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拓展空間 危機中孕育新希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中國製造”新希望

    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新華社記者齊中熙、劉菊花、何宗渝)製造業的大國,卻難尋幾個全球叫得響的品牌;鋪天蓋地的産品,卻在高端市場上難覓蹤跡。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中國製造”的尷尬愈加強烈。

    “中國製造”,創造了財富,贏得了掌聲,如今卻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挑戰: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蛻變,刻不容緩,時不我待。

    “中國製造”面臨新挑戰

    2009年我國在世界工業生産總值中的份額達到15.6%,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製造業大國。從鋼鐵到服裝,許多産品産量已佔據全球總産量的半壁江山,幾乎每小時就能向全球輸出價值1億美元的“中國製造”。

    然而,數量如此巨大的“中國製造”卻在國際高端市場上難覓蹤跡。統計顯示,美國市場上50美元以下的日用消費品中,約80%是“中國製造”,生産這些産品的大多數企業仍處於國際産業鏈中的最低端,只賺取著一點可憐的加工費,同時卻將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都留在了中國。

    就像在今年世界盃期間大行其道的“瓦瓦祖拉”。這種中國製造的喇叭在南非世界盃期間銷售超過100萬隻,售價約為8美元,而它的出廠價只有0.3美元。“每個産品我賺一毛錢,工人賺一毛錢。”生産企業負責人鄔奕君説,“幹了大半年,全算下來,我也就賺10萬元人民幣。”

    金融危機給“大而不強”的“中國製造”帶來巨大衝擊,2009年全年出口總額下降達16%。經歷了金融危機中的艱難跋涉,雖然今年前5個月全國出口大幅增長了33.2%,但製造業長期粗放發展帶來的“陣痛”仍在持續。

    在“中國家電基地”浙江慈溪,主要生産小家電的華裕集團下屬幾個分廠“幾家歡喜幾家愁”。“去年我們就開始對産品結構進行調整,但調整進度相對較慢的分廠目前的形勢不太樂觀,出口遲遲上不去。”華裕集團總經理黃照奇説,“主要是産品更新換代速度慢,設計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非常短缺。”

    他告訴記者,受金融危機影響,企業去年底一有訂單就接,而今年有色金屬、塑料等原材料價格上揚,利潤空間被壓縮了,波動的匯率也對生産管理和企業發展增加了變數。

    不僅是生産成本的壓力,日益增多的對外貿易摩擦也給“中國製造”帶來挑戰。僅今年一季度就有10個國家對我國發起19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商務部副部長鍾山表示,我國已經成為貿易摩擦的第一目標國和最大受害國,不斷增多的貿易摩擦削弱了我國出口産品的國際競爭力。

    與此同時,嚴控“兩高一資”、淘汰落後産能的國家戰略也讓“中國製造”的升級轉型變得日益迫切。

    儘管淘汰落後産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大量落後産能依然存在,鋼鐵、焦炭、水泥等18個行業的落後産能佔總産能的10%-25%。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已經成為提高工業水平,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嚴重制約。

    “落後産能與先進産能爭市場、搶資源,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只有淘汰落後産能,才能為先進産能騰出空間,優化産業結構。”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説。

    “中國製造”的生存之路變得空前嚴峻。

    轉型升級拓展新空間

    “改造傳統製造業,一靠技術進步,二靠自主創新。可以説,誰擁有了先進技術,誰就在未來的産業轉型、升級中搶佔了先機。”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帆認為,“中國製造業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往新型材料、節能減排的方向發展,才有光明的前途。”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泰安特種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基恒看來,凡是必須從國外買來的産品,必然在價格或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凡是通過自主創新研製出來的産品,必然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話語權。

    “這部由我們自己研製的礦山自卸車,性能、質量、技術水平等都不比外國産品差,同類進口産品價格要1500萬元人民幣,我們只賣700萬元。由於自己掌握核心技術,即便這麼便宜利潤都很高。所以我們敢於和國外企業抗衡,替代進口。”他説。

    金融危機使國際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競爭對手升級了,能生存下來的企業,不但不能出錯,還要努力出彩、不斷創新。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正在勇敢而艱難地邁出第一步。

    經歷了金融危機,很多企業認識到,靠原來的資源消耗型、低廉成本型的“中國製造”産品,正在遭受著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中間商壓價的多重擠壓,越來越難以為繼。以陶瓷業為例,目前中國陶瓷年産量70億平方米,原材料耗用量在1.6億噸以上。據地質礦産部門估計,照目前情況發展,今後幾十年內,我國多種用於建築陶瓷生産的原材料將會枯竭。

    廣東蒙娜麗莎陶瓷公司充分意識到了這一困局,加大升級轉型步伐,開發出以陶瓷工業廢料作主要原料的無機輕質多孔板,産品可隔熱、隔音、保溫、防火,年綜合利用廢渣7萬噸,節約能源680多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793噸、二氧化硫5.8噸、氮氧化物5.1噸。“這項創新不但使我們企業的廢料廢渣變成原料,還吃盡了周圍廠子的廢棄物。”公司技術總經理劉一軍説。

    金融危機雖然對實體經濟造成很大衝擊,但也為先進産能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增長基礎。

    “我們應對金融危機的成功不僅是物質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對綠色、節能的發展理念進一步達成共識。中國製造業,只有千方百計提升技術、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朱宏任説。

    加大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拓展發展新空間,努力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爭取話語權和有利地位,正日益成為“中國創造”的自主行動。

    “中國製造”孕育新希望

    “金融危機後,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産業結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朱宏任説。

    金融危機中,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等作為新一輪産業發展的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佔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

    中國南車青島四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動車組生産基地之一,世界上運營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統匹配最優的高速動車組從這裡成批走向市場。現在,中國的高速列車已經實現出口,連美國、俄羅斯這樣的鐵路大國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南車董事長趙小剛深有感觸:在“千萬件襯衫換取一架波音飛機”的多年尷尬後,中國的高科技産品終於越洋出海。科技創新給南車發展帶來了不竭的動力。

    針對眼下的發展形勢,中國開始更注重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新興産業培育、投入與引領作用。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將繼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企業建立技術和研發中心,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整合科技資源。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鼓勵大型企業發揮研發優勢,培育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産業內和産業間的技術滲透體系;二是加強技術創新網絡體系建設,鼓勵中小企業積極進行應用性創新;三是加強科技創新園區建設,提升園區在資産、資源、環境、技術、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創新能力;四是組織開展重大科技攻關,解決制約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

    目前,中國大多數工業行業和企業已經有能力更高效率地使用資源、更清潔地進行生産。“經過30多年市場經濟的鍛鍊,中國工業的競爭能力有了很大增強,這一能力決定了我們的轉變速度可以比世界平均水平更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説。

    “中國製造”,正在孕育新希望。

 
 
 相關鏈結
· "中國製造"廣告片再次在海外播放欲延續廣告效應
· 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帶給“中國製造”的三大啟示
· 中國企業進步驚人 “中國製造”讓世人刮目相看
· "中國製造"為主題廣告引發關注和反響正持續發酵
· 廣東:鞏固"中國製造"競爭力 向"中國創造"轉變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