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汶川地震三週年:在新的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在新的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寫在汶川地震三週年之際

    新華社成都5月12日電(新華社記者蔣作平、車玉明、張曉松、黃毅)群山四合,鬱鬱蔥蔥。白雲掩映,油菜花黃。

    潺潺溪水邊,一排排二層小樓的藏式新村格外醒目。白墻上、窗戶邊,蓮花、馬、牦牛等藏家壁畫色彩艷麗、莊重吉祥。一些遊人來到這裡,望峰沉醉,流連忘返。

    這個美麗的地方,就是汶川縣三江鄉。“5·12”大地震時,與震中映秀鎮僅一山之隔的三江鄉山塌房倒、遭受重創。然而,震後僅一年多時間,一個更加美麗、更加充滿活力的三江就從廢墟上重新挺立。

    “去年我們創建了國家4A級景區,接待遊客50萬人次,大大超過震前的30萬人次。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從震前的3000元提高到3800元。”三江鄉藏族女鄉長李曉燕説。

    三年前,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大地震後的汶川,悲情滿懷。

    一年前,紅旗招展,機器轟鳴。重建中的汶川,大愛如山。

    今天,天翻地覆,笑靨如花。重生的汶川,處處生機勃勃。

    浴火重生,鳳凰涅槃。從物質基礎到精神文化,經過三年重建的汶川地震災區,站到了騰飛的新起點上。

    三年重建,打造出發展生産、改善生活的新平臺

    汶川縣,水磨鎮。

    依山而建的水磨羌城,整修一新的禪壽老街,如今遠近聞名。美食一條街、展館一條街……各條藏羌特色街道上遊客如雲,生意火暴,店舖租金持續上漲。

    震前,水磨鎮是阿壩州的重工業基地,煙囪林立,污水橫流。廣東佛山的對口援建,像魔術師的妙手,讓重生的水磨不僅房屋煥然一新,而且街道整潔,河水清澈,風景如畫。2009年,水磨鎮被評為“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成了汶川縣一張亮麗的名片。

    脫胎換骨的水磨鎮,是汶川地震災後重建、騰飛跨越的一個縮影。

    三年來,國家共投入災後重建資金10205億元。今天,四川、甘肅、陜西三省已完成災後重建規劃項目的95%,恢復重建的主要任務已經完成。

    ——斷壁殘垣和成片的活動板房消失了,嶄新的農房和居民小區,徹底改變了城鄉面貌;

    ——從成都到汶川,原來6小時車程縮至不到2小時,不斷延伸的高速公路和鄉村道路,從根本上改寫了蜀道難的出行歷史;

    ——塑膠跑道的運動場、現代化的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氣派漂亮的醫院和文體活動中心,有著無障礙設施的康復中心、敬老院,從無到有、從舊到新;

    ……

    仿佛夢幻,眼前的一切,又那樣真實。

    漩口鎮,集中村。

    這是汶川縣一個位於半山坡的村莊。今天,新修的水泥路從村頭一直通到成都。

    村民羅福芳家新蓋了兩層樓房,用來接待農家樂客人,每月能有幾千元收入。靠著政府貸款,她去年開始飼養200多只“跑山雞”,現在每天下蛋三四十枚,成了她家的“小銀行”。

    “原來沒有路,出門一身泥;現在有了路,來的客人多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羅福芳説。

    生態農業、鄉村旅遊是汶川縣眼下著力打造的重點産業之一。

    “我們要在災後重建的基礎上發展起跳,打響‘汶川’品牌,把汶川變成四川經濟西進的橋頭堡、川西北高原開放發展的高地、現代物流運輸中心和旅遊大通道。”汶川縣委書記青理東説。

    在新的發展平臺上,災區的“造血”能力不斷增強。

    青川縣木魚鎮,川珍實業有限公司。

    這是青川縣最大的食用菌企業之一。在食用菌栽種的關鍵時節,工人師傅忙著在一米左右的橡樹段上打孔,準備交給當地農戶栽種食用菌。

    “5·12”大地震中,這家企業損失慘重,被迫停産。但在浙江省對口支援下,企業很快恢復生産能力。2009年公司銷售額達到1.12億元,超過震前水平。

    “我們採取公司加農戶的生産模式,帶動周邊30多個鄉鎮1.2萬農戶生産致富,今年要求種植的農戶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二。現在,我們的産品已進入浙江超市,還賣到了南京、西安、成都等地。”公司辦公室主任丁雲富説。

    廣元青川-川浙合作産業園,北川-山東産業園,川閩産業園,天津-寧強循環經濟産業園區……地震災區特有的這些産業園區,是增強災區“造血”能力的新希望。

    2010年4月,廣元甬川鋼結構有限公司在川浙産業園區建成投産,當年産值就達1.7億元,利稅400萬元,大大超出企業當年5000萬元産值的預計。現在,企業已準備開始二期投資,擴大産能。

    “我們一方面希望支持災區,同時也看中了這裡的市場機會和低土地成本。”廣元甬川鋼結構有限公司董事長毛彭君説。

    從汶川到綿陽,從甘肅文縣到陜西寧強,三年間,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個個鄉村面貌一新,一片片果園佈滿山崗,一家家企業建成投産……地震災區正在新的起點上揚帆起航。

    三年重建,鍛造出不屈不撓、感恩奮進的新境界

    彭州市龍門山鎮,寶山村。

    40多棟小樓依山而建,水泥路通到每戶門口,自來水、燃氣等各種配套設施齊全——這裡不是大城市的鄉間別墅,而是寶山村建設的受災群眾安置點,也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寶山新農村旅遊區。

    大地震前,寶山村固定資産40多億元,擁有26個企業,年産值13億元,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地震中,這個村50多人遇難,7000多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7.8億元。

    “我們是流著淚開始重建工作的。”寶山村黨委書記賈卿説,“生活要繼續,生産要恢復,與其等著別人來救,不如自己努力站起來。”

    震後第三天,寶山村就開始了恢復重建工作。黨員幹部和村民一起,靠雙手把發電機從廢墟裏刨出來,連續奮戰72小時,讓裝機100千瓦的“帳篷電站”恢復發電,為災區群眾送來光明;當年7月,村滑石粉廠恢復生産;10月,村職業技術學校竣工……

    不屈不撓、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三年重建,鍛造出災區群眾知恩圖報、奮發向上的優秀品格。

    19個省市對口援建者雖然撤離了,但是,在茂縣、都江堰、綿竹、什邡等地,人們還能經常聽到帶著山西、上海、江蘇、北京等地韻味的普通話。

    今天,走在各個重建點,一個突出的印像是村鎮整潔有序,人們和諧相處。污水進入處理管網,垃圾有人專門收集,自覺維護美麗新家園是人們一致的願望。

    “幸福家園,鄰里團結;家庭和睦,愛崗敬業;衣不亂晾,物不亂扔;狗不散養,水不亂淌。”刻在羅江縣倒灣鎮一塊大石頭上的村民文明公約,表達了群眾的共同心聲。

    “震前這裡都是土路,一下雨,到處是泥水,人人打赤腳。現在鋪上了石板路,穿皮鞋也不怕臟了。這麼乾淨,誰還好意思亂扔垃圾!”當地村民説。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這是災後重建時青川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寫照。

    “黨的恩情永不忘,對口援建記心上。艱苦奮鬥不能丟,回報社會永不休。”這是青川人民今天喊出的響亮口號。

    “災後重建結束後,我們必須重點解決好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如何讓住進新房的老百姓更快地富起來,一個是如何共同打造好青川未來發展的‘生態’環境。”青川縣委書記向此德説。

    今天的青川,已經制定了新的發展目標:通過3到5年的努力,把青川建設成為生態産品基地縣、生態旅遊強縣、生態文明示範縣。

    人類在戰勝自然災難的同時,會更加懂得生命的尊嚴與可貴。

    人類在重建物質世界的同時,精神境界也得到昇華。

    災後重建的過程,也是災區群眾集體療治精神創傷、重建光榮與夢想的過程。

    “當時,失去了親人和家園的人們承受著內心巨大的痛苦,行為失常,變得難以溝通。”羅江縣委宣傳部部長鄒運駿對抗震救災時的情形記憶猶新。

    災後三天,羅江縣就研究提出了以精神重建為主旨的“火鳳凰”計劃,各級幹部進村入戶幫扶困難群眾,講述身邊抗震救災、自救重建典型的電影、電視短片反復播放,姐妹歌舞團深入地壩田間演出……

    通俗易懂的語言,群眾身邊的故事,像春風化雨,滋潤和撫慰著災區群眾受傷的心靈。

    “重建自信與信念,重建愛心與美德,重建教化與自尊,重建禮俗與倫理,重建敬畏與感恩,重建機制與秩序,重建光榮與夢想。”這就是“精神重建”的主旨。

    黨和政府的真情關心,災後重建的巨大成果,精神重建的種種努力,是療治災區群眾心靈創傷的良藥。曾經想自殺的傷殘者今天成了心理志願者,痛失所愛的人們開始組建新的家庭,獲得新生的村寨再次響起了歡樂的笑聲……

    三年重建,民族精神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時代精神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良好的精神風貌,奠定了在新的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思想基礎。

    三年重建,帶來執政能力、執政理念的新跨越

    三年重建,是比抗震救災更為艱巨的任務,是一場更為複雜、更具挑戰的考驗。廣大黨員幹部以勤勤懇懇的工作,實實在在的成果,交出了令人信服的答卷。

    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災後重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標準,極大地改善了黨群關係、幹群關係。

    羅江縣,白馬關鎮。

    災後重建中,需要村民從受損的分散居住點集中到新村發展鄉村旅遊。農民尹華保想不通,帶頭抵制。

    發生在2008年9月的一件事改變了尹華保的思想。那是一個大暴雨的晚上,半夜時分,縣委縣政府領導來到災民安置點,走進帳篷,挨家挨戶慰問群眾。

    將近深夜1點鐘,幹部們走進他家帳篷,仔細檢查詢問鋪蓋有沒有打濕,帳篷是不是漏雨,糧食夠不夠吃。縣委書記盧也對他説:工作沒做好,對不起老百姓,下一步一定要讓大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我當時想,有這樣的書記,沒得問題,發展鄉村旅遊肯定能行。我就説:有你這句話,我以後再不當‘刁民’了。”從此,尹華保就像變了個人,在村裏第一個簽了搬遷協議,還主動幫助政府,動員其他村民搬遷。農家樂開張后,他第一個月就收入1萬多元,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天災來了,老百姓可以哭、可以喊,我們黨員幹部不能哭、不能喊。我們不站出來救人,不帶著大夥恢復重建,老百姓哪有主心骨?”青川縣木魚鎮人大副主席周萬貴的話,代表了眾多基層黨員幹部的心聲。

    災後重建,民生為首——三年間,災區各級黨組織更加關注民生。扶貧濟困、富縣強民,成為基層黨委政府共同的執政理念。

    青川縣委書記向此德發現,對於青川這樣比較貧困的地區,災後重建雖然緩解了困難家庭的窘況,但還必須加快完善救助體系,才能真正從機制上解決這些人的困難。

    今年3月上任至今,向此德已主持推出、規範了6項民生救助制度,包括貧困救助熱線制度、白血病患者救助制度、基層幹部因病返貧救助制度、司法救助制度、貧困黨員救助制度及80歲以上黨員定補制度和火災事故受害人救助制度。

    “我算了一下,這些制度一年需要經費360萬元,不算太多,但這些救助制度出臺,對老百姓至關重要。我們的財政要體現民生,必須擠出錢來保障民生。”向此德説。

    科學重建,和諧重建——三年間,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汶川縣映秀鎮。

    四面環山,兩河匯流,川西民居、藏寨風情、羌式建築交錯相融,與現代風格的場館、寬敞平整的街道齊聚一隅,仿佛一座建築博物館。

    三年前,這裡是那場大地震的震中。如今,這裡是“世界抗震建築博物館和防災減災示範區”。為了在地震斷裂帶上科學重建映秀,60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貢獻了智慧——

    學術交流中心是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師安德魯設計;

    青少年中心由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設計;

    震中紀念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主持設計……

    “都説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這裡集中的不僅是中國的力量,還有世界的智慧。”汶川縣縣長張通融説。

    三年間,重建企業更加注重科學發展,不斷加快産業升級和産品結構調整的步伐。

    汶川地震中受損最嚴重的國有大型企業東汽就是這樣一個代表。

    恢復重建過程中,東汽人加大産業和産品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進太陽能、海水淡化等戰略,打造新興能源産業培育發展平臺,企業産值從2008年的108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00億元。

    “災後重建實際上成了我們企業技術改造的過程、重新科學選址的過程,也是改造農村發展鄉村旅遊産業、提升農民素質、樹立寶山形象的過程。”寶山村黨支部書記賈卿説。

    三年重建,三年跨越,三年輝煌。

    黨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在災後重建中充分體現。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歷三年恢復重建的地震災區正在大步走向光明的未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有著90年光輝歷史的中國共産黨,必將帶領人民不斷從輝煌走向新的輝煌!

 
 
 相關鏈結
· 瓦礫中繪出希望圖景—汶川恢復重建測繪保障紀實
· 汶川災區鐵路重建:從廢墟走出的“重生之路”
· 涅槃重生--國務院部門支持汶川地震災區重建紀實
· 商務部:四川災後商貿服務設施恢復重建成效顯著
· 圖表:汶川地震災區電網重建升級全部完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