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12月4日晚,全國普法辦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推出的“法治的力量2010——年度十大法治人物揭曉暨頒獎晚會”上,人們注意到,10位十年法治人物和4位十年法治人物特別貢獻獎得主全都是普通公民。
運用法律手段討薪成功的農民工群體、“周老虎”事件中的億萬網友、活躍在化解民間糾紛第一線的人民調解員柏萬青、揭露“問題奶粉”的醫生馮東川……力量弱小,身輕言微,卻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未來和走向,放射出法治的精神與力量,引領更多的人投身法治與進步的事業。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
今年已是80高齡的法學泰斗王家福,是最早研究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學者之一,曾在1996年應邀到中南海作專題講座。一年後召開的黨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兩年後的1999年,“依法治國”被正式載入憲法。
“依法治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王家福將“依法治國”的內涵表述為:尊重並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各級官員依法行政,堅決反對“以權壓法”和“以言代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體公民依法行事並依法維護自身的權益。
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如何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成為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路上的攻堅之舉。而今日的中國,在依法行政的道路上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2004年,國務院發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同年,行政許可法實施,促使政府從權力本位向責任本位轉變;2008年,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公開為常態,保密為例外”成為行政權力運行的基本原則,“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逐步成為共識,法治政府的建設思路更為清晰。
此後,隨著行政程序、行政審批、行政監督、政務公開等方面的改革,公共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的逐步實現,一件件法律法規開始實施,一項項規章制度得以建立,對公權力的監督體系不斷完善。同時,“行政權力必須服從於法律,要在法律的範圍內依法行使職權”的觀念不斷深入政府工作人員心中。
人們也清醒地看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步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國內外環境更為複雜,部分地區和領域的社會矛盾有所增加,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執法不公、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等問題仍較突出。
在此大背景下,《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於今年10月出臺,針對當前依法行政和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加強和改進制度建設、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強化行政監督和問責、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等7個方面的任務。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我國在加強依法行政方面,有不少法律、制度出臺,加上這次出臺的意見,都彰顯了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決心。
“只要已有的制度、措施得到很好的實施,就一定能推動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前進。”汪玉凱説。
為了築牢守護公平正義、維護公民權益的最後一道防線,中國的司法建設也在穩步推進。黨的十五大提出推進司法改革以來,亮點不斷:2007年死刑核準權收回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這是20多年來中國對死刑所作的重大改革;2009年,中央政法機關會同財政部、民政部等有關部門,將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納入司法體制改革範疇;十七大以來,從建立健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到建立健全民意溝通表達機制,再到完善涉訴信訪工作機制,人民法院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審判機關的變化……上述措施的出臺,都是從民眾實際的司法需求出發,最大限度地維護公民權益。
“當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法治中國就會形成。”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教授近來宣講的這一觀點,受到各界人士高度認同,“法律體系形成後,法治中國建設的重點應該轉向更高的追求:牢固樹立法治理念,追求法律至上、公平正義;培育法治精神,形成法治文化,使法治變成人們的生活方式。”
法治作為一種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更依賴於普通公民的認可與實踐。人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公民的法治意識正不斷增強,法治中國的框架,正被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燦發,帶著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員,幫助100多起環境污染案件的受害者向法院提起訴訟,大大促進了人們對環保法治的認識。
來自吉林通化的志願者張寶艷,自費開辦公益網站“寶貝回家尋子網”,並建立“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已幫助60多個家庭找回丟失的孩子,協會通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交的修改相關法律以及“打拐”的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採納。
來自湖北黃石的法律援助工作者王林,拿出自己的積蓄,主動承擔起黃石市法律援助中心的組建工作。創建之初,中心每年在黃石地區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到100件;現在,中心每年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超過1000件、法律援助事項超過1萬件。
法治的力量是國家的力量,也是公民的力量。從本質上説,法治是公民在每一次具體、真實的事件中對公平正義親身實踐,這種紮根于最廣泛、最普通意義上的公民動力,是中國通往法治彼岸的決定性力量。
“從草根中發現我們一點一滴的進步,把它積累起來,是法治真正的進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曲新久説。
法制完善是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依法治國,推動中國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道路上闊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