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4月17日電 從黃渤海之濱到圖們江畔,從“東方魯爾”瀋陽,到“油化之都”大慶,廣袤的東北大地上正在加速崛起四大經濟帶。“長吉圖”“哈大齊”……這些新誕生的經濟地理名詞,“十二五”期間將作為東北區域發展的動力引擎,推動東北全面振興。
東北振興需要一批先富起來的“領頭人”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重點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和瀋陽經濟區、長吉圖經濟區、哈大齊和牡綏地區等區域發展。
“遼寧沿海經濟帶等四大經濟帶,幾乎囊括了東北地區的所有主要工業城市,它們均是各省經濟最為發達、投資最為活躍、産業最為集中的區域。”東北財經大學教授肖興志説。
肖興志表示,國家明確提出,在“十二五”要重點推進這四大經濟帶,就是要讓它們發揮先鋒、示範和引領的作用,成為東北地區先富起來的一批“領頭人”,從而帶動東北整個區域協調發展、走向全面振興。
在“十一五”收官之年,四大經濟帶的經濟總量提升迅速,經濟增速超過東北地區的平均水平,輻射帶動效應日益突出。
遼寧沿海經濟帶——42個重點園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超過7000億元;沿海各市合計利用外資132.3億美元,同比增長71%,佔全省總量的六成多。
瀋陽經濟區——去年4月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作為區域龍頭,瀋陽的經濟總量突破了5000億元關口。
長吉圖經濟區——佔吉林全省經濟總量60%的長春和吉林兩市,開通了東北地區首條城際高鐵,吉林至琿春高鐵也在加緊建設。
哈大齊工業走廊——累計投産企業791戶,完成工業總産值626.7億元,同比增長30.3%;全年實現生産總值201.4億元,同比增長20%。
四大經濟帶領跑東北“十二五”
慣性的高速增長,是四大經濟帶給予東北“十二五”開局之初的豐厚獻禮。今年一季度,東北大地尚未解凍,經濟戰線卻熱火朝天,四大經濟帶捷報頻傳。
在遼寧沿海經濟帶,一季度大連新批外商投資企業86家,實際使用外資23.3億美元,同比增長11.3%;一季度營口港克服海冰的不利影響,完成貨物吞吐量6609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04.7萬標準箱,同比分別增長19.8%和26.9%。
在瀋陽經濟區,日本積水、美國李爾、美國通用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戶,一季度瀋陽實際利用外資15.2億美元,同比增長27.1%。
在長吉圖經濟區,一汽集團軸齒中心項目在長春奠基,成為一汽集團整合吉林省內汽車齒輪製造資源、推動核心零部件規模化發展的重要一步。
在哈大齊和牡綏地區,一重集團升級改造等一批重點項目在齊齊哈爾開工建設;大慶百家重點企業首季生産總值超過100億元,實現利稅逾10億元。
春江水暖鴨先知。投資者向來是市場中嗅覺最靈敏的,今年以來,四大經濟帶再次迎來了投資熱潮。去年,以沿海經濟帶和瀋陽經濟區為主要投資地,遼寧實際利用外資額躍居全國第二。今年一季度,長三角地區對遼寧沿海經濟帶和瀋陽經濟區的投資熱情繼續高漲,有上百個10億元以上項目正在推進。
高起點佈局謀篇爭當新領軍者
冶金、汽車、造船、裝備製造、重化工業……在東北,四大經濟帶既是傳統和優勢産業集聚區,也是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金融服務業的富集區,同時還是人才和人力資源的高地。
交通四通八達,港口星羅棋佈,基礎設施完善,內外資紛至沓來,這些因素都決定著四大經濟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東北各省的“十二五”規劃中,四大經濟帶均扮演著引領經濟發展的主角,並凸顯了一些産業和行業在國家層面和世界範圍尋求更高位次的訴求。
遼寧省提出,將以沿海經濟帶、瀋陽經濟區建設為引擎,以貫通沿海與腹地的沈大經濟帶為戰略軸線,構建“雙擎一軸聯動”的空間發展新格局。
吉林省提出,加快推進長吉一體化進程,推動中部城市群發展,切實增強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力。以長春、吉林、延吉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為重點,構建長吉圖區域高新技術産業隆起帶。
黑龍江提出,將哈大齊工業走廊構建成全省振興老工業基地核心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先行區。到2015年,建成多種産業相互配套、高科技、結構合理、高速增長的經濟密集區和戰略性新興産業聚集區。
“四大經濟帶在發展過程中,已經不滿足於重鑄昔日‘共和國長子’的輝煌,而是將目光放得更高、更遠。”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盧松説,從東北各省的“十二五”規劃中可以看出,決策者是以國家視野和世界眼光來佈局謀篇四大經濟帶的。
例如,遼寧省提出,要把沿海經濟帶建成全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大連基本建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將瀋陽經濟區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吉林省提出,將鞏固和發展世界領先的軌道客車産業,培育壯大具有吉林特色的先進裝備製造業。
東北四大經濟帶既要各顯神通,又要通力合作,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協調發展。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副院長于瀟表示,應以遼寧沿海經濟帶為對外開放平臺、以瀋陽經濟區為核心樞紐,加快與長吉圖、哈大齊經濟帶以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的合作,進而形成東北港口與腹地、沿邊與沿海之間的共建共享和互動合作機制,在更高層次上推動東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參與記者:徐揚、劉毅非、王春雨、賈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