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3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 王暉余)自武漢、上海、鄭州等11個城市相繼檢測出産于海南的豇豆殘留農藥超標並被輿論稱為“毒豇豆”後,海南豇豆本地收購價格一度由每公斤6元多跌至0.8元,不僅海南農民利益和海南冬季果菜聲譽受損,而且再次引發各地消費者對農産品質量問題的憂慮。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各地對海南“毒豇豆”的控制和輿論的關注無可指責,海南人唯一能做的事是正視現實,痛下決心,舉一反三,儘快解決農産品質量問題。
“毒豇豆”事件的直接原因是海南部分農民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農藥所致,根本原因則是當地農業生産方式落後、政府相關部門監管和服務不到位。
有著“全國人民菜籃子”美譽的海南果菜生産近年來持續快速發展。2009年全省果菜出島493萬噸,同比增長15.8%;去冬今春果菜種植面積達239萬畝,同比增加6.1萬畝。如此發展速度及其大規模、集成式的出島銷售方式,必然暗含對産品質量控制的新要求。
然而,海南農産品生産至今主要由一家一戶的傳統生産方式支撐,質量監管難以實現全面覆蓋,即使檢測出質量問題也很難追根溯源,致使個別品種、批次産品的質量問題累及整個行業。
同時,農民能輕易從“地下”渠道買到高毒農藥,表明政府對農資市場的監管仍有明顯漏洞。“毒豇豆”事件發生後,海南已查處5宗違規銷售農藥行為,共查獲不合法農藥179公斤。而農民大量使用違禁農藥,則表明政府對農民法制道德觀念、市場意識的增強缺乏必要的宣傳引導。
《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將海南建設成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冬季菜籃子基地,並要求海南建立覆蓋全省的農産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標準化無公害農産品生産示範基地。而目前,海南只在供港澳果菜等方面實現了標準化、可追溯式生産,全面實現農産品標準化、可追溯式生産任重道遠。
海南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毒豇豆”事件如能引起海南人對農産品安全的重視,那麼事件本身對海南農業發展來説就不是壞事。這種辯證的觀點是對“毒豇豆”事件的正確認識。希望海南乃至其他地方政府相關部門、農産品生産者都能以此次事件為鑒,抓緊研究解決農産品生産的標準化問題,為農産品質量安全提供系統、長效的機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