農民李現通,40歲,河南省原陽縣原武鎮婁莊村村民。河南原陽縣是典型的“水稻之鄉”,李現通和妻子種植了11畝水稻,一家四口,靠著種糧和打工的收入供兩個女兒上高中,感覺很吃力。
對話專家: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著有《三農問題:世紀末的反思》《“三農”問題與制度變遷》《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等。
關於農資價格上漲——“種地的利潤越來越少,還種什麼地”
李現通:今年,每畝水稻成本提高了40元左右。灌溉水泵用的柴油和農忙時的用工費用都漲價了。以前雇人收割一畝地是七八十元,現在120元都沒有人幹。種地的利潤就越來越少,還種什麼地?
溫鐵軍:不光是農資,種糧投入品價格都會參照市場價格上漲。尤其是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不是參照糧食生産,一定是參照城市打工收入的。120元收一畝水稻都沒有人去幹,這個價錢以後還會增加。政府去壓低生産資料價格是不可能的,讓政府去提高糧價超過國際價格是不可能的,讓政府去增加超過WTO允許的8%糧食補貼率也是不可能的,這“三個不可能”決定了中國糧食生産將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數據鏈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9年1月公佈,考慮到去年以來糧食生産成本上升較多,為保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決定將稻穀最低收購價上調約16%,這也是2004年我國實行糧食收購保護價政策以來上漲幅度最大的一次。另外,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和農業部9月聯合下發通知,明確進一步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的總體目標,就是根據化肥、柴油等主要農資價格上漲情況,在綜合考慮當年糧價變動促農增收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合理安排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實行動態調整,彌補農民種糧的農資增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關於農民外出務工——“僅靠農業,農民增收是不可能的”
李現通:以前農閒時我在鄭州、太原等地做泥瓦工,一天50元。金融危機來了,就找不到什麼活兒了。兩個女兒正在上高中,每年學費加生活費就要1.5萬元,種水稻一年的純收入也就是一萬多元,不吃不喝也不夠孩子上學。
溫鐵軍:僅靠農業,農民增收是不可能的。農民打工收入參照的是城市勞動力收入。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城鄉人均收入差距是3倍多。世界上,任何小農經濟國家,農民靠種糧食都達不到社會平均收入水平。而教育、醫療等收費是按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制定的。城鄉收入差別大的結果,就是沒有人從事糧食生産,這在全世界是普遍現象。如果種糧沒有收益或者是微利,“80後”“90後”勢必不會去種地。
背景鏈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09年10月公佈了對全國250個行政村農民工就業狀況的統計,到9月底已經返城的農民工達到了94%以上,農民工就業總體上比較平穩。另外,國務院常務會議2009年初還進一步研究部署加強就業工作的措施,其中包括組織農村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組織各類準備創業人員特別是返鄉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參加創業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於農業合作社——“讓農民在薄利的情況下種糧食,增收就是一句空話”
劉大華:我帶頭成立種糧專業合作社,有50多戶農民參加,共有1500畝地、50多名勞力入了股。我們把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按平價批給社員,再以高於小商小販的價格回收大家的糧食,想通過這“一低一高”讓村裏人增加收入。
溫鐵軍:農業合作社是農業勞動者的聯合。關於農業合作社標準,農業部常務會議2007年就審議通過並施行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章程》。日本、韓國也是人多地少,怎麼讓農民增收?就是政府允許農村合作社以最低門檻進入金融、保險、旅遊、餐飲、房地産等領域。只有把涉農領域可能産生的收益都留給農民,農民才有積極性去從事生産糧食。讓農民在薄利的情況下種糧食,增收就是一句空話。
數據鏈結:我國農産品經紀人協會目前已有2609家,各級協會及農産品經紀人每年直接收購和幫助農民推銷農産品近萬億元。日前出臺的《國務院關於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指出,將進一步吸納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積極組建行業協會、農産品經紀人協會,為農民專業合作搭建服務平臺。
關於農村土地流轉——“歷來都是鼓勵流轉的”
劉大華:以前,村裏人都願意出去打工,沒人願意種地。這幾年,我種良種收入不錯,從200畝很快到了580畝。金融危機後,很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家了,想收回租給我種的土地。我心裏很沒底,這樣就沒有辦法保證規模了。
溫鐵軍:農村土地流轉80%左右都是靠口頭協定。農業用地的流轉,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推進家庭承包制以來,從來沒有在任何政治文件中消失過,歷來都是鼓勵流轉的,也從來沒有過障礙。
政策鏈結: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第四條就包括按照完善管理、加強服務的要求,規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流轉服務組織,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溝通、法規諮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糾紛調處等服務,以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尊重農民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流轉,也不能妨礙自主流轉。
短評:切實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 姚潤豐 葛如江 璩靜)近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其中之一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為廣大公眾呼籲多年的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再次引起公眾關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王二平研究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收入差距形成過程中的資源分配不公和社會保障水平低等因素,造成部分群眾産生強烈的不公平感。他認為,這種失衡的社會心態如不及時加以疏導,極易引發治安危機,成為穩定的隱患。“過去六年我們在作社會問題問卷調查時,‘你認為的中國社會問題最嚴重的是什麼’,列了19個問題,調查的5個省40個縣,‘貧富差距問題’被老百姓認定為第二位。”王二平説。
記者日前參加新華社民生調查小分隊在沿海發達省市部分城市採訪發現,城市中低收入群體有的因為家庭成員生病或無工作能力,造成增收困難;同時,這些低收入家庭有的因為下崗失業,沒有辦全各類保險,有人常年生病,藥費負擔重;他們有的幾十年居住在簡易的房子裏。增收慢、看病難、買房無望,是中低收入群體的三大“心病”。
當下,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我國“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尤為關鍵。但是,收入分配製度不合理、收入差距過大,限制了我國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活力與動力。因此,啟動並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對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加快分配製度改革,要從初次分配領域入手,提高勞動者報酬比例。長期以來,我國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例偏低、國民收入分配向國家和資本所有者傾斜的現象一直比較突出。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之間的差距若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引發很多問題。較之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社會收入轉移支付等財富再分配,初次分配無疑是收入分配公平與否的關鍵。如果這一環節出了問題,即使有後續的再分配調節,也很難矯正到位。在絕大部分百姓的收入來源都是勞動收入的情況下,下一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關鍵,要以工資改革為核心、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加快分配製度改革,須通過減免稅費的方式讓利於民。政府通過減免稅費的方式讓利於企業,然後再由企業通過提高勞動者報酬的方式讓利於民;還可以通過清理不合理收費、罰沒的方式直接讓利於民;要繼續推進和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個稅改革需要新的突破;健全我國的再分配機制,實現分配的公平,對擴大我國消費需求增長意義重大。
加快分配製度改革,要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範圍,打破壟斷的“玻璃門”,讓民間投資有機會進入高利潤行業;其次,國家要加大對國企的利潤分紅,並加大稅收等分配手段的調節力度,將更多的資金投向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領域,讓老百姓分享壟斷國有企業的利潤。此外,在企業內部,要增強員工的利益話語權,避免資本過度侵佔勞動力報酬分配。
2009民生調查:國民收入分配改革進程亟待加快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新華社記者璩靜、秦亞洲、姚潤豐)晚8點,位於西安自強西路的一間出租屋內,忙碌了一天的楊青和丈夫范剛的晚餐是一頓麵條。晚飯後,夫妻倆鎖定了上海衛視,觀看近來熱播的電視劇《蝸居》。
范剛告訴記者,之所以喜歡看這部電視劇,是因為他們覺得劇中的故事情節,有自己的影子。他和楊青結婚快3年了,同在一傢俬營企業工作。“我們倆收入都不高,每月一共4000元左右。除去每月600元房租、800元生活費、撫養孩子的花費,剩下的錢要攢下來付房子首付。”妻子説。 詳細>>>
保民生:溫暖2009——中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 李斌、杜宇、璩靜、顧瑞珍)“和剛退休時相比,我的養老金翻了一番。”12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這已是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第6年提高,這讓退休9年的原瀋陽電工鑄鐵廠職工楊興全十分高興。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
打出就業“組合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新醫改“破冰”……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黨和政府在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進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共渡難關。民生“新政”,溫暖2009。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