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與發展 一根毛竹挑“兩端”
——福建建甌發展竹産業見聞
新華社福州7月9日電(記者 來建強)一根毛竹,十年前只為竹農換來一杯酒錢,十年後成為縣域經濟的一個支柱産業,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中國竹子之鄉”福建省北部的建甌市。近年來,建甌通過加大力度發展低碳型竹産業,獨辟一條“以竹代木”的生態保護路徑,一根小小毛竹挑起了生態保護與快速發展的“兩端”。
吃幹榨盡謀高效
建甌有竹林面積123萬畝,毛竹立竹總數2.2億竹,居全國縣級地方榜首。雖然坐擁豐富的竹林資源,但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毛竹在建甌派不上大用場,經濟效益很低。“山上的竹筍和竹竿主要是拉到市場當原料賣,或是竹農簡單加工成掃帚、笸籮零售。”建甌市東峰鎮湍下村村民郭學婢回憶。
新世紀以來,筍竹加工業在建甌蓬勃興起。2003年,郭學婢在鎮上創立了第一家産值超千萬元的竹製品企業,每一根毛竹都被“吃幹榨盡”。“毛竹主幹可以加工成竹地板、竹涼蓆等各種竹制産品,竹下腳料可以造竹漿紙,竹枝、竹屑也都是竹炭、活性炭的原料,竹葉、筍殼還可以提取高級保健品,一根毛竹的價值,由過去的幾元錢,升值到現在的上百元。”郭學婢説。
據介紹,目前建甌全市筍竹加工企業已達360多家,其中規模企業由1999年的1家發展到如今58家,加工産值由1999年的2.62億元提升到2009年的26.8億元,竹業産值在全國縣級地方名列第二。
竹産業的高效益為廣大農民所分享,現在平均每戶竹農每年僅從自家竹山上就有2000多元收益。在毛竹主産區,農民收入的80%來自竹山。
聯姻科技謀低碳
“竹産業被公認為理想的低碳産業。”建甌市委書記卓立築算了一筆賬,“與樹木相比,竹子生長週期短,一年成材,三年可伐,據浙江林學院研究,一公頃毛竹的年固碳量是5.09噸,為杉木的1.46倍、熱帶雨林的1.33倍。借助高科技手段,整個竹産品的加工生産週期甚至可實現碳零排放。”
竹産業的低碳之路在建甌漸成氣候。記者在這裡採訪看到,一個革命性的改變已然開始,過去建甌竹加工企業以竹筷、竹籤、竹簾等初級加工産品為主;現在“脫胎換骨”的企業與日俱增,竹膠板、重竹地板、竹刨切單板、竹漿紙、納米改性竹炭、竹炭纖維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産品不斷涌現。
福建省特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早年只是一家竹筷廠,董事長周娟談起企業向低碳轉型時深有感觸:“廠子開辦的頭幾年,我得背著木筷、竹筷到北方推銷,為了節省開支,不得不啃饅頭、露宿街頭。現在,公司與科研院所合作,研製高科技的納米改性竹炭等産品,客戶會自動找上門,根本不用愁訂單。70%的産品可以‘無障礙’地出口到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台灣、香港等地區。”
嘗到低碳甜頭的周娟組建起了一支竹技術研發隊伍,設立炭質技術研究中心、15個竹炭生産基地、2萬畝速生豐産竹林基地,著手打造國內最大的納米改性竹炭生産基地。
以竹代木謀環保
“毫不誇張地説,企業借助高科技手段,毛竹可以完全替代木材,能夠生産出所有過去只能由木頭生産的産品,用竹子生産的一些代木産品質量甚至比用木頭的還要好,壽命還要長。”建甌市長余堅説,“現在我們不需要再上山砍木頭搞相關的加工製造業,以竹代木就可以把森林完整地保護起來。”
“以竹代木把我們最大的資源優勢轉化成了産品優勢,産業鏈的形成和延伸就會産生經濟優勢,政府和老百姓的口袋就能鼓起來。森林保護起來了,闊葉林、毛竹交混生長起來,天然地會起到林業生物病蟲害防治的效果,提升我們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卓立築認為。
2006年底,建甌全面啟動“中國筍竹城”項目建設,在全國第一個打出“中國”品牌的林業産業平臺,推進竹業衍生品開發,構築“以竹代木”的發展大平臺。“中國筍竹城”中心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計劃未來4年內,基本建成全國規模最大、集筍竹加工、商貿物流、信息交流、竹業科研、休閒旅遊等為一體的新興産業城。截至目前,“中國筍竹城”累計投資13.5億元,已引進企業69家。
建甌依託一根毛竹,挑起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兩端”,也串起了一個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大循環,實現經濟社會良性互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