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中國邁上科學發展新長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06日   來源:人民日報

    5月,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國、投向上海。低碳環保、科技創新、以人為本……上海世博會在傳遞新理念的同時,也彰顯著中國對發展方式的新追求。

    經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考驗,一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正在大江南北啟幕。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延續回升向好之勢,一季度GDP增速11.1%,為近年來最高。更大的亮點在於,伴隨著高增長,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越跑越趨均衡,多年困擾國民經濟的“過快投資增長”終現回落,而居民消費拉動增長的比例令人欣喜地快速攀升。外電評價:“中國經濟快車開始更加關注GDP的構成和質量。”

    以新的發展方式走向明天,中國步履鏗鏘邁上科學發展新的長征。

    共識凝聚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危機是真正的試金石。

    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把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軟肋暴露無遺。全力以赴抗衝擊,共克時艱保增長,中國交出一份亮麗答卷的同時,也在冷靜地思考、全面地警省。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黨中央的判斷高瞻遠矚,直指問題之關鍵。

    “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客觀上為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胡錦濤總書記年初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讓認識飛躍昇華。

    加快,加快,加快!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站上新起點,迎接新挑戰,全國上下對“加快轉變”的共識從未像現在這樣清醒而堅定: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不起”。

    過去一年多,東莞很不輕鬆。美國次貸危機一爆發,東莞就“打噴嚏”,原本合作多年的生意夥伴陸續消失,從前客商雲集的“世界工廠”開始為産品出路發愁。

    經濟發展愈是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就愈易受到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的左右。東莞人説:“以前,我們也知道轉變的重要性,但面對紅紅火火的發展勢頭,既捨不得眼前利益,又怕轉型帶來風險。”東莞如此,我國整個沿海地區何嘗不是如此!而今,倒逼機製成了統一思想最好的“武器”。人們普遍看清楚,在全球需求結構經受重大調整的背景下,重外需輕內需、重投資輕消費、重低成本優勢輕自主創新能力的格局難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義,不僅關係著中國能否徹底化解這場金融海嘯的影響,更決定著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百年夢想能否持續推進。

    早轉早主動。東莞下決心向多年沿襲的發展模式“動手術”。從兩頭在外變為內外兼顧、從照單生産變為自主研發、從加工車間變為獨立廠,一大批加工貿易企業擁有了自主品牌,東莞的市場風險降下去,腰桿硬起來。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慢不得”。

    危機的驚濤駭浪還未平息,一場爭奪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大賽已悄然展開。中國敏銳地發現,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為下一步發展進行戰略新佈局,紛紛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等作為新一輪産業發展的重點。“如果不儘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很難在今後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

    危中尋機、時不我待。加快轉型成為主旋律。

    受益於4萬億元投資計劃,東方電氣集團沒有因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而出現太大波動。但企業並不滿足現狀,而是自我加壓,把有限的資金投入自主創新、産業升級。“只有儘快提升自身水平、向高端伸展,才能獲取發展的不竭動力。”東方電氣對轉型充滿緊迫感。一年多來,集團新簽的700億元訂單裏,燃煤火電機組比例降至45%,代表未來市場發展方向的核電機組、風電機組分別上升至23%和15%。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有“坐不住”的責任感。

    連續8年全國GDP增速第一的內蒙古,今年明確宣佈“不追求增速第一”。自治區發改委主任梁鐵城坦言,內蒙古資源豐富、受衝擊較小,實現更快增長不是不可能。“我們就是要主動放慢一些速度,為優化調整經濟結構、改善民生留出更大空間。”

    正確看待速度,不搞“唯GDP論”,折射出各地對加快轉型的擔當:不單是被動的“不得不轉”,更是看準方向“主動轉”;不單是由上至下的“要我轉”,還是發自內心地“我要轉”。

    著眼于轉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0年國民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為8%,這是我國連續第六年將這一目標鎖定在8%左右。“看起來都是8%,但內涵大不一樣。”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説,去年的8%,最重要的是保增長;今年確定的8%比去年實際增長率略低,側重於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讓發展含金量更高”的新理念正深入人心。

    真抓實幹 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見實效

    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見實效。年初至今,轉變的號角在神州大地吹響。

    加快轉變,結構調整有決定意義。

    讓輕的重起來,讓冷的熱起來,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得到加強。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一系列強農惠農的好政策,緊鑼密鼓,快馬加鞭,造福億萬農民,更為推動“又好又快”打下堅實之基。元宵節剛過,中央財政第一批100億元農機購置補貼就已全部到位,為春耕加油助力。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同比增長11.8%,比上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

    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持續火爆,僅今年3月份,全國家電下鄉産品銷售就達625.2萬台,實現銷售額124億元,同比各增3.2倍和4.5倍。“政策引導發揮了巨大作用。” 商務部市場建設司司長常曉村説,今年彩電、手機下鄉産品最高限價提高1倍,冰箱等7類産品最高限價提高25%—75%,大大激發了農民的消費熱情。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出臺直接促消費的政策措施等,有效釋放了消費潛能,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愈益強勁。

    加快轉變,根本出路在自主創新。

    “真是天上掉餡餅了!”天津煒傑科技公司董事長宋洪海喜滋滋地説。不久前,這家民營高技術企業無需擔保、僅用4項專利質押,即獲天津首筆專利權質押貸款2000萬元。這正是天津市扶持自主創新的新舉措。應對危機衝擊,天津千方百計增加創新投入、營造良好環境,收穫了纍纍碩果:超百萬億次曙光計算機投入使用、鋰離子動力電池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兆瓦級風力發電成套裝備製造基地建成……天津的經濟發展質量不斷得到提升。

    “不在創新中發展,就會在守舊中淘汰。”中國經濟借“換擋”之機實施“創新驅動”的“動力切換”,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企業技改提速,數千億元資金投向自主創新和重大科技專項,10多萬科技人員下基層了解市場需求、推動成果轉化、力促産業升級。自主創新漸成各地各行業實現經濟轉型的決定性力量,中國經濟迎來一個躍升的高點。

    加快轉變,生態保護是必然要求。

    國際金融危機把中國推到十字路口: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不顧一切追求高增長,還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追求發展的可持續?

    立足當前,放眼長遠,走綠色發展之路成為人們共同的選擇。

    陜西能源資源豐沃,有人説,只要把資源挖上來、運出去,就能換來一座座“金山”。陜西卻強調避免單純“吃資源飯”。榆林市果斷關閉了所有小蘭炭企業,並整合關閉小煤礦200多座,“促轉變就是要真抓實幹。”榆林明確要求:新開蘭炭項目,起步規模必須在年産60萬噸以上;煤炭項目,就地加工轉化率不能低於50%。

    把生態環保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抓手,我國經濟在平穩快速前行的同時,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紮實推進。鋼鐵、水泥、焦化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調結構的步子更大,清潔生産在各地全面鋪開,今年將力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1.5個百分點。大城小鎮的眾多普通人也自覺選擇起低碳生活方式。

    加快轉變,改善民生是重中之重。

    “又漲了100多元!”瞅著養老金存摺上更新的數字,北京市退休職工朱秋萍滿意地笑了。今年,我國4000多萬企業退休人員實現養老金人均月增120多元,並且在春節前全數發放到位,這是養老金連續第六年上調。

    改善民生,既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要求,也是擴內需、調結構、解開經濟發展諸多難題的鑰匙。各地把民生放到更重要的位置,在有限的財力中,切給民生的那塊“蛋糕”越做越大。北京市明確,2010年財政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把更多資金專項用於落實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重慶市雖然面臨較大的財政增收壓力,年初仍拿出6億元在全市範圍內開展“送溫暖惠民生”活動,投入較去年翻了一番。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實在在地惠及百姓:就業機會增加了,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89萬人,登記失業率4.2%,實現了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以來的首次下降。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了,1570萬農村老人領取新農保養老金,享受到國家普惠制的養老待遇。全國已有12億人參加了不同形式的醫療保險,“病有所醫”走向“全覆蓋”。

    改革攻堅 走出“不願轉”的認識誤區,營造“持續轉”的體制機制

    加快轉變,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

    為什麼許多人意識到加快轉變的重要性緊迫性,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習慣於沿襲老一套,求速度、拼規模、鋪攤子?為什麼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經濟仍呈粗放狀態,轉變發展方式“久推難轉”、“轉而不快”?

    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根子上走出“不願轉”的認識誤區——

    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係。

    “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我們再不能因為追求眼下的增長而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山西省委書記張寶順説,山西曾遭遇數次轉型失敗,每次調整一旦碰上煤炭價格上漲,轉型的努力就化成泡影。寧願現在慢一點、難一點,也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脫胎換骨、浴火重生。山西頂著壓力,打響煤炭重組整合戰役,GDP增速一度落至全國最後幾位,但山西離“低碳、綠色、新型能源基地”轉型目標卻前所未有的接近。

    要擺正局部和全局的位置。

    “沒感到阻力,更聽不到抱怨,大家的勁都往一處使,就是要讓‘新長安’變得更強大。”新年伊始,國內汽車行業最大的央企間重組——“哈飛、昌河併入長安”開始全方位整合,最敏感的經營班子調整任命,在3天內全部完成。長安汽車董事長許留平感嘆,沒想到整合會如此順利。

    為推動産業結構升級,從去年初起,國家相繼出臺了汽車、鋼鐵等十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該重組的重組、該剝離的剝離、該下馬的下馬,産業新政得以順利推行。“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更多的地方和企業換了腦子,擺正了關係,主動配合調控大局。一些地方政府還積極推動地方企業與央企的跨區域重組,不再單純盯著“稅在哪交”、“會不會失去控制”等問題。

    要辯證看待可能付出的代價。

    今年一季度,江蘇等7個省市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在經濟回升基礎仍不牢固的情況下,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會不會讓喘息未定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企業承受不起?江蘇省提出,再不能一味靠著低成本優勢吃飯,上調最低工資等措施有可能影響到一些企業和地方,但要認識到,代價是暫時的、局部的。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從在體制機制上斬關奪隘,為“持續轉”提供保障——

    如果幹部考核評價“唯GDP論英雄”,地方政府表面上把轉型捧得再高,實際上仍可能緊盯速度,看重規模,“好”讓位於“快”。“要從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入手,增強‘轉’的自覺性。”得改革風氣之先的廣東,在促轉變中啟動了系統工程。

    “按投入産出1:3折算,廣東省河源市這幾年已將上千億元工業産值拒之門外。”河源市長劉小華説,正因為他們抵制住了“GDP誘惑”,一大批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的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企業競相搶灘河源。但喜悅中也有困惑,河源市承擔著保護水源的責任,怎樣使現有的“生態優勢”長久保持?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態度鮮明:“不會讓你們白白‘犧牲’,今年廣東將對各級黨委政府實行新的指標評價,既看發展速度和規模,更看經濟結構是否優化、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生態環境是否得到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否增強。”

    如果價格形成機制不能真正反映資源稀缺度,企業總能輕易獲得廉價生産要素並賺取高額利潤,自然不會想辦法主動轉方式、調結構。

    “我們要大力推動資源價格改革,最終建成一種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常規機制。”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改革司司長孔涇源説,改革會遭遇很多艱難險阻,但資源要素價格扭曲的狀況不改不行,煤炭、石油、水、城鎮公共服務設施,都要一步步理順機制,一項項逐個推進。目前,居民階梯水價改革已經起跑。

    沒有體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不論是資源價格改革,還是同樣亟待推進的財稅體制、收入分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每一項突破,每一次轉變,都要面對深刻的利益調整。這一切,必須通過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來推動。

    “改革不僅是30多年來推促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將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體制保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臺説,新的發展方式需要新的體制保障,而制度創新歸根到底還要靠改革。

    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中國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長征上走出堅實的一步。

    讓我們齊心協力決定中國現代化命運的這一次重大抉擇。讓我們共同見證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個華麗轉身。(記者 白天亮)

 
 
 相關鏈結
· 王三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提升項目建設能力
· 江蘇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工作會議在無錫舉行
· 習近平: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當前經濟工作重點
· 做科學發展排頭兵——上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側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