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為我國非遺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4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 周瑋)中國素有整理保存民族文化遺産的傳統,中華民族勇於創造,也惠于保存。秉承中國文化這一修續傳統,洋洋4.5億字、298部省卷(400冊)、凝聚著全國數十萬文藝工作者近30年努力的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不久前全部出齊。

    這十部書全面反映了我國各地各民族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民間文學狀況。民族民間文化第一次全面進入了國家志書,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創舉。它標誌著由人民大眾創造和發展起來、活躍在老百姓生活中間的民族民間文化登上了國家文化藝術的“殿堂”,成為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十部鴻篇巨著的出版引起廣泛關注,被海內外學者譽為“民族民間文藝作品及有關史料的‘大百科全書’”“民族文化建設的萬里長城”。

    把流傳於民間的“無形”文化資源變成“有形”文化財富

    中國是文明古國,歷史悠久,蘊藏了極為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這些民族民間文化,大多具有“人在藝在、藝隨人亡”的特點,亟待搶救整理。

    據介紹,國家社科規劃和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重大項目——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程,是由鐘敬文、呂驥、張庚、吳曉邦、周巍峙、賈芝、孫慎、馬學良、李淩、羅揚等資深文藝家倡議,文化部會同國家民委、中國文聯有關文藝家協會從1979年起先後發起的一項宏偉的文化系統建設工程。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的組織領導工作由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負責,後又成立集成志書全國總編委會,由周巍峙任總主編,指導編纂業務。各卷總主編由我國文藝界老前輩及著名專家擔任。每部叢書按行政區劃分省立卷(香港、澳門、台灣卷暫缺),每省區市10卷。各省區市文化廳(局)、文聯分別負責本省卷編纂的組織工作。

    這項工作得到了各地的重視和支持,文化藝術工作者們深入田間地頭、鄉村城鎮,足跡遍及我國的草原、漁村、高山、大川,進行全面、系統的普查,收集、整理了流傳于我國各地各民族民間的音樂、戲曲、舞蹈、曲藝和民間文學等方面的文藝基礎資料,經精心編選出版,把流傳於民間的“無形”的文化資源變成“有形”的文化財富,成為中華民族民間傳統文藝最具代表性的文獻。

    2009年10月,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終於全部出版。在編纂過程中,共調查民歌30萬首;收錄戲劇劇種394個,唱腔17402段;收錄曲藝曲種591個,唱腔11108段;收錄器樂曲曲目20698首;普查舞蹈節目26995個;普查民間故事30萬篇;收錄民間歌謠44941首;收錄民間諺語576546條。可以説,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民族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方面所取得的標誌性成果。

    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為開展這個工程,各地恢復、創建了藝術科研機構,建立了近300個省卷編輯部,一大批熱心於民族民間文化的人員從藝術表演、創作、編輯等不同的崗位上匯集到編纂“文藝集成志書”的事業中。通過這30年的實踐磨煉,這些文化工作者成了對民族民間文化有研究、有感情的專門人才,成為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研究的主力軍、保護工作和文化活動的骨幹力量。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出版工作,直接促進了我國民間音樂學、民間舞蹈學、戲曲學、曲藝學、民間文學等文藝學科體系的建立、建設和發展,為民族學、社會學、哲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有力地促進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收集整理民族文藝的工作,推動了這些地區的文化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在西藏、新疆:西藏的“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作列入了國務院歷次發佈的有關西藏問題的白皮書中,新疆的集成志書編纂工作,直接推動了木卡姆藝術成功申報聯合國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新世紀實施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後改稱“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就是在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工作的基礎上進行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事業。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借鑒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的工作經驗,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繼續以國家項目和工程的方式推動文化基礎建設,新的“集成志書”——《中國節日誌》《中國史詩百卷集成》由中宣部批准立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中國皮影集成》也已立項啟動。其中,《中國節日誌》計劃為200個左右的我國各地各民族代表性傳統節日立卷修志,目前已有66個項目組按照國家統一體例展開修志工作。另外,隨著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大陸各卷本的完成,香港、澳門地區卷的編纂工作也得到港澳各界的高度重視,計劃5年內完成編纂出版工作。

    為新時期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儲備豐富資源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的成果,除正式出版的298部省卷外,各地收集、整理、保存了近100億字文字資料,包括各種珍貴的手抄本、油印本、縣卷本等基礎資料。僅三部民間文學集成,全國就編輯了縣卷本4000余冊。為編纂三部民間文學集成,新疆在普查的基礎上編輯出版的文藝卷、民族卷就有400多卷;河南為編纂《中國曲藝志》“河南卷”,編印的基礎資料卷有99冊。此外,收集整理的錄音、錄像、實物等基礎資料數量也非常之多。特別是通過“集成”工作,發掘、整理了許多原來不為人知的劇種、舞種、歌種、民間故事傳説等足以充實、改變文化藝術史的重大發現。

    由於近20多年是我國社會發生極為深刻變化、民族民間文化消失速度很快的時期,有些地區、有些部門不重視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與創新,受到某些文藝思潮的影響與排擠,許多民間文化已成“絕響”,這些保存下來的資料就顯得極為珍貴。它們是反映當地民間文化的第一手資料,為我們民族保留了這個時代的“基因”。這些寶貴的資料,是發展我國的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遊戲、數字傳輸等新興産業必不可少的內容資源。

    據悉,在十部“文藝集成志書”豐富資源基礎上研發的中國民族民間基礎資源數據庫“中國記憶”已完成100多萬條目的入庫。其中,即將完成的“中國民間文學基礎資源數據庫”,包括故事43萬首、歌謠11萬首、諺語39萬條,共93萬條目,字數約4億字,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口傳文學數據庫;國內最大的“中國戲曲基礎資源數據庫”正在建設;“中國傳統節日數據庫”建設已經啟動。

 
 
 相關鏈結
· 西藏重點非遺項目每項最高可獲40萬元的保護經費
· "非遺"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召開:總結工作 部署任務
· 我國將為29個"非遺"項目設館並資助代表性傳承人
· 我國有29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