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科學應對破"兩難":從"兩難"困擾看發展方式轉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謝登科、劉錚、陳玉明、王宇、王希) 奮力擺脫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十分複雜的環境裏穩健前行,並適度放緩腳步。

    上行力量和下行力量交織,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疊加——一系列“兩難”問題的凸顯,又將使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破解“兩難”問題、鞏固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國際國內環境複雜,回升向好的中國經濟面臨諸多“兩難”困擾

    企業出口額增長了20%,利潤率卻不升反降。上半年,江蘇紡織服裝的龍頭企業舜天公司在經營業績上的反差代表了眼下不少企業的共同處境:

    外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導致的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內有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帶來的壓力,在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關鍵時刻,企業經營者似乎又一次感受到絲絲寒意。“此外,我們還感覺到了出口退稅政策逐步退出帶來的壓力。”舜天公司副總經理曹小建感慨,“産業鏈下游受到的擠壓實在厲害,可能再也不好待下去了,必須加快向上遊轉移。” 經濟回升向好,並不等於經濟的根本好轉。舜天公司的處境和曹小建的感慨,折射出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的形勢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凸顯的“兩難”困擾。

    “這樣或那樣都有困難”——這是《現代漢語詞典》對“兩難”的解釋。“兩難”,不僅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頻繁出現在各種報道和專家言論中,成為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抉擇的一種貼切概括。

    中國經濟的年中“成績單”剛剛公佈。上半年GDP保持11.1%的較高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2.6%的溫和水平;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由負轉正,“三駕馬車”共同驅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形成;城鎮單位新增就業500多萬人,外出農民工新增就業632萬人,農民工工資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了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的良好態勢,來之不易。

    但人們同時注意到,投資和消費方面的刺激政策效力正在遞減,經濟特別是工業增速近來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回落,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從今年前兩月的20.7%回落到6月份的13.7%;頻繁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使糧食和其他農副産品可能成為價格上漲的推動因素,物價未來走勢仍有待觀察。

    當不少人以為世界經濟即將走出危機時,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接踵而至,不僅使全球金融市場再度緊張,也直接導致歐洲這一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的需求下滑。世界經濟龍頭美國的形勢也不樂觀,6月份失業率依然高達9.5%,當月消費者信心指數急降近10點,復蘇步伐放緩。國際經濟復蘇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

    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初相比,當前的中國經濟處於更為複雜的內外環境中:

    與當初經濟直線下滑、宏觀政策集中力量保增長相比,如今的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如何處理好保增長、調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關係等多重考驗。

    已持續一年半以上的刺激政策如何把握分寸?如果政策“閥門”過松,容易出現一哄而上;而一旦收縮過緊,又容易導致直線下滑。

    調結構和保增長的關係怎麼處理?調整結構有時難免會影響一定的速度,而適當的增長速度卻又是發展所必需的。

    保增長和控物價的關係如何協調?控制物價關鍵是要控制好流動性和社會總需求,而適當的流動性和社會總需求又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

    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和促進房地産業健康發展怎麼兼顧?隨著一系列強有力調控措施的出臺,房價在6月份首度出現環比下降,但市場仍在觀望;由於産業鏈長、帶動面廣,房地産調控是否對經濟增長産生長遠影響尚待進一步觀察。

    工資成本增長和企業經營壓力的矛盾怎麼解決?提高勞動者收入是大勢所趨,各地最低工資標準今年以來紛紛上浮,但企業生産經營尚未擺脫危機陰影,不少企業難以承受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快的壓力。

    人民幣匯率改革和出口的關係如何權衡?6月中旬央行重申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在雙向波動中再創新高,同時許多出口導向企業利潤率僅為3%至5%,它們已經感受到了巨大壓力。

    ……

    “兩難”困擾,林林總總,紛繁複雜;“兩難”之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的每一個問題拎出來都是一篇大文章,很難採取某個單一的政策來應對。”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分析道。

    “形勢的嚴峻還表現在,經濟加速期容易出現的問題和經濟減速期容易出現的問題正在同時出現,而兩類問題的解決、兩種力量的把握既需要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又需要有機協調統一,這種‘兩難’局面是對我們的巨大考驗。”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指出。

    其實,“兩難”局面並非中國所獨有。在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世界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中,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經濟體內部也面臨著“兩難”甚至“多難”困擾。一些歐洲國家不得不將解決主權債務問題置於首要位置,經濟增長的目標只能暫時讓位於公共財政緊縮計劃;而作為這場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一方面要力保金融體系穩定,並強調確保經濟復蘇,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和處理金融體系再造等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對於中國來説,在剛剛擺脫危機陰影的背景下出現的眾多“兩難”問題,不僅是當前經濟發展的一時之困,更是多年積累問題的集中暴露,需要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未雨綢繆,沉著應對。

    解決“兩難”的關鍵,在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機統一

    正是在“兩難”交織中,近期的中國股市上演了一齣地産板塊兩日之間“冰火兩重天”的場景——市場傳言稱樓市調控政策可能取消,直接導致地産股大幅反彈;次日有關部門重申房地産調控政策不鬆動,地産股重新跌回原地。

    股市的這場戲劇性經歷,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人們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未來政策走向的複雜心態。

    “這麼多‘兩難’,從根本上説是一個‘兩難’,就是如何協調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這個近期目標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個長遠目標之間的關係。”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小敏説。

    “我們的目標是多重的,但在政策上卻必須有側重。中國正處於轉型期,一方面我們需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另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又比別人更大。”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説。

    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對中國經濟來説是必須完成的一個任務。“但就眼下來説要避免局部視野下用‘長期問題短期化’的方式求解,否則將加大經濟的風險。”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説,無論是經濟結構調整,或是其他更急迫的問題,都要以穩定的經濟增長為前提。

    一個低速的經濟增長,不可能為經濟結構轉型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企業不可能有條件、有精力推進轉型升級;不把經濟增長維持在一個合理的速度之上,就難以解決就業等一系列事關民生和社會穩定的問題。

    國家實施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對保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一味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具有短期性、脆弱性、多變性和危險性。“就像你拉住老虎的尾巴,你要松手的話,老虎就會把你吃掉;如果跟著老虎跑,跑不了多久,就會累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形象地説。

    無疑,只有取得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成功,中國經濟才會獲得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指出。

    歷史也一再表明,每一次經濟危機的發生,都是由於經濟結構出現了問題;而要徹底走出危機,就必須對原有經濟結構做出重大調整,讓經濟在涅槃中重獲新生。

    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後實行的“羅斯福新政”,其真正的關鍵是通過制定《聯邦證券法》《農業調整法》《公平勞動標準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完善。但從日本、韓國等國的歷史經驗教訓看,這種調整轉型往往伴隨著“陣痛”,甚至造成一定時期內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

    “中國經濟規模龐大,結構複雜,這就要求中國經濟必須避免大的波動。”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説,“不過,當前我們的經濟增速仍處於相對高位,調結構導致一定幅度的回落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事實上,今年以來,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增速、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稅、清理地方融資平臺等政策陸續出臺,表明了中央在艱難複雜的形勢下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堅定決心。

    “結構調整開始得越早,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越有利,我們已沒有太多的時間舉棋不定。對於定下的目標,一定要堅持走下去。”青年經濟學家馬光遠説。

    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破解“兩難”,實現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

    “兩難”問題增多表明,今天的中國經濟已進入到必須依靠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才能促進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

    “這好比行車途中,荊棘和陷阱越來越多,這時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如何躲過眼前的陷阱,更要思考的是,該換一條什麼樣的路走。”中國國際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張其佐説。

    人們對宏觀調控“鬆緊兩難”心存疑慮,其實顯示了對經濟內生動力不足、投資消費結構失衡等問題的擔心。“這就需要面向現實和潛在的市場需求,挖掘市場潛力;需要調結構,抓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使短期的恢復性增長成為長期的持續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指出。

    當前我國價格水平總體平穩,但通脹預期仍然較強。面對這一形勢,國家加大了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努力加強需求側管理。“這可以減緩對能源資源産品進口的依賴,防範輸入型通脹,有利於我們管理好通脹預期。”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有關負責人認為。

    在經濟增長總體態勢良好的同時,以鋼鐵為代表的高耗能行業産能過剩再度凸顯。針對這一情況,國家向各地下達了今年18個行業淘汰落後産能的目標任務,並確保它們在三季度前全部關停。“年內將不再審批‘兩高’和産能過剩行業擴大産能項目,並通過提高土地成本、加大差別電價等手段,使落後産能無利可圖、無法生存。”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強調。

    “抑制過高房價,國家必須下更大決心,綜合運用土地、稅收、信貸等手段引導房地産業健康發展,為經濟轉型打下良好基礎。”石小敏説。

    探究“兩難”癥結,而後對症下藥。大到整個國家,小到一個行業、一家企業,都強烈感受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

    最近,全國最大的工業閥門製造商蘇州紐威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炯,一直在思考企業的轉型之路:“我們的發展要走‘三部曲’,從最低的做零件、做貼牌,到第二個層次的賣産品,將來的方向是賣整體系統方案,賣實物與技術服務結合,這才是贏得核心競爭力的出路所在。”

    姚炯的思考濃縮了中國製造業的“兩難”現狀和未來出路: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只有掌握關鍵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不會受制於人。

    “我們必須在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上有實實在在的行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提出,要把國家已出臺的80多項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配套政策貫徹落實到位,同時建立國有大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激勵機制和支持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科研開發的平臺。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尋找到新的發展動力。如今,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一方面加劇了國際競爭,帶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另一方面,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技術的研發活動十分活躍,一批新興産業加速發展,一場世界範圍內搶佔新興産業制高點的競爭已悄然發軔。

    “機遇和挑戰並存,壓力和動力相伴,面對‘兩難’抉擇,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明確主攻方向,搶佔新興産業制高點,在新一輪經濟競爭中牢牢把握主動權,有所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

    要完成發展方式轉變,還需要從根本上破除不合理的體制機制障礙。

    人們欣喜地看到,這種體制性變革正在不斷向前推進。今年以來,一些醞釀多年的重大改革相繼破題:國務院首次出臺綜合性政策文件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出臺;研究調整和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的思路,提出改革的目標、重點和措施;出台資源稅改革方案,逐步推進房産稅改革,研究實施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研究開徵環境稅方案;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深化關鍵性領域改革,將有利於從根本上破解‘兩難’,併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衛興華認為。

    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向著4000美元邁進。國際經驗表明,人均收入從3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是經濟結構變動比較快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既有一些國家通過積極的結構調整實現成功跨越的經驗,也有一些國家因調整不力導致經濟停滯、社會動蕩的教訓。對這一發展階段的特殊性和可能面臨的挑戰,我們要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

    當前,我國仍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面臨前所未有的“兩難”挑戰。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居安思危,把握髮展大勢,明確主攻方向,就一定能夠尋求新突破、實現新跨越。

李克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文明進步

    6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參觀了環境保護成果展覽。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參觀了環境保護成果展覽,並會見了社會各界環境友好使者代表。他強調,要適應發展的新形勢和群眾的新期待,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豐富精神文明,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展覽中,一幅幅圖片、一行行文字,形象地展示了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與成果。李克強饒有興趣地看展覽、聽介紹,不時與來自不同地方的青年環境友好使者親切交談,充分肯定大家投身環保事業的責任、熱情和奉獻,肯定各地保護生態環境的有益做法。 >>>詳細閱讀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中國邁上科學發展新長征

    5月,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國、投向上海。低碳環保、科技創新、以人為本……上海世博會在傳遞新理念的同時,也彰顯著中國對發展方式的新追求。

    經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考驗,一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正在大江南北啟幕。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延續回升向好之勢,一季度GDP增速11.1%,為近年來最高。更大的亮點在於,伴隨著高增長,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越跑越趨均衡,多年困擾國民經濟的“過快投資增長”終現回落,而居民消費拉動增長的比例令人欣喜地快速攀升。外電評價:“中國經濟快車開始更加關注GDP的構成和質量。”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雙刃劍"帶來"兩難"—透視勞動力成本上升新現象
· 報告解讀:破解“兩難”需提高宏觀政策針對性
· 徐紹史:努力破解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兩難命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