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更需講“共享” 群眾受益才和諧
——江西共青城市轉變發展方式“共建共享”促和諧的啟示
新華社南昌9月2日電(記者王運才、郭遠明)江西省共青城市是全國唯一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近年來,這座位於鄱陽湖畔的年輕城市立足於跨越式發展,構建環境友好型産業體系,經濟獲得快速發展。以此為基礎,共青城市秉持“共建共享”理念,讓社會全體充分享受經濟發展成果,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管理穩定的有效結合。
社會管理壓力加大 呼喚經濟發展轉型
共青城是由農墾企業轉軌而來,不沿江、不近城、缺資源;經濟起點低、規模小、底子薄、矛盾多、歷史負債重。一段時間以來,由於體制原因,産業結構單一,發展嚴重滯後,共青城市工廠大量停産倒閉,企業負債纍纍。新世紀初,共青城著名羽絨服企業鴨鴨集團的羽絨服市場份額一度降到同行業第14位。不少服裝企業停産,大量退休職工生活無保障,幹部職工的工資僅為九江市周邊縣的三分之一;一些幹部職工連續八九個月發不出工資,群眾生活困難,封門、堵路、上訪時有發生。
共青城市信訪辦主任張方元告訴記者:“國有農墾企業職工過去由於沒有進社保,退休後企業沒有錢發工資,大量退休工人集體上訪。2006年以前,共青城的信訪工作年年在九江市排位倒數第一。”
經濟發展是社會管理的物質基礎。九江市委常委、共青城市委書記李曉剛説:“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關鍵是要發展經濟。經濟發展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過去的經濟發展方式也證明,要實現社會管理物質基礎的可持續性,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之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奠定社會管理基礎
近年來,共青城市全力壯大經濟實力,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共青城市堅持不走低質增長的“老路”和犧牲環境的“彎路”,堅決關停“三高”企業。共青城市兩家印染企業生意紅火,每年上繳不菲的稅收,但企業存在污染隱患。2010年,共青城市果斷關停了這兩家企業。
同時,共青城市堅持“變招企業為招産業”,大力引進環保低碳産業項目,全力構建環境友好型産業體系。當前,共青城市電子電器、新能源産業發展形勢良好,已落戶電子電器企業24家,總投資96.5億元,其中手機企業18家。今年,共青城市手機生産基地將生産手機2000萬部以上,成為摩托羅拉全球三個生産基地之一;新能源企業落戶5家,總投資達103億元。這些新産業初步形成了規模效應和強大的産業聚集力。
近年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共青城市基本完成國有企業改制,化解歷史債務17.2億元,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鴨鴨集團通過改革創新,起死回生,羽絨服市場份額由第14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效益大幅提升。
如今,共青城産業結構明顯優化,電子電器、新能源、紡織服裝、文化旅遊等環境友好型産業體系基本形成。2010年,共青城萬元GDP能耗不到江西全省平均水平的1/3,在全國都走在節能降耗的前列。
與2004年相比,2010年共青城市GDP增長了5.4倍,人均突破6000美元;財政稅收增長了5.7倍。
全民共享成果 社會效益彰顯
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共青城市把群眾看作是“共建”的力量,更是“共享”的主體,將經濟發展成果用於增加群眾收入,改善群眾生活,主要財力向民生傾斜。
近年來,共青城市一批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投入使用,今年內將實現社區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全覆蓋;對鄉鎮衛生院進行改造,對11個村衛生所進行達標建設,改善農民就醫環境。通過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共青城市著力解決群眾就學難、看病貴、文化生活貧乏等難題。
同時,共青城大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企業職工工資,實現新農合、城鄉低保、養老保險、醫保全覆蓋。僅2009年7月,共青城就採取財政兜底的辦法,企業退休職工的工資人均每月增加260元,惠及2000多名企業退休職工。
在城鎮化進程中,共青城市最大限度地保障被徵地拆遷群眾利益,將其納入社保,提前建好安置房和新市民公寓,並安排就業。2008年以來,共青城市徵地拆遷沒有引發一起大的矛盾糾紛和集體上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