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蛟龍” 深海傳奇——訪海洋局副局長王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7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中國“蛟龍” 深海傳奇——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突破5000米之際獨家專訪國家海洋局副局長、
“蛟龍”號海試領導小組組長王飛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 羅沙、余曉潔)26日,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衝擊5000米深海,締造我國海洋科研新傳奇。

    海試成功之際,國家海洋局副局長、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領導小組組長王飛第一時間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

    記者:“蛟龍”號此次突破5000米,有什麼樣的意義?對我國海洋事業意味著什麼?

    王飛:“蛟龍”號此次突破5000米,代表了中國在海洋高科技領域的一種突破。這次海試成功,意味著我們可以達到全球70%以上的海洋深處。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太平洋約佔海洋面積的一半,此次海試選擇在東北太平洋區域進行,相比3000米級海試在南海進行來説挑戰更多、困難更大。

    目前,國外潛水器大多數都在淺于5000米的海域活動,“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的成功將為明年衝擊世界紀錄的7000米海試奠定基礎。

    大洋深處孕育著無窮的奧秘,探索海洋、認識海洋需要高科技手段作為支撐。“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的成功,將為研究人員提供更加精細的調查平臺,為科學探索深海奧秘提供平臺和技術支持,為尋找基礎科學問題的答案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在您看來,“蛟龍”號突破5000米深度的難度在哪?我們的科研人員是如何突破這些難題的?

    王飛:對深潛來説,耐壓和密封是考驗深海載人潛水器性能最重要的兩個指標。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壓力就會增加1個大氣壓。當“蛟龍”號潛入水下5000米時,它承受著相當於500個大氣壓的巨大壓力。就相當於在1平方米的面積上壓上5000噸的重量。巨大的水壓,不僅考驗著潛水器的耐壓能力,也考驗著它的密封性能。

    為了實現潛入水下5000米的目標,在完成3000米級海上試驗返航之後,“蛟龍”號進行了一番技術改進。它的作業系統、絕緣檢測系統、視頻系統也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完成了升級。現在,這艘長、寬、高分別是8.2米、3.0米與3.4米,空重不超過22噸的潛水器,已經有能力進入水下5000米的深處,並以每小時1海裏的速度巡航。

    此外,深潛是對潛航員身心雙重考驗。茫茫漆黑的海底,狹小擁擠的空間,陰冷潮濕的環境,不可預測因素可能帶來的危險,長時間身處其中讓人倍感壓抑、煩躁,在5000米級的試驗中,潛航員要在水下連續工作6-8小時,心理考驗可想而知。

    從技術角度上説,保障“蛟龍”號和潛航員安全問題的關鍵是處理好重量與浮力的關係。為此,“蛟龍”號進行了多種安全設計,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它可把攜帶的鐵塊、蓄電池箱、採樣籃都扔掉,必要時可以拋棄機械手,“斷臂”上浮。即使碰到最糟糕情況比如陷入淤泥,也有辦法脫身,它的報警系統會發射浮標到海面,深潛試驗母船可以及時跟蹤施救。

    記者:“蛟龍”號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

    王飛:挑戰5000米深度成功後,“蛟龍”號計劃將擇機再次進行海試,並進行坐底,在海底進行一些科研考察工作,進一步驗證潛水器性能。

    此次5000米級海試成功後,搭載“蛟龍”號的“向陽紅09”船將返回,而為此次海試擔負保障警戒任務的“海洋六號”將繼續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執行大洋調查任務。

    但是,這次衝擊5000米深度,是“蛟龍”號的“試驗中的試驗”。是繼2010年3000米級海試成功下潛到3759米後,對一年以來我們對“蛟龍”號進行一系列升級改造的檢驗,海試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問題,然後對“蛟龍”號不斷進行完善。

    潛水器下潛的深度只是一個數字,雖然這個數字全面檢驗了潛水器的各項性能,但僅僅下潛到某一深度,遠遠不是潛水器的全部功能。在接下來的下潛中,我們還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各項科研作業,檢驗各項設計功能。

    記者:請介紹一下自從“向陽紅09”船出發以來,各方如何支持載人深潛活動的。

    王飛:“蛟龍”號此次5000米級海試是國家863支持項目,國家海洋局是組織實施部門。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9”船出發前,國家海洋局領導多次看望海試隊員,鼓勵他們樹立必勝信心,並提出殷切希望。“向陽紅09”船16日到達海試區域後,國家海洋局領導在北京通過視頻形式對“蛟龍”號海試隊進行了慰問。“蛟龍”號兩次下潛期間,科技部和海試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領導和相關人員非常關注海試進展,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海試的支持,並參加國家海洋局24小時在海試陸基保障中心安排值班,及時協調解決海試中的問題。

    回想見證“蛟龍”號突破5000米深度的時刻,我的心情可以説是既緊張又不緊張。説緊張,是因為突破5000米的意義重大,是來自於對我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的強烈自豪。説不緊張,是因為我始終對我們的科研人員和海試團隊有堅定的信心。

    必須強調一點,對於海洋科研裝備來説,能作業才是最根本的。5000米也好,7000米也好,只是“蛟龍”號發展中的一個個深深的腳印。對“蛟龍”號這樣的海洋高科技裝備,我們的目標是“既要下得深,還要用得好”,這樣才能真正為深海勘探科研服務。

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下潛至5038.5米

圖表:“蛟龍”5000米載人深潛海試成功新華社記者 高微 馮琦 編制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記者羅沙、余曉潔)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在北京時間26日6時12分首次下潛至5038.5米,順利完成本次5000米級海試主要任務。

    這個下潛深度意味著“蛟龍”號可以到達全球超過70%的海底。 >>>詳細閱讀

    這是7月22日在北京國家海洋局“蛟龍”號海試陸基保障中心拍攝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模型。當日,由於海試區域海況突變,風浪情況不適合潛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於北京時間22日淩晨進行的“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被迫取消。 7月21日,在東太平洋海試區域,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下潛到4000米以下的深海。 新華社記者 余曉潔 攝

海洋局黨局長劉賜貴慰問“蛟龍”號海試隊隊員

    7月21日,由國家海洋局負責組織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了第一次下潛試驗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4027米。按預定計劃,“蛟龍”號將於今天衝擊5000米的下潛深度。由於海試區域天氣狀況無法達到下潛要求,衝擊5000米下潛深度的計劃被迫推遲。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賜貴,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海試領導小組組長王飛,國家海洋局辦公室(財務司)主任(司長)李海清,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金建才、黨委書記沈繼剛,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王輝等,在北京通過海事視頻對海試隊進行了慰問。 >>>詳細閱讀

    記者21日從國家海洋局“蛟龍”號海試領導小組獲悉,北京時間21日8點,“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000米海試在東太平洋國際海域試驗區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下潛試驗任務,經現場指揮部最終確認,最大下潛深度達到4027米。 這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開始下潛任務(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海況惡劣 "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取消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羅沙 余曉潔)記者22日淩晨從國家海洋局“蛟龍”號海試領導小組獲悉,由於海試區域海況突變,風浪情況不適合潛水器布放和回收,原定於北京時間22日淩晨進行的“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被迫取消。

    海試現場氣象保障員蘇博説,與往年同期相比,海試區域的副熱帶高氣壓位置明顯偏南,造成這一海域風大浪高。目前海試區域風力達到6至7級,浪高達到2.5米,船隻搖擺厲害,甲板站立困難,對潛水器安全布放和回收帶來較大威脅。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下潛至5038.5米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東北太平洋海試區域
· 專家詳解“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衝擊5000米深度
· 總設計師等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千米級海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