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搶佔海洋競爭制高點——解讀"十二五"藍海新戰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青島12月19日電(記者 鄭曉奕、韓潔、呂福明)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發展海洋經濟,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新華社記者近期在沿海調研時強烈感受到,國人原有的固守內陸和大江大河發展的傳統思維正在被打破,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區人們的海洋經濟意識漸濃。

    種種跡象顯示,站在新起點上的中國,正在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謀劃藍海新戰略,力爭在全球新一輪海洋競爭中搶佔制高點。

    藍色國土上的“藍色夢想”

    走進中國重工青島雙瑞防腐防污工程有限公司寬敞的車間,一台名叫“船舶壓載水處理裝置”的“大傢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台機器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將是我公司在‘十二五’期間發展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的拳頭産品。”副總經理王洪仁自豪地説。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海洋經濟,讓這家處於國內海洋防腐工程和水處理領域領先地位的公司看到更多“藍色商機”。

    王洪仁説,為治理船舶在裝卸壓載水時把一地的海水帶到另一地造成生物入侵等海洋環境污染,從2011年開始國際上要求未來6年全球6萬艘遠洋船舶都必須安裝船舶壓載水處理裝置,正是看到這個巨大商機,雙瑞公司投鉅資研發新裝置,成為得到國際海事組織認證的全球15家企業之一。

    新華社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各地涌動的海洋經濟熱潮正在突破傳統認識向原先薄弱的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力。

    “藍色經濟與傳統意義上的海洋經濟最大不同在於:將高度重視海洋三次産業的協調發展,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重視海洋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重視改革開放,重視海陸統籌、協調發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辦公室主任費雲良對新華社記者説。

    他指出,傳統的海洋經濟主要是指“耕海牧漁”和海上運輸,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比較粗放,産業比較單一,生態觀念比較單薄,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強。

    黃海之濱的魯南小城日照市正在依此新概念打造“海洋特色新興城市”。市委書記楊軍遞給記者的名片上,以海洋為背景印著8張照片,展示著日照將下功夫發展的臨港工業、濱海文化、大學科技園、宜居家園等新興海洋産業。

    從繁忙裝載鐵礦石的日照港碼頭遠眺,記者被告知,不遠處一片鹽鹼灘塗上正在籌劃建設一個體現科技生態環保理念的海洋城項目,隨著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藥等新型産業的入駐,它將承載這座新興城市的“藍色夢想”。

    搶佔全球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

    向海洋要生産力已成全球新趨勢。當前世界經濟已進入資源環境瓶頸期,沿海各國紛紛將國家戰略利益競爭的視野轉向資源豐富、地域廣袤的海洋。

    資料顯示,海洋和涉海經濟已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80%左右,而我國2009年海洋生産總值約3.2萬億元,約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0%,創造3200多萬個就業崗位。

    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指明了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路線圖”——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産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國人應樹立起藍色國土意識。從小學課本裏只講陸地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其實加上300萬平方公里海域,應該提1260萬平方公里才對!”費雲良説。

    擁有全國第二長海岸線——3345公里的山東省正在興起發展海洋經濟的熱潮。海洋經濟總值已佔到該省國民生産總值的18%。去年山東省又提出以海洋産業為重點發展“藍色經濟”,著力打造全國三個海洋經濟試點之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認為,包括山東在內的環渤海區域,加上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三大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迅速,加上其他沿海地區,我國“3+N”的海洋經濟區發展佈局正在形成。

    海洋産業亟待加快升級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我國發展海洋經濟上升勢頭已經形成,但面臨的産業升級挑戰不容忽視。

    現在成了“香餑餑”常被各地請去為發展海洋經濟出謀劃策的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劉洪濱不無擔憂地對記者説:“目前我國海洋産業發展較為粗放,科技貢獻率偏低,人才缺乏,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海洋環境污染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楊軍最愁的就是“缺少海洋産業的人才”。有的項目只得從附近的青島市請專家,久而久之形成一批“週末工程師”。即便是擁有全國三分之一海洋科研機構的青島,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中也感覺到,最缺的是海洋高端産業的科技研發人才。

    海洋環境保護的任務隨著沿海工業聚集、海洋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也越來越艱巨。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指出:“一些地區圍填海速度過快,海岸濕地面積逐漸減少,海洋生物繁育生長的重要場所不斷遭到破壞。”

    來自國土資源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圍填海造地的速度加快,2005年後每年圍填海超過100平方公里,特別是2007年到2009年,全國實際圍填海面積——包括合法和違法查處的,平均每年222平方公里。

    “十二五”規劃建議已明確提出,要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

    “十一五”期間就已投資2000億元建設的河北唐山曹妃甸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一定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這是發展海洋經濟的根本之道。”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副調研員才俊駒深有感觸地説。

採訪札記:發展海洋經濟莫讓“藍色”變“黑色”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 鄭曉奕、韓潔、呂福明)

    記者近日在山東、河北、天津等地調研時發現,沿海地區正在興起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的熱潮,圍海造地、興建港口碼頭、沿海部署重工業……一片熱火朝天。但伴隨著“藍色”機遇而來的,也有不注重規劃、過度開發、破壞生態的“黑色”隱憂。

    沿海灘塗是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國家鼓勵各地適度圍填海造地,以拓展發展空間,但前提是要適度利用海岸線,不能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然而國家環保部數據顯示,一些地方圍填海速度過快,導致海岸濕地面積逐漸減少。其中1996年至2007年間,渤海填海造地面積551平方公里,沿海灘塗濕地面積減少了718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以上,相當於整個渤海沿海地區減少2%至10%的污染消減能力。

    稀缺的港口資源也存在無序開發、同質化競爭的問題。青島新建的董家口港和發展已具規模的日照港近在咫尺,整個環渤海年吞吐量在億噸以上的港口就超過10個。

    鋼鐵、石化、造紙等大進大出的重化工業也在加速佈局沿海地區,大有向沿海全線擴散之勢,與近海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

    毫無疑問,海洋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是解決陸地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三大難題的新領域。但如果因其資源豐富就一味索取,那麼等待我們的將是海洋的報復。已有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才是科學可持續的發展。

    權威部門指出,目前我國海洋經濟存在的問題是,重近岸開發輕遠海利用,重資源開發輕海洋生態效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發展謀劃,區域佈局和産業結構雷同,傳統産業多新興産業少,高耗能産業多低碳産業少。

    如何解決上述“三重三輕,兩同兩多兩少”的問題,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十二五”規劃建議關於發展海洋經濟的相關方針已指明發展路徑。

    這其中,統籌、科學、合理、保護是關鍵詞。尤其要堅持生態優先,要立足環境承載能力謀發展,通過科學開發實施更加有效的保護,集約高效利用海洋資源,才能增強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相關鏈結
· 交通運輸部部長:愛我藍色國土 發展海洋經濟
· 海南出臺政策鼓勵洋浦發展臨港工業和海洋經濟
· "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0"發佈 海洋經濟成新熱點
· 呂祖善:發展海洋經濟 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轉型升級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