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可以讓世界更美好——上海世博會人物寫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0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0月29日電題(記者吳宇、姚玉潔、許曉青)秋風又起,上海世博會進入了收穫的季節。無疑,這將作為人類歷史上空前盛大的一次文明聚會而載入史冊。但更重要的是,來自全世界的人們,在這裡共同演繹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攜手創造了一個美好的“地球村”,點亮了無數人心中對於美好未來的夢想。

    人,可以讓世界更美好。人,是上海世博會成功的一個關鍵,也是上海世博會留下的一筆財富。

    拄雙拐的總代表、“排隊博士”和“世博老兵”

    瑪麗亞·特納是西班牙展區的總代表。與其説她是一位高官,不如説她更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媽媽”。無論是一次次與幸運觀眾見面、握手,還是向中國媒體介紹西班牙館豐富多彩的活動,她都精神飽滿地“衝”在最前面,始終面帶微笑。平時,她也是早來晚走,事必躬親,一如普通的員工,圍著西班牙館這只“大籃子”忙裏忙外。

    難以想像的是,特納曾得過癌症。大劑量的治療損傷了身體,讓她走路不得不依靠兩根拐杖。記得今年2月,西班牙館還是一個大工地,特納戴著安全帽,拄著拐杖,小心翼翼地穿過腳手架,趟著泥水,第一次出現在媒體面前。或許因為了解記者心中的疑問,每次走到鏡頭前,她都會扔掉雙拐,站得筆直。要強的她從不願談及身體的困難,而是自信地説:“西班牙有能力應對各種挑戰,對於西班牙來説沒有什麼不可能。”

    “上汽集團-通用汽車館”的館長金麒,是一位年輕的博士。在半年的世博會裏,他考慮最多的並不是汽車館的展示主題“直達2030”,而是當起了“排隊博士”,即研究如何服務好參觀者,儘量減少長時間排隊帶來的不便和煩惱。

    在金麒的帶領下,汽車館在世博會開幕伊始就推出了網上預約。在現場,汽車館加裝的遮陽棚,要比園區大多數同類設施高30厘米,50多臺搖頭風扇吹起來,憋悶感減輕不少;隨著觀眾一天天增多,這裡的排隊通道又率先加裝了一條10厘米寬的木制長條凳,觀眾能坐著排隊了;高溫季節,汽車館每天都要向觀眾分發5000條毛巾,制冰數百公斤……

    “在我看來,館方要對觀眾排隊負責,要更多從觀眾角度尋找工作不足,要盡可能讓觀眾在信息對稱的前提下有更多選擇權。”金麒説。

    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走過了申博、辦博十年路程,是一名“世博老兵”。雖然世博閉幕後自己也快退休了,但他為世博奔忙的腳步反倒越走越快。近半年來,他一方面組織專家遠赴山東、寧夏、黑龍江等地,研究上海世博會主題在全國的實踐,探索世博園區內外交流互動;另一方面,他調集精幹隊伍,逐一走進上海世博會350個左右的各類展館,運用多媒體方式記錄世博展館“從種到收”全過程,同時系統總結辦博經驗和世博遺産。

    季路德主張,世博會應該成為國民教育新契機,世博會結束後,對城市發展理念的討論應當延續和深化,相關經驗和教訓應當總結並體現在今後的城市化制度設計中,保留下來的建築、展示、論壇和創意成果,應當得到推廣應用。如今,這些建議正逐漸成為現實。

    倆月減重28公斤、“一個人的交響樂團”和暴雨中的巡遊隊伍

    新西蘭館館長麥克·帕蒂森告訴新華社記者一個發生在一位不知名的毛利族男演員身上的故事。在世博園區的兩個月裏,這名演員所在的12人歌舞團,每週要在新西蘭館前演出六天,每天四場。雖然每場不過半個小時,但毛利族的原生態歌舞非常耗費體力,尤其是一種表現武士和戰爭的舞蹈,演員需要怒眼圓睜、張嘴吐舌、高聲呼喊,動作力度很大。加之天氣炎熱,兩個月下來,這名男演員的體重竟然減輕了28公斤。

    “雖然他本來就膀大腰圓,但短短兩個月200場左右演出,體重就降了28公斤,足以説明他和他的夥伴們是多麼投入。” 帕蒂森説。

    在半年的世博會裏,共有三個團、近40名毛利族演員來新西蘭館駐場演出,三個團是上一年度新西蘭毛利族傳統技藝比賽的前三名獲得者。毛利族表演,不僅成為新西蘭館最吸引人的一張名片,也成為多元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在世博舞臺上包容共生的一個縮影。

    與眾多陣容齊整的文藝團體不同,德國館世博會的壓軸表演只有一個人──28歲的康德拉·屈興邁斯特。幾年來,他背著麥克風和音效器,在歐美的許多城市收集各類音響,現場合成並即興創作成風格多樣的現代音樂。由於他需要一個人手腳並用地錄音、播音、彈吉他和電子琴、敲架子鼓、搖沙槌,甚至中間還要唱歌或吹口技,所以被稱為“一個人的交響樂團”。

    屈興邁斯特在德國廣受歡迎,而這位音樂天才只在四歲時上過一堂音樂課,各種樂器的演奏以及音樂創作幾乎是自學成才。他開玩笑地告訴記者,起初,自己只是在家裏試著合成各種音響並即興創作音樂,但鄰居嫌吵。當他不得不走上街頭,把城市當作音樂廳盡情表現時,卻意想不到地為市民大眾帶來了輕鬆與快樂。

    “我喜歡新事物,樂意將不同的元素融合在音樂中,形成更加多樣的風格。我並不在乎別人叫我音樂玩家、音響收集者或編輯者,我只想用好每一分鐘錶現音樂並給聽眾帶來快樂。”屈興邁斯特説。

    世博園區兩萬多場文化演藝活動,包含了無數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創造,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營造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誼。記得9月1日,西藏活動周剛開幕,高溫、潮濕就給來自世界屋脊的文藝團體來了個下馬威。最令人難忘的是當天傍晚,當400多人的西藏巡遊隊伍剛剛啟動,“獅子山”強熱帶風暴就帶來了瓢潑大雨,雨勢之猛,讓人幾乎睜不開眼睛,而巡遊隊伍沒有任何雨具,還要穿著厚重的民族服裝邊走邊跳……

    雖然第一天的巡遊很快因雨中斷,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之後幾天的巡遊表演,觀眾的欣賞熱情也更加高漲。每天傍晚的西藏巡遊表演,成了世博園區的一場嘉年華。

    世博觀眾、“學生大使”“小白菜”和“小藍莓”

    在南非展區總代表、南非駐滬總領事維卡·馬茲韋·庫馬洛眼裏,上海世博會最難忘的印象當屬來自中國各地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在迄今累計超過7000萬人次的觀眾中,5%走進了佔地2000平方米的南非館。

    “孩子們充滿了好奇,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老人們的熱情也讓人感動。雖然家家戶戶都有電視,但南非‘世界盃’期間,許多人還是喜歡來我們這裡看直播比賽。我想,正是有這麼多真誠的觀眾,世博會才能真正成為展示南非新形象的舞臺,成為南中兩國友誼的橋梁。”47歲的庫馬洛説。

    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的世博觀眾,同樣引發了剛剛來訪的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州長屈特·貝克的感慨。他説:“這説明即使在信息和網絡時代,世博會也沒有過時,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有助於對世界性話題更好地進行探討和交流。”

    當然,在數以千萬計的世博觀眾中,少不了海外觀眾的面孔。8月下旬,年逾八旬的新加坡總統納丹冒著高溫酷暑,連續三天入園參觀,就是最好的代表。

    除了觀眾,各個展館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大使”以及被親切地稱為“小白菜”、“小藍莓”的世博志願者,也是世博會“理想、溝通、歡聚、合作”理念的積極踐行者。對許多人而言,景觀、建築會隨著時間淡忘,但與世博志願者面對面的交流,或許就等同於“2010世博記憶”而常記心間。

    羅比艾文是美國館的一名“學生大使”。7月份,他曾來到大別山區的一所希望小學,為不能前往上海觀博的孩子們講解世博會。塑料泡沫積木、彩紙和橡皮泥,成了他和孩子們發揮想像力、搭建心目中世博展館的最好工具。

    “這樣的經歷,無論對中國的孩子們,還是對我,相信都是難忘的。”羅比艾文説。

    “小白菜”、“小藍莓”,即世博園區內外的17萬名志願者。他們中有學生、在職人員、自由職業者、退休人員和海外義工,甚至還有殘疾人士,在校大學生是主力。實際上,報名申請擔任世博志願者的人群超過60萬,由此形成的一股新的社會風尚,正成為推動中國前進的新動力。

    為這群大多為“80後”、“90後”,同時也大多是獨生子女的世博人物寫真是困難的,因為他們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他們身後的家庭和學校,也是世博默默的奉獻者。

    上海世博會志願者主口號是“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今年“六一”兒童節,世博會生命陽光館的15名盲人志願者曾專門為兒童觀眾慶祝節日。在一家飯店從事文秘工作的盲人志願者胡振曄説:“平時,我們看不到光明,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但在黑暗的環境中,我們成了強者,可以給茫然無措的人們以支持和幫助。我們由衷地希望孩子們健康成長,創造精彩的人生。”

    上海世博會的成功離不開廣大志願者的熱情付出。為了更美好的未來,我們每個人心裏,是否也應有一點兒“志願者精神”呢?這是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留下的一個課題。

 
 
 相關鏈結
· 上海世博會本週閉幕 世博園各展館亮出最後絕活
· 上海産權市場為世博會資産處置搭建交易平臺
· 上海世博會高峰論壇和閉幕式將在好天氣中進行
· 2010年上海世博會旅遊推廣領導小組工作總體情況
· 尋找文明的火種—從世博會創新因素看"永恒主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