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嫦娥二號成功實施首次軌道中途修正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田兆運、宗兆盾)10月2日12時25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對嫦娥二號成功實施首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
據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嫦娥二號飛行軌道設計與嫦娥一號不同,嫦娥一號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調相過渡軌道,再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奔月軌道,而嫦娥二號採用直接進入奔月軌道的發射方式,大大縮短了衛星中途飛行時間。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説,由於受入軌偏差、萬有引力、宇宙環境等因素影響,嫦娥二號在38萬公里的奔月旅程中,需要擇機實施軌道中途修正,校正航向,才能順利抵達環月軌道。通過認真計算、復核,北京飛控中心研究確定了嫦娥二號第一次中途修正控制策略,成功向衛星注入控制參數,啟動星上490N發動機,順利實施了首次中途軌道修正,同時也驗證了衛星推力系統工作正常,為嫦娥二號順利到達近月點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介紹,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嫦娥二號已在太空中飛行了17個小時,距地面高度約15萬公里。
嫦娥二號為何要實施軌道中途修正?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田兆運、陳玉明)10月2日12時25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嫦娥二號成功實施了首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那麼,軌道中途修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據嫦娥二號測控系統主任設計師李海濤介紹,由於受入軌偏差、萬有引力、宇宙環境等因素影響,運載火箭發射衛星進入軌道時的實際數值與理論數值存在一定偏差,實施軌道中途修正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糾正這種偏差數值,使衛星能夠在理論設計的軌道上正常運行。
李海濤説,軌道中途修正是航天測控中的尖端技術,要做修正,首先必須精確測定衛星正在運行的軌道數值,經過計算後,得出需要修正的數值,有了這個數據,才能控制衛星上的發動機進行工作,以達到設定的目標,“對遠離地球達數十萬公里的衛星進行精確定位和準確控制,很有點像我們常説的大海撈針一樣,它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按照測控方案計劃,我們將對嫦娥二號安排3次中途修正。”李海濤説,當初嫦娥一號在奔月之旅中也是計劃了3次中途修正,不過最終只實施了一次。此次嫦娥二號的中途修正次數,還要看衛星運行的具體情況決定。
嫦娥二號測控系統相比嫦娥一號呈現六大變化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田兆運、林利栓)嫦娥二號測控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與嫦娥一號任務測控系統相比,肩負著更多科學試驗和探測任務的嫦娥二號測控系統呈現出6項技術變化。
——嫦娥一號任務中不同發射窗口採用的是相同發射彈道,測控系統利用2艘測量船即可完成測控任務。而嫦娥二號任務採用了可連續3天發射並將衛星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的發射方案,發射段測量船數量由2艘增至3艘。
——嫦娥一號任務中曾使用歐空局新諾舍深空站作為國內測控站的備份,以保證測控系統可靠性。國內測控站經過嫦娥一號任務的檢驗,同時由於智利聖地亞哥站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因此嫦娥二號任務不再使用歐空局新諾舍站和智利CEE站。
——嫦娥二號近月點軌道高度由200公里變為100公里,並將擇機進入100公里×15公里試驗軌道,針對環月軌道的變化,測控系統利用嫦娥一號任務後期獲取的軌道實際測軌數據,完成了精度分析和影響分析工作,並優化了軌道控制策略,滿足了測定軌和軌控精度要求。
——嫦娥一號任務中衛星CCD相機自主完成成像,圖像分辨率較低,嫦娥二號任務為滿足“虹灣”地區高分辨率成像要求,需要地面利用軌道預報生成CCD相機相關參數數據,並注入衛星完成成像。
——為驗證嫦娥三號任務關鍵技術,在嫦娥二號任務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新增加了X頻段測控技術和LDPC遙測信道編譯碼兩項試驗。
——結合設備改造計劃進度,北京飛行控制中心與青島站、喀什站等部門之間採用IP協議進行信息交換,其他方向沿用嫦娥一號任務的技術狀態,採用HDLC協議進行信息交換。
“超級望遠鏡”測軌技術助力“嫦娥奔月”
新華社上海10月2日電(記者 羅爭光 張建松)2日12時25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嫦娥二號成功實施了首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上海天文臺臺長、VLBI測軌分系統總指揮洪曉瑜2日下午表示,嫦娥二號測軌系統更加精確,衛星首次變軌很成功。
為嫦娥二號做測軌工作的VLBI(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主要是使幾臺射電望遠鏡通過干涉的方法聯網同時工作,使其測量精度或測量分辨率等效于一台巨型望遠鏡。在嫦娥一號探月任務中,該項技術首次得到應用,也是世界上首次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探月工程的實時測軌工作中。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了由上海天文臺、國家天文台北京總部、昆明天文臺、烏魯木齊天文站的4臺大型射電望遠鏡和上海VLBI數據處理中心組成的中科院VLBI網。
VLBI技術的神奇之處在於,雖然目前單個射電望遠鏡的口徑只有25米、50米,但它一旦與東南西北不同方位的同類望遠鏡聯網,並實時將觀測數據傳到上海數據處理中心進行處理,其口徑就相當於各望遠鏡之間的地理跨度。因此,當上海等4座城市聯網的時候,就可以形成一個口徑達3000多公里的“超級望遠鏡”,分辨率達到能看清月球上一個籃球場大小的目標,其測量精度和測量分辨率相當準確。
嫦娥工程VLBI測軌分系統總設計師張秀忠介紹説,儘管VLBI技術在嫦娥二號探月中的任務與嫦娥一號時相同,但再度探月任務中需要提高測軌、定軌的可靠性和精確度。
張秀忠向記者解釋了此次探月任務中VLBI技術與此前的差異:其一,嫦娥一號相對月表高度為200公里,而嫦娥二號則要靠近到100公里,其中一度還需靠近到15公里,以考察未來月球探測器著陸點的地形,這對於VLBI技術的精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二,作為我國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嫦娥二號在系統的可靠性(包括無線數據發送、後勤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改進;其三,在嫦娥二號的VLBI技術在數據處理方面採用了很多糾錯技術,且以新型數字設備取代了此前的模擬設備,使測軌數據誤差有數量級的減少。
“由於測軌精確度得到提高,嫦娥二號衛星的燃料可能會比預計中有富餘,衛星的壽命還可能由此延長。”張秀忠説。
據了解,從嫦娥二號發射升空到現在,上海天文臺VLBI數據處理中心的很多科研人員一直都堅守在操作臺,中國國家航天測控網和VLBI網四台射電望遠鏡將時刻緊盯衛星,通過控制系統為其定位和導航,確保它始終處於正軌。
嫦娥二號衛星:中國航天事業的新階梯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 新華社記者陳玉明、何宗渝、田兆運
嫦娥二號衛星帶著人們的深切期盼,飛向茫茫太空。
嫦娥二號是我國發射的第二顆繞月探測衛星,但它絕非嫦娥一號的簡單重復。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首次使用X頻段測控、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這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將為今後的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著陸奠定基礎。
從地面邁向天空,再邁向太空,繼而邁向深空、邁向另外一個天體,我們可以離開自己棲息的搖籃,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間,這是科學的力量、進步的階梯、文明的標尺。 >>>詳細閱讀
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探月工程二期揭幕
新華社四川西昌10月1日電(記者白瑞雪、李清華、王玉山)隨著嫦娥二號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國探月工程二期揭開序幕。
作為工程二期的技術先導星,嫦娥二號的主要任務是為嫦娥三號實現月面軟著陸開展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繼續進行月球科學的探測和研究。
把這一“探路先鋒”送入太空的是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這是這種推力更大的新型火箭第一次用於探月發射,也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飛行。 >>>詳細閱讀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嫦娥二號將有六大創新與突破
圖表:嫦娥二號將有六大創新與突破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 陳玉明)記者9日從國防科工局獲悉,目前,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號任務進展順利,嫦娥二號衛星、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正在做發射前的測試準備工作,計劃於今年年底前實施飛行試驗任務。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説,嫦娥二號本是嫦娥一號的備份星。2007年10月24日,我國成功發射嫦娥一號衛星,至2009年3月1日衛星受控撞月,圓滿地完成了探月工程一期的工程目標和探測任務。考慮到探月二期工程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多、技術跨度和實施難度大,國防科工局決定將嫦娥一號的備份星改造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以試驗驗證“嫦娥三號”任務的部分關鍵技術,為嫦娥三號/四號探測器實現月面軟著陸積累經驗,深化月球科學探測。 >>>詳細閱讀
揭秘嫦娥二號的"七種武器"|衛星有三種可能結局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記者陳玉明、何宗渝)嫦娥二號上天時,還要隨身攜帶七種有效載荷,這“七種武器”將幫助嫦娥二號完成一系列的科學探測任務。
據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介紹,這“七種武器”包括: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X射線譜儀、γ射線譜儀、微波探測器、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 >>>詳細閱讀
新華視點:五大系統負責人解讀嫦娥二號探月任務
衛星:“探路先鋒”與月球更“親近”
【記者觀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衛星,加上中國科學院研製的有效載荷,共同組成了“嫦娥二號”衛星系統。金黃色的立方體外表,很有些科幻味道。這顆被航天人稱為“嫦娥二姑娘”的衛星跟嫦娥一號大小完全相同,與大多數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神舟”飛船相比,則嬌小得多。
【專家解讀】如果説嫦娥一號是為中國人開啟通往月球之路的鑰匙,嫦娥二號就是實現最終目標的又一“探路先鋒”。嫦娥二號衛星總設計師黃江川介紹,僅從工程角度而言,這顆衛星的主要任務是驗證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動的月球軌道捕獲技術、驗證100公里×15公里軌道機動與飛行技術等6項關鍵技術。 >>>詳細閱讀
從繞月到落月的橋梁--訪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 題(記者陳玉明、何宗渝、田兆運)與三年前首次奔月的嫦娥一號一樣,嫦娥二號依然是一顆繞月探測衛星;然而,嫦娥二號絕非嫦娥一號的簡單重復。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為未來的嫦娥三號實現“落月”充當先導,這才是嫦娥二號的歷史使命。
作為“繞月”與“落月”的橋梁,嫦娥二號將帶給人們哪些驚喜?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為我們揭開秘密。 >>>詳細閱讀
三艘遠望號測量船抵達太平洋迎候嫦娥二號衛星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周學軍、田兆運)記者從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獲悉,執行嫦娥二號衛星海上測控任務的遠望三號、五號、六號航天遠洋測量船,已經順利抵達太平洋預定海域,在大洋深處列陣守候嫦娥二號衛星的奔月之旅。
據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黨委書記丁興農介紹,由於嫦娥二號任務採用了大量新技術,給海上測控帶來許多新挑戰。一是任務有3個發射窗口,對3艘船技術狀態的快速轉換提出很高要求;二是與嫦娥一號相比,嫦娥二號衛星是直接入軌,入軌方式的變化對測控時機的把握和船舶機動提出很高要求;三是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五號、遠望六號船是首次參加嫦娥任務。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