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國家糧食安全
——國務院四部委負責人就糧食安全情況答問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記者周婷玉、鄒聲文、崔清新、崔靜)糧食安全是關係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今年以來,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波動,國內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情況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今年我國糧食生産形勢如何?糧食價格走勢怎樣?外資進入國內糧食市場影響多大?如何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8月27日,針對這些熱點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等四部委負責人一一作了分析和解答。
多發頻發的自然災害對今年糧食收成影響有多大?
問:今年以來,我國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這些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産的影響有多大?對今年糧食收成有什麼樣的預期?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今年的自然災害的確給糧食生産帶來不利影響。上半年,糧食生産主要受西南特大乾旱和北方持續低溫影響。旱災方面,災情最嚴重時受旱面積達7500多萬畝,絕收2100多萬畝;從低溫影響看,一方面造成冬小麥返青推遲5至7天,另一方面造成東北春播推遲7到10天。
下半年主要是受嚴重洪澇災害影響。在南方地區,受洪災影響,今年主産區早稻單産下降,預計産量有所減少。同時,雙季晚稻栽插期較常年推遲,苗情偏弱,生育期延後,增加了後期遭遇“寒露風”的風險。在東北地區,洪澇災害造成局部低窪地區農作物受損,但多次降雨對大部分地區的旱地作物生長髮育是有利的。
儘管糧食生産前期受極端天氣影響,後期還存在不確定因素,但我們對力爭今年糧食有個好收成還是有信心的。今年的夏糧産量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冬小麥還增産近20億斤,連續七年豐收。早稻因災略有減産。
秋糧佔全年糧食的70%以上,實現全年糧食生産目標關鍵取決於秋糧。從目前的情況看,奪取秋糧豐收還是有基礎的,一是播種面積增加,二是長勢普遍較好。入夏以來雨水充沛,利於作物生長髮育。
今後糧食價格是否會大幅波動?
問:最近國際市場糧價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國內糧價是否會受其影響?今後糧價走勢如何?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國際市場糧價是否會大幅上漲當待觀察,即便出現大幅上漲,也不會對國內糧食市場造成明顯衝擊。一方面國內外糧食市場關聯度較小。我國除大豆外,小麥、玉米、大米等品種進口量很小,不足國內産量的1%。由於主要糧食品種能夠自給自足,國內糧食價格變動基本不受國際市場影響。
另一方面,國內糧食連續六年豐收,庫存充裕,國內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高於國際公認的18%的安全水平,可以妥善應對國際市場糧價波動的影響。
今年以來,國內糧價總體保持平穩上升態勢。上半年,稻穀、小麥、玉米三種糧食平均收購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12.3%,國家有關部門及時加大儲備糧食的投放力度,加強對市場的監督檢查。7月份以後,糧價已趨於穩定。
從下半年看,當前糧食供需總量基本平衡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改變,可以確保糧食市場不出現大的波動。同時,國家加大了對糧食市場調控的力度。後幾個月,有關部門將繼續加強對糧食市場的監測和分析,著力把握好儲備糧的投放力度和節奏,加強市場監管和監督檢查,確保糧食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今年農田水利受災對糧食生産影響多大?
問:我國多個地區的洪澇災害對當地的農田水利設施損壞程度如何?如今的農田水利設施能否完成抗旱、排澇功能?
水利部副部長矯勇:今年以來,我國暴雨強度大、洪水量級高、分佈範圍廣、受災程度重。水利設施損毀也十分嚴重,大批農田灌溉設施被沖毀、堤防遭到破壞、供水設施損壞,據各地報告,水利工程水毀損失高達數百億元。
經過60多年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基本能夠抗禦一般水旱災害。但由於長期以來水利建設歷史欠賬太多,我國水利基礎設施還比較脆弱。
一是灌溉水源不足,每年農業缺水仍達300億立方米以上。二是大部分農田水利工程運行時間長,老化失修嚴重。目前,434個大型灌區骨幹工程的完好率不足50%,高標準的旱澇保收田比重偏低。三是農業防洪排澇能力還比較薄弱,尤其是中小河流。一旦面對嚴重水旱災害,水利基礎設施防災減災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就會凸顯出來。比如西南特大乾旱就反映出工程性缺水問題,難以保障城鄉供水和灌溉用水;嚴重的洪水災害暴露出中小河流防洪標準低、小型水庫安全隱患多、山洪災害防禦能力不強等一系列水利防洪薄弱環節。
面對這些問題,國家將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用於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水利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農業抗災減災能力,為糧食穩産增産提供保障。
外資進入是否會影響國內糧食安全?
問:近年來,在農業和糧食領域,外商投資企業包括中外合資企業有了一定發展。外資的進入對國內糧食安全有哪些影響?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目前外資進入農業和糧食領域主要是在食用油脂加工、飼料加工和糧食加工等方面。如外資企業生産的食用植物油所佔比重較大,2008年達到50%左右。
外資進入農業和糧食的一些領域,帶來了先進的生産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對促進行業競爭、提高加工水平和技術進步有一定作用。但在市場調控、保障供應、穩定價格以及維護産業安全等方面産生了一些影響。對此,有關部門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2007年)中就明確,今後在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種子開發生産、大豆和油菜子食用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方面,只允許中方控股。
下一步還將根據新形勢、新情況,在堅持對外開放,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吸收外資先進技術、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的同時,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前提下,加強對外商投資的管理,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和産業健康發展。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修訂新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將體現上述精神。
耕地減少形勢對糧食安全構成多大影響?
問:國家一直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是耕地減少的趨勢難以扭轉。當前我國耕地情況如何?耕地保護還存在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存在的問題?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基礎。多年來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減少過快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節約集約用地得到大力推進,補充耕地力度逐年加大,為糧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但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據土地變更調查,1997年至2009年,全國耕地減少和補充增減相抵,凈減1.23億畝。減少的耕地主要在四個方面: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建設佔用耕地和災毀耕地,其中生態退耕佔了大頭。同期,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5020萬畝,主要用於平衡建設佔用和災毀。
目前,耕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個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存在超出計劃用地的問題,有些地方違規違法用地屢禁不止。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總體還比較粗放,多數城鎮和農村建設用地仍習慣於粗放外延式擴張發展,一些建設項目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浪費閒置較為普遍。三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還將不可避免地佔用一部分耕地,生態退耕、災害損毀等因素也會造成耕地減少,但全國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補充耕地的潛力十分有限。
減少耕地不可避免,但關鍵是只有實現減少耕地可控,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對耕地的需求,促進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實現減少耕地可控,就必須始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始終堅持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進一步強化土地利用規劃計劃的調控,加大節約集約用地,落實保護責任,推進土地整治,嚴格土地督察和執法監察力度,完善相關法律,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資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