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宜昌9月26日電(記者劉紫淩、馮國棟)長江水患曾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平均十年發生一次洪水災害。同時,長江又是我國水能資源最富集的河流,也是航運條件最優越的“黃金水道”。“十一五”期間,開發與治理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三峽工程基本建成,開始發揮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等多方面效益。“十二五”期間,隨著三峽後續工程的完工,三峽工程的巨大綜合效益將全面顯現。
削峰攔洪保安瀾
三峽工程的首要目標是防洪。在2008年三峽工程基本建成前,長江中下游防洪標準低,尤其是荊江河段行洪能力不足,洪水高出兩岸地面數米至十幾米,是洪水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地區。三峽工程建成後,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得以完善,長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顯著增強,中華民族根治長江水患的百年夢想基本實現。
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通過水庫調蓄,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荊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運用,防止荊江河段兩岸發生幹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
2010年汛期,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發生或多次發生大範圍暴雨,三峽水庫出現多次洪水過程,其中7月20日洪峰最大流量為7萬立方米/秒,超過1998年最大洪峰流量。經科學調度,三峽水庫及時攔蓄洪水,降低了長江中下游幹流水位,沙市站水位未超警戒水位。長江防汛搶險情勢明顯好于1998年。據長江水利委員會初步統計,三峽工程今年的防洪經濟效益達到266.3億元。
綜合效益初步顯現
“十一五”期間,三峽工程航運效益顯著。三峽水庫蓄水後,重慶至宜昌660公里的川江通航條件得到改善,運輸成本降低約三分之一,船舶運輸安全性提高,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單向年通過能力由原來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長江的黃金水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三峽工程的生態調節作用也在“十一五”期間初步顯現。2006年長江上遊遭遇罕見的百年一遇旱災,對中下游航道和生産生活供水産生了嚴重影響。三峽工程及時啟動生態補水調度機制,加大水庫下泄流量,為改善中下游通航條件和緩解生産生活用水緊張狀況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峽工程兼具巨大發電效益,“十一五”期間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廉價清潔電能,促進了全國電力聯網和西電東送、南北互供輸電大格局的形成。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2009年6月,三峽左、右岸電站26臺機組實現了投産以來的首次全部並網發電,日發電量突破4億千瓦時。與燃煤電站相比,三峽工程目前發電量相當於每年節約燃煤數千萬噸,減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排放。
“十二五”邁上新臺階
“十二五”期間,三峽工程建設主要是升船機續建和地下電站工程。隨著這些後續工程的完工和投入運行,三峽工程的巨大綜合效益將得以更充分、更全面的發揮。
升船機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主要通航建築物之一,佈置在樞紐左岸,由上下游引航道、上下閘首和升船機船廂室段等建築物組成,主要作用是為客輪提供快速過壩通道。升船機計劃于2015年建設完成。建成後,3000噸級的輪船也能在短時間內提升至百米以上的上游水道,極大提高“黃金水道”的通行能力。由於建設規模大、運行條件複雜、安全可靠性要求高,三峽升船機在設計、製造、施工難度上也是目前已建和在建升船機中最大的。
三峽地下電站計劃2010年11月份下游圍堰開始拆除,2011年3臺機組發電,2012年剩餘3臺機組投産發電。這6臺機組發電後,三峽水電站將有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加上電源電站安裝的2臺單機容量5萬千瓦的機組,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250萬千瓦,年最大發電能力約1000億千瓦時,最大輸電半徑是1000公里。
以三峽工程為基礎,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大力開發水電資源、開拓市場空間。據介紹,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和向家壩水電站的首批機組將在“十二五”期間發電,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2012年前後主體工程開工。“十二五”期間,三峽集團公司水電裝機容量將達4950萬千瓦,年發電量近2000億千瓦時。
此外, “十二五”期間,三峽集團公司還將進一步開發海外水電項目、抽水蓄能項目、風電項目、參股投資核電項目,並參與西部資源開發。公司將從三峽工程出發,全面出擊、積極進取,邁上更高的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