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絕域綠何來——寫在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召開之際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9日電(記者 王欲鳴、于嘉)黃沙連綿,飛鳥難越,沙漠被喻為“死亡之海”。然而,走進世界第九大沙漠——庫布其沙漠,大棚農業區瓜果飄香,藥物種植區枝繁葉嫩,沙漠新能源區高等級的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源新型産業項目擺布有致,建設繁忙,而在沙漠旅遊區,黃沙古渡,遊人如織……
是誰,用什麼力量,把“海市蜃樓”變成了現實?正在此間舉行的“2011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給我們提供了管窺其中奧秘的視角。
沙産業變“生態難民”為“生態富民”
牧民烏尼爾道格陶,一個在庫布其沙漠裏生活了40多年的“生態難民”。風沙一次次威脅著他的土屋,他一次次用鐵鍬“搶救”自己的家園。
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一輩子還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
2007年7月,他和另外分散居住在庫布其沙漠深處的35戶牧民,自己沒花一分錢,喜滋滋地搬進了億利資源集團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的牧民新村。
“我搬到這裡後由一種身份變成了幾種身份。”烏尼爾道格陶笑著為自己“定位”:
烏尼爾道格陶用自己的“荒沙廢地”使用權入股企業,成為企業的股民;他每年都參與沙漠治理,成為企業的生態工人;在企業為自己建的半畝大棚中種植蔬菜,成為菜農;在企業為自己建好的標準化棚圈中養羊養牛;閒暇時在緊靠新村的億利七星湖旅遊景區為遊客牽馬、拉駱駝掙錢。36戶居民家家如此。這些來自散居在七星湖周邊杭錦旗獨貴特拉鎮道圖嘎查(村)的牧民,擁有面積廣闊的草場,但沙化嚴重。
企業把分散居住在40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的牧民搬出來,為的是打造“生態無人區”,讓沙漠得到自我修復的同時,也讓牧民過上嶄新的生活。
“防沙治沙光靠硬性投入是不夠的,必須變輸血為造血,用産業化的方式反哺沙漠治理,造福當地百姓。”億利資源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彪感言。
把“眾富才是富”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王文彪,在實施沙漠生態工程中,也把沙區農牧民由“生態難民”變成了“生態富民”:3.2萬多農牧民的農牧産品産銷、看病就醫、上學等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企業為沙區老百姓建設了一些沙漠小鎮區和沙漠農牧民學校,讓沙區老百姓同樣享受城裏人的生活。
“世界治沙典範”是如何創造的
“億利資源綠化沙漠、改善環境,不僅是中國的一面旗幟,也是世界的一個典範。”這是聯合國專家實地考察庫布其沙漠後作出的評價。
20多年來,億利資源集團投資近30億元,以沙漠産業化的方式綠化庫布其沙漠5000多平方公里,控制庫布其沙漠2/3的荒漠化面積;在飛鳥難越的庫布其沙漠修建了多條縱橫交錯的穿沙公路,建設了沙柳防護帶、甘草種植區、大棚農業區、生態無人區、沙漠旅遊區;大規模發展了沙漠天然藥物、清潔能源、新材料、高端旅遊等沙漠綠色産業,僅沙漠現代甘草醫藥産業的營業收入每年達30億元人民幣,幫助沙漠裏幾十萬老百姓擺脫了貧困。最終探索出的一個興業、富民、環保的産業化治沙模式,實現了沙漠的“綠化—轉化—産業化”良性互動的循環發展格局。
世界治沙看中國,中國治沙看內蒙古,內蒙古治沙看鄂爾多斯庫布其。通過20多年的實踐探索,億利資源集團確立了“以路劃區、分塊治理;鎖住四週、滲透腹部、技術支撐、産業拉動”的綜合治理、綠富同興戰略,在人類與沙漠化的世紀博弈中掀開了新的一頁。
綿延千里的庫布其沙漠,一條條縱貫沙海的公路格外醒目。第一條穿沙公路始建於1997年,是億利資源集團為主修築的中國第一條穿越大漠腹地的綠色通道,隨後,第二條、第三條……多條穿沙公路縱橫交錯,把廣袤的沙漠科學切割,化整為零,分而治之。
億利人沿著公路通水、通電,在公路兩側建起綠色防護帶,攆沙造林,扎網格狀沙障固定沙丘;用飛機播綠,草、灌、喬結合,大面積種草種樹,然後再大棚育苗,規模種植,建起“沙漠藥圃”、智慧溫室——一個“路、電、水、訊、網、綠”六配套的綜合網絡,破解了治沙用沙的世界難題!
20年大漠鏖戰,億利人在庫布其沙漠北緣、黃河南岸建設了長242公里、寬5公里的防沙護河鎖邊林帶,減緩了泥沙向黃河傾瀉,保衛了母親河的安全。特別是在庫布其沙漠深處實施的2000平方公里的大漠生態無人區工程,讓片片沙丘閃耀著層層綠意,為中國的北方構築了一道雄厚的綠色屏障。
從防沙、綠化開始,億利資源就以創新的思維埋下了産業化治沙的種子,而且始終堅持技術創新發掘沙漠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最大化。這,是億利資源治沙模式的核心關鍵之所在。
他們在選擇沙生植物時,既考慮耐旱性,又考慮經濟性,包括大規模種植適宜沙漠生長的甘草中藥材、沙柳灌木沙生植物。大規模的種植不但使防沙綠化形成了氣候,也為企業發展醫藥産業、新材料産業和生物質能源産業創造了先天條件,並得到迅猛發展。
企業利用沙漠獨有的生態景觀和20多年的生態建設成果,加以巧奪天工的改造和點綴,構建了獨具一格的庫布其七星湖沙漠旅遊高端産業,讓昔日的“死亡之海”變成今天旅遊勝地。
産業化之路:荒漠化治理的新希望
荒漠之害,痛及全球: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積達3800萬平方公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億多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脅,36億公頃耕地和牧場受到荒漠化影響。全球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420多億美元……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2.3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27.33%,分佈于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8個縣(旗、區)。
在我國,除了政府投鉅資打造“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治理工程之外,一些有遠見的民營企業也紛紛加入治沙大軍,並探討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産業化、市場化治沙之路。
甘肅省河西走廊大力發展日光溫室、葡萄、中藥材等;新疆大面積推廣甘草、麻黃、大蕓等的人工種植;寧夏沙漠旅遊初成産業;內蒙古鄂爾多斯建立起沙柳、沙棘等綠色支柱産業……一系列關鍵技術和經營思路的改變,打破了“只投入,不産出”的治沙魔咒,在一些領域成功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中科院院士蔣有緒認為,億利資源集團生態工程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他説,如果治沙只有生態效益,沒有經濟效益,不能給當地老百姓帶來效益,即使建成也很難維持。億利“基地加農戶”的模式使農民參與進來,使老百姓富裕起來,這樣實現了資源永續利用。
王文彪認為,只有引入市場運營的新機制,讓有實力的企業參與治沙,形成企業化、科學化和規範化的治沙新模式,才能走出一條産業化發展沙産業致富的新路子,才能收到明顯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併為企業帶來無限的商機。
集億利人20多年智慧形成的“庫布其沙産業模式”,開啟了世界荒漠化防治新時代,它奉獻給人類的不僅是5000多平方公里的綠化面積,更是為人類應對荒漠化開拓了一個方向,創造了一種啟示。這是中外專家在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達成的共識,也讓人們看到了荒漠化治理的新希望。
誠如王文彪所言:“20多年的實踐證明,沙漠是可以變綠的,沙漠的窮人是可以變富的,沙漠的陽光産業是大有可為的。這是中國發展沙産業的寶貴經驗,也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借鑒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