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轉型催生新希望—四大變化折射轉變發展方式5年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 陳二厚、雷敏、王希、王敏)5年,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裏只是一瞬。5年,中國在探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道路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發展理念嬗變、增長動力提升、産業結構調整、政府職能轉變

    ——回首即將過去的“十一五”,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統領下,令人欣喜的變化在悄悄發生。

    在變化中積蓄動力,在轉變中催生希望

    ——展望即將到來的“十二五”,在科學發展道路上不懈探索的中國,又吹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戰”的號角。

    從“轉變增長方式”到“轉變發展方式”再到著力在“加快”上下工夫,發展的認識不斷飛躍,可持續的理念不斷突顯

    距離“十一五”結束僅剩下100天左右的時間,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場節能減排的衝刺戰正在全國打響。

    這是一個莊嚴承諾。2006年早春,“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首次作為約束性指標,寫進了“十一五”規劃綱要。

    “這一做法明確展示了中央政府對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的期許。”台灣《經濟日報》當時曾這樣評論。

    這也是一次認識上的飛躍。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以年均9.8%的速度快速增長,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但經濟結構失衡、資源消耗過多、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逐步累積,舊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這更是壯士斷腕的勇氣。早在“九五”計劃中,我國就提出經濟增長方式要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直至“十一五”規劃,我國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且在其中首次提出約束性指標。

    2007年的金秋,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從增長到發展的表述之變,是對發展模式認識上的另一個飛躍,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總裁關建中認為。

    當時間劃過2008年,歷史又以危機的方式,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短板”。來勢洶洶的國際金融危機,表面上衝擊的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實質上是對發展方式的衝擊。

    傳統發展之“危”,科學發展之“機”——在危機的陰霾尚未散去,經濟復蘇基礎仍待鞏固的2010年新春,中央召開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就科學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深入研討和部署。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見實效。”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的講話切中要害,語重心長。

    一次轉變就是一次飛躍。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著力“加快”,短短5年,歷史清晰地記錄了中國在發展道路上的艱辛探索。

    “可以預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是貫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十二五’規劃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進一步彰顯。”關建中説。

    從偏重投資和出口轉向“三駕馬車”協調拉動,經濟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我陪孫子來買車。國家出臺的小排量車稅收優惠政策,讓我們感到買車正是時候。”在北京亞運村車市一輛1.6升雪佛蘭科魯茲樣車前,退休職工徐寶桐對記者説。

    徐師傅享受的購車優惠政策,是國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出臺的一攬子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政策中的一項。這些政策的出臺,加速了中國消費升級的進程,為中國經濟“保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事實上,中國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的舉措,遠非從應對危機時開始,也不會在危機過後就戛然而止。早在“十一五”規劃中,國家就已明確提出,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基本立足點,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

    長期以來,由政府主導的投資和外貿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經濟內生動力偏弱。“十五”期間,國內投資率由36%上升到44.8%,進出口總額佔GDP的比例也由43.9%提高到60%以上,而消費率由61.5%下降到50.7%,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這種增長格局,雖然可以取得短時期的快速增長,但會助長增長方式更加粗放,也會加大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而且,“十五”末期,一些行業投資過快增長,已經帶來産能過剩的後果;而以粗放模式低水平增長的外貿,雖屢創順差新高,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和環境問題。

    擴大內需,啟動消費,重新調整“三駕馬車”驅動姿態,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抓手。

    “十一五”期間,投資增幅在宏觀調控作用下逐步呈現回落勢頭。政府通過産業政策、行業準入等經濟和法律手段,抑制投資過多進入過熱行業,鼓勵進入薄弱環節和高新技術行業。一系列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也陸續出臺。

    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出臺了4萬億元之巨的投資計劃。這一大手筆的投資,資金主要投向了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建設,增強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與此同時,隨著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舉措的出臺,消費“短板”在一點點長高。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7年來首次超過投資,成為“三駕馬車”中貢獻最大的一項。2009年,在中國經濟“保增長”的戰役中,消費也成功打下半壁江山。

    “隨著出口的復蘇,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下降,但‘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會更加均衡、更加協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説。

    從遏制三高産業到新興産業異軍突起,産業結構調整啟動中國經濟列車新引擎

    曾幾何時,因煤而建、靠煤而興的寧夏石嘴山市由於産業結構單一、資源日益枯竭而陷入發展困境。如今,依靠發展循環經濟,主攻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石嘴山建成了山環水繞、綠樹成蔭、粉墻黛瓦的新型園林工業城市。

    這座資源型城市從“黑色”向“綠色”的“華麗轉身”,正是中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産業結構調整的縮影。

    長期以來,“一産不穩,二産不強、三産不足”的深層矛盾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在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産業結構失衡,部分行業産能過剩,能源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加劇等一系列問題突顯,並在與國際金融危機迎面遭遇時讓中國感受到了“切膚之痛”。

    “不轉型、不調整,發展的空間就會越來越小,路子會越來越窄。”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説。

    治頑症須用猛藥。來自環保部和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已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7077萬千瓦,超額完成了原計劃關停5000萬千瓦的目標。2006年至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早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提早半年實現。

    在調整中振興。2009年,十大重點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制定實施,當年安排200億元技改專項資金支持4441個技改項目。清潔能源、第三代移動通信等一批新興産業快速發展,機械、冶金、汽車、有色等重點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産業協調發展的變化也在悄悄發生。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第三産業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由2005年的31.4%上升至2008年33.2%。經初步核算,2009年全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0.3%上升至42.6%。

    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已經紛紛提出了“再工業化”、“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佈局。

    一場搶佔未來科技和産業發展制高點的戰役也已在“十一五”期間打響。信息通信、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産業和高端生産性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正異軍突起。初步估算,到2020年,以上六大新興産業實現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有可能達到20%左右。

    公共服務向民生“集結”,政府職能轉變邁出新的步伐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07年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37元,增長9.2%,位居全省16個州市第3位;但GDP不理想,全州生産總值只有253.6億元,列全省第6位。

    “民生大於天。”5年來,儘管飽受金融危機衝擊和各種自然災難侵襲,但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民生”二字一直擺在政策措施和資金投入的前頭。

    2009年初,金融危機影響不斷加劇,中央財政收入連續四個月下降。與此同時,一張張不減反增的民生支出“清單”陸續出臺:中央財政預算安排“三農”支出7161億元,比上年增加1206億元,投入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就業資金420億元,比上年增長66.7%;社會保障資金2930億元,同比增長17.6%;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493億元,增長171%……

    75歲的洛陽偃師市城關鎮新新村老人智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也像城裏的老人一樣每月領到“養老金”。“現在我每個月有55元的固定收入,這可是祖祖輩輩從來沒有過的事啊!”指著手中紅色的存摺,老人感慨地説。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取得積極進展,惠農舉措層出不窮;新醫改方案出臺,新一輪醫改正式起航,讓人們看到“全民醫保”的曙光;新世紀第一個教育規劃發佈,十大教育改革試點啟動,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

    “5年來,政府公共服務和民生投入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傾斜,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洪堅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指出,“十一五”的改革,勢必給“十二五”打下堅實的基礎。未來政府將更加注重如何把有限的行政資源轉到為城鄉居民更好地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上來。

科學應對破"兩難":從"兩難"困擾看發展方式轉變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謝登科、劉錚、陳玉明、王宇、王希) 奮力擺脫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十分複雜的環境裏穩健前行,並適度放緩腳步。

    上行力量和下行力量交織,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疊加——一系列“兩難”問題的凸顯,又將使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破解“兩難”問題、鞏固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詳細閱讀

從轉變發展方式看中國未來發展的四大著力點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陳二厚、陳玉明)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刻——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相互交織。

    這更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刻——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

    隨著轉變發展方式的共識正付諸行動,中國未來發展的四大著力點日益清晰。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全國農業國際合作工作會召開 科學謀劃"十二五"
· 栗戰書趙克志提出:要科學制定貴州省十二五規劃
· 知識産權“十二五”規劃重點研究課題評審會召開
· 劉延東主持召開"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調研座談會
· "十二五"污染減排將從環境質量改善等三方面入手
· “十二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編製成果通過論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