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聚焦國際兒童日:近年來社會各界注重發展兒童事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1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李菲、衛敏麗)流浪兒童作為社會特殊群體,他們的救助、保護和管理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在“國際兒童日”前夕,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我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工作。近幾年,通過採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強對流浪兒童的救助和管理,力爭給流浪兒童創造一個溫暖的家。

    據了解,2003年,民政部制定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2006年,民政部會同19個部門出臺《關於加強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見》,明確了部門責任,完善了各項保障措施。2008年12月1日頒佈施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建設標準》。2003年8月至2009年底,民政部門、各救助站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累計救助流浪、乞討未成年人875486人次。

    同時,全國各地積極探索新型的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工作機制,改變過去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機構與救助管理站合一的體制,強化兒童保護功能,嘗試建立“類家庭”、全天候救助點、街頭流浪救助、職業技能培訓、家庭寄養、救助小學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功能的流浪兒童救助模式;為使街頭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保護,各大中城市普遍採取發放救助指引卡,設置救助機構引導牌,利用流動救助車提供街頭救助等方式加強救助工作。

    據統計,目前,全國近30個城市成立了街頭救助服務隊,一些城市還建立了全天候救助點、街頭救助亭等。此外,我國還在2005年8月開通了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信息系統,為數萬名流浪未成年人建立了電子檔案,這對於規範救助流程,科學確定救助方案,客觀評估救助效能,合理制定救助規劃起到了積極作用。

社會各界致力於為特殊兒童群體提供關愛服務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衛敏麗、李菲)留守流動兒童、孤殘兒童、貧困地區兒童……近年來,我國社會各界注重全面發展兒童事業,對於特殊兒童群體更是給予了特別關愛和服務。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記者從此間獲悉,針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面臨的問題,全國婦聯組織開展了《部分省份農民工返鄉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及時了解留守流動兒童及家庭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並推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陣地建設。

    目前,留守兒童之家、託管中心蓬勃發展,湖北、甘肅等地實施了“留守兒童之家百分之百覆蓋行動”“留守家屬綜合服務體系試點”等一批公共服務項目,留守流動兒童成長環境逐步改善,留守兒童及家庭切實受益。

    孤兒是世界上最弱小、最無助、最需要幫助的群體。據介紹,目前,全國共有303所兒童福利院和800多個社會福利院兒童部,集中供養了11.4萬名孤兒。近日發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建立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孤兒醫療康復保障水平等措施。

    為了使福利機構所有具有手術適應症的殘疾兒童都能得到手術矯治,民政部于2004年啟動實施了“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截至今年6月份統計,“明天計劃”實施6年來,已有47000多名殘疾孤兒得到了手術矯治,這些孤兒在身體恢復的同時,也恢復了對生活的信心。

    對少數民族地區和災區兒童,社會各界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愛。“六一”期間,全國婦聯等部門聯合開展慰問活動,送去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懷。衛生部通過實施項目,努力完善少數民族地區兒童保健服務體系。全國婦聯還發起了“與新疆兒童手拉手”全國少年兒童一家親主題教育活動,大力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組織家庭教育報告團專家赴西藏等地開展家教知識巡講,為民族地區的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社會救助工作委員會聯合北京同仁醫院和北京爾康醫院組織先心病及腦癱康復專家赴玉樹進行義診,北京同仁醫院的醫生兩次深入災區,累計篩查500多人次,現場救治20人。

    對於貧困家庭等特殊困境兒童,社會各界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幫助。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實施“春蕾計劃”,讓所有失學輟學女童重返校園,最大限度為女童謀福祉。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實施專項行動計劃,為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提供生存、醫療、成長等方面的救助。中國社會福利教育基金會成立寶貝回家慈善基金,救助被拐兒童、走失兒童、流浪乞討兒童、被遺棄兒童等。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等社會組織積極行動,致力於為自閉症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服務……

我國兒童福利機構可基本保障在院兒童基本權益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李菲)通過深化改革,規範管理,加強培訓,我國兒童福利機構已經實現了由封閉型向開放型,救濟型向福利型,單純供養型向供養、康復及教育型的轉變,基本保障了在院孤殘兒童生活、醫療、康復、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權益。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記者從民政部了解到,近年來,我國採取了多種措施保障孤殘兒童的基本權益,取得了明顯成效。

    ——1992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998年對其作了修改,放寬了收養條件和統一登記成立收養關係的程序,使更多的孤殘兒童和棄嬰被家庭收養,得到了家庭的溫暖,實現了在家庭生活的願望。

    ——2001年,民政部頒布實施了國家強制性標準《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範》,規範社會福利機構為孤殘兒童提供的服務。

    ——2003年,民政部出臺了《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家庭寄養工作的目標、管理要求和服務標準,被寄養兒童的權利,寄養家庭的條件和義務,家庭寄養服務機構的工作內容,以及民政部門在家庭寄養工作中的責任等,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福利機構家庭寄養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2006年3月,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5個中央和國家機關聯合發佈了《關於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對孤兒的生活、教育、康復、醫療、住房、就業等提出了9個方面的優惠政策。

    ——2010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孤兒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建立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孤兒醫療康復保障水平等措施。

    “國際兒童日”是一個由聯合國發起成立的紀念日,其目的是為促進兒童保護、福利和教育等事業的發展。

2009年中國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李菲)記者從全國婦聯了解到,2009年,中國兒童健康、營養狀況持續改善,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3.8‰、17.2‰,已經實現了兒童綱要目標,也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提出到2015年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二,即達到20.3‰的目標。

    中國是一個擁有3.1億兒童的發展中人口大國。針對兒童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中央和地方財政不斷增加投入,重點加以解決。

    數據顯示,2008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10450億元,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為2297.1億元。全國實施了城鄉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對農村和城市貧困學生免收書本費,還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寄宿學生補助生活費,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了公共財政保證範圍。從1999年開始,中國政府實施了旨在降低孕産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降消”項目,目前已經覆蓋了中西部地區的2208個縣。經過努力,中國兒童的健康、營養狀況不斷得到改善。

    此外,兒童教育普及程度繼續提高,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54%,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8.5%,學前教育毛入園(班)率從2000年的35.0%上升到2009年的50.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9.2%。

    在改善孕産婦健康方面,中國正在加大力度,爭取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提出的將孕産婦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即降低到22.2/10萬的目標。

全國婦聯建議,採取多項措施保障農民工子女權益不受侵害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李菲)人口流動帶來的兒童問題,既是我國兒童發展需要解決的新問題,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目前中國有流動兒童2700多萬,農民工子女權益保護問題再次為人們所關注。全國婦聯建議,解決流動兒童問題需要採取相應的對策:

    ——建立涵蓋流動人口的、以常住人口(不僅僅是戶籍人口)為服務對象的管理模式和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社會資源配置方式。

    ——建立16周歲以下流動兒童登記管理制度。根據我國現行戶籍管理制度,絕大多數地區16歲以下流動兒童不進行人口登記、不辦理暫住證,各部門缺乏流動兒童有效的統計渠道,流動兒童的教育、衛生保健、權利保護等工作難以納入流入地的管理和服務範疇。因此,應提高流動人口的登記率,並將16周歲以下流動人口納入人口登記管理範疇。

    ——進一步妥善解決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堅持“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政策取向,接收農民工子女就學。流入地政府應當積極承擔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要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的保障機制。對於財政負擔較重的地區,可以在現行管理體制與教育資源配置方式下,採取省和中央財政分擔的辦法來解決。

    ——建立跨部門、流入地與流出地互相銜接的解決農民工子女問題的工作機制。解決農民工子女問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涉及規劃、教育、衛生、公安、計生、農業、社會保障、司法、民政、財政、婦聯等多個部門。因此,應建立政府牽頭、部門參與、社會各界共同支持,齊抓共管的工作模式和聯動機制。

全國婦聯:採取綜合措施解決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問題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李菲)近年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有持續升高的跡象。在“國際兒童日”前夕,記者就應如何解決出生嬰兒性別比偏高等問題採訪了全國婦聯相關負責人。

    這位負責人表示,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存在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傳統觀念的影響;第二,由於中國農村生産力水平低、社會保障制度滯後等經濟因素的影響;第三,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性別不平等現象的影響;第四,B超等胎兒性別鑒定技術的濫用以及選擇性別終止妊娠的行為,則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直接原因。

    這位負責人表示,當前要解決出生性別比升高的問題,必須採取綜合措施。一要加快發展社會生産力,儘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使人們老有所養,解除生活後顧之憂。三要落實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提高婦女和女童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通過開展“關愛女孩行動”,落實獎勵生育女孩家庭的優惠政策,幫助她們解決生活實際困難和後顧之憂,建立有利於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導向和社會保障機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四要依法嚴厲打擊非法進行胎兒性別鑒定和非醫學需要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行為。五要加強女童教育促進女童就學,減少失輟學。對輟學的大齡女童進行文化知識、職業技能和生存技能培訓。六要進一步完善人口統計數據工作,減少女嬰的漏報。

習近平出席亞太地區兒童權利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

    11月4日,亞太地區兒童權利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併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 李忠發)亞太地區兒童權利國際合作高級別會議今天下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併發表講話。他表示,人類的發展潛力取決於兒童,兒童的健康成長取決於各國政府和整個國際社會的關心和努力。中國願同聯合國和各國政府密切合作,為建設一個適合兒童成長的和平、安全、公正的世界不懈努力,為兒童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詳細閱讀

劉延東在京會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萊克

    11月5日,中國國務委員、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延東在北京會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萊克。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 郝亞琳)國務委員、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延東5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萊克。

    劉延東説,聯合國兒基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進入中國並開展合作項目的聯合國機構,它所資助開展的中國兒童項目,産生了積極影響。劉延東向客人介紹了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的情況,對聯合國兒基會與中國2011-2015年合作方案表示歡迎,希望加強溝通,深化合作,使兒童事業發展取得更大進展。

    萊克對中國在婦女兒童事業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聯合國兒基會將繼續致力於同中國的合作,與中方攜手推進中國兒童事業的發展。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我國將建疑似被拐和被解救婦女兒童信息核查機制
· 陳至立:爭取社會支持 幫助弱視兒童擺脫視力障礙
· 我國正在制定2011——2020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
·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安康計劃”實施10週年綜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