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結構不遺餘力轉方式任重道遠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調結構不遺餘力 轉方式任重道遠
——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回顧與展望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 江國成)“十一五”以來,全國各地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轉變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一定程度上緩解能源資源壓力,併為未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剛剛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但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例如: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轉變發展方式更加緊迫。

    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維繫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保持年均約10%的增長速度,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福祉不斷提升和改善,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經濟和環境代價。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水泥消耗最大的國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國。去年,我國進口原油2.39億噸,同比增長17%,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上升三個百分點,超過55%,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

    由於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能源投入和廉價勞動力,能源資源又依賴國際市場,這就造成令人尷尬的局面:雖然中國是能源資源的主要買家,但並沒有掌握定價權。國際市場上鐵礦石、原油等能源資源價格的瘋狂上漲,擠壓著我國鋼鐵企業微薄的利潤,增加了國內物價上漲的壓力。

    “以往緩解能源資源矛盾還有較大迴旋空間,而近幾年我國能源消費的年均增長都在近2億噸的水平。長此以往,這種以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難以為繼。”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説。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國已向國際社會作出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自願減排承諾。這意味著我國不能繼續按照以往的方式發展,必須減少對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更多地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産業,更多地開發和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不遺餘力轉變發展方式

    “十一五”以來,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産業、加快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我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實施汽車、鋼鐵、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著力解決這些行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去年,國務院出臺了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策,計劃用20年時間,使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整體創新能力和産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為促進發展方式轉變,黨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規劃建議時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建議。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准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並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作為約束性的硬指標。

    5年來,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有關方面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切實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十一五”期間僅中央財政就投入2000多億元,支持興建了一批重大的節能環保工程。最近數據顯示,我國基本完成了5年單位能耗下降20%左右的目標,污染物排放減排目標超額完成。

    為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我國加大投資力度,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以及農業、教育、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災後重建,同時加快一批在建和新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增強後勁。

    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自2009年4月份起,全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擴大醫保覆蓋範圍提高報銷比例、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各項工作穩步推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美好設想正逐步變為現實。

    “十二五”調結構將邁上新臺階

    “十二五”不僅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結構重構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在描繪“十二五”發展藍圖時,黨中央明確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未來5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這意味著經濟結構調整將向更深更廣領域進軍。

    面對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之間的失衡矛盾,擴大內需將成為“十二五”期間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的首要任務。

    北京大學教授劉偉指出,我國居民消費率較低,未來可開拓的空間很大。真正啟動內需,關鍵是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這就需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借助城鎮化進一步拓展持續發展的空間。這是我國擴大內需的一個戰略重點。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3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將為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

    此外,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還在於加快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透露,“十二五”我國工業領域的核心任務是以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其中包括重點培育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産業。

    服務業將成為我國産業發展的一個“重中之重”。目前我國無論是生産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都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但服務業的供給能力和水平還難以滿足這種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國內消費市場的擴大以及出口産品附加值的提高。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勞倫斯·格林伍德指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有助於解決全球失衡問題。

 
 
 相關鏈結
· 湖北轉變發展方式顯成效 主攻結構調整推進創新
· 吳新雄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 張德江:轉變發展方式 促進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 轉變發展方式 雲南省林産業快速發展綠山又富民
· 旅遊行業轉變發展方式要加快與三次産業融合發展
· 轉型催生新希望—四大變化折射轉變發展方式5年間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