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建立功能齊備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專訪鄭國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3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 羅沙、任沁沁)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未來五年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和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災害如何應對?政策如何落實?帶著疑問,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我國已初步建成氣候觀測系統和新一代氣候系統模式

    “在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今天,氣候變化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鄭國光開門見山,“我國已初步建成氣候觀測系統和新一代氣候系統模式,開展了氣候變化對八個區域以及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的影響評估。”

    他表示,5年來,由於應對有效,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數及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呈明顯下降趨勢。農村防災減災、農業生産和糧食安全氣象服務水平明顯提升,為國家糧食連續增産作出突出貢獻。

    “‘十一五’期間,國家和地方在氣象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長15%左右,氣象投入産出比達1:50,氣象現代化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鄭國光自豪地説。

    他介紹説,目前我國手機氣象短信用戶達1.2億,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5%以上,24小時暴雨預報準確率比2006年提高2%,颱風路徑預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此外,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監測診斷業務系統建成,5年來成功發射4顆氣象衛星,自動氣象站覆蓋全國85%以上鄉鎮,觀測技術裝備保障能力有了較大提升。

    2015年建立功能齊備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

    鄭國光介紹説,中國氣象局“十二五”時期總體目標已經明確,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滿足國家需求、結構完善、佈局合理、功能齊備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成較完善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顯著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優化氣象法制、文化、科學管理等發展環境。

    “‘十二五’期間,我們將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完善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將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逐步降低。”鄭國光説。

    他表示,還將進一步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質量和效益,使氣象信息發佈渠道不斷完善,增強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基本實現氣象服務城鄉均等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部分關鍵領域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將進一步強化,把氣象服務工作融入政府、融入社會,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對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提升氣象依法行政能力。

    中國乾旱不影響世界糧食市場

    去年10月份以來,我國小麥主産區山東、河南兩省降水稀少,其他一些地區也出現乾旱,糧價由此出現上漲壓力。“中國北方乾旱並未衝擊世界糧食市場。”鄭國光對記者説,“中國政府抗旱保糧,是對國內民眾負責,也是對國際糧食市場負責,解決好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中國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

    “但是,氣象乾旱不代表農業乾旱。”鄭國光強調,“我國12月份至2月份期間的降雨量歷來佔全年降雨量的極低水平,現在來説乾旱對産量的影響,為時過早。”

    “我國連續7年糧食豐收,保證了巨大的國內糧食庫存緩衝,國家小麥儲備處於健康水平。”鄭國光説,“我國的糧食庫存消費比超過40%,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糧食自給率仍有望保持在95%以上,我國對國際價格的影響可能極小。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糧食生産扶持政策,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糧價都起到積極降溫作用。”

    “千年一遇”“百年一遇”並無確切依據 科學應對極端氣候

    過去一年,是我國有氣象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一年,是北京下雪最晚的一年,也是北方旱情較嚴重的一年。不過,對於社會上常常提出的災害“千年一遇”、“百年一遇”,鄭國光並不認同。

    “這些説法實際上缺乏確切依據。”鄭國光搖搖頭,“我國的氣象觀測網從無到有,也才有幾十年,從數據上何來千百年一説?誇大災害,有可能是媒體的誤讀,甚至有可能是某些人受利益驅動造成的。”

    鄭國光認為,對氣象災害,氣象部門會用科學技術來預報分析,全社會也應該用科學態度來看待。

    “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是有關係的。是人類活動主導,還是自然變化主導了全球變暖,這個問題科學界還在爭論。”鄭國光説,“不過,大家都認同氣候變暖是自然和人類活動共同造成的,至少是‘有貢獻’的”。

    對於近年頻發的氣象災害,鄭國光認為,一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象規律變化所帶來的自然現象。溫度升高以後,大氣蘊含的能量進一步增加,這樣,釋放的頻率和強度都會增強。二是我國氣象災害觀測能力的提高,也增加了觀測到的氣象災害數量。當前氣象監測網從時間、空間密度上都比以往大幅增加,自動氣象站個數從2000多增加到3.3萬多,從過去3小時、6小時觀測一次,到現在5分鐘、10分鐘觀測一次,過去容易被漏掉的氣象災害,現在大多數被捕捉到了。三是信息發佈制度的完善,以及災害補償機制的完善,讓公眾覺得極端氣象事件頻發,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嚴重。

    建議出臺氣象災害防治法規

    今年兩會,鄭國光帶來了關於建議出臺氣象災害防治法規的提案。

    “目前我國氣象災害的防治工作全靠有關部門的法規來規範和執行,缺乏法律基礎和強制力。”鄭國光説,“要適應氣候變化,強化應對極端氣候實踐能力,必須出臺法律。以法律為基礎,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災減災體制機制,形成硬性規範,推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體系建設。”

    鄭國光説,國家正在實施住房等民生工程改善百姓生活,建築的氣象災害防禦問題引發了社會的關注。“應該在工程開建前實施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提出氣象安全標準,這樣就可以增強房屋抗禦氣象災害的能力。”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一次強颱風造成了受影響地區大量房屋倒塌。我們的調查顯示,在颱風中倒塌的往往是新建房屋,且倒塌房屋中有近70%都是農民的自建房屋。這就是缺乏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體系帶來的惡果。”鄭國光説,“必須從法律上明確各個部門的災害防禦職責。”  

 
 
 相關鏈結
· 鄭國光接受採訪呼籲依法防禦並科學看待氣象災害
·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記者專訪直擊當前氣候熱點
· 鄭國光要求加強會商做好旱區關鍵性天氣預報服務
· 鄭國光兩次赴北京市氣象臺指導降雪天氣預報服務
· 2011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在東莞舉行 鄭國光主持
· 2011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14日閉幕 鄭國光主持會議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