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財政部解答民生財政相關問題
新華社北京10月14日電(記者何雨欣、徐蕊)近年來,財政部門積極調整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去年財政用於民生方面的支出有多少?民生支出感受緣何存在差異?今年財政在民生領域將辦幾件大事?針對這些問題,財政部14日做了解答。
去年全國公共財政66.3%用於民生
公共財政與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連。公共財政支出用於提供公共産品和服務,滿足公共需要,服務公共利益,都是直接或間接服務於保障改善民生。
根據財政部的介紹,2010年,全國財政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體育、農林水利、環境保護、交通運輸、城鄉社區事務、科學技術、商業服務業等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合計達到59601.82億元,佔全國公共財政支出的66.3%。
“其中,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體育這些與民生密切相關領域的支出合計29256.19億元,佔全國公共財政支出的32.6%。”財政部還介紹。
根據財政部的數據,公共財政支出的33.7%,約合30272.34億元,主要用於一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國防、外交以及資源勘探電力信息、國債付息、金融監管等支出,這些方面的支出是公共財政必須予以保障的,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生産生活所需要的。
民生支出感受緣何存在差異
目前我國財政收支的絕對規模已經較大,財政用於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比以前大幅度增加。但是提供的公共産品和服務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且不同群體對民生改善的感受也不盡相同,這究竟為何呢?
財政部表示,目前,我國財政收支總量較大,人均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卻很低。目前,我國人均財政收入水平不僅遠低於主要發達國家,而且世界排名也處於百位之後,而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恰恰與人均財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密切相關。
從支出方面看,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有些民生支出是“特惠式”。財政部表示,例如全面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等“普惠式”民生支出,城鄉居民都能從中得到實惠,感受會比較明顯,但財政用於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宜平均用力,應更多地惠及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這樣,感受就會不盡相同。
“民生支出的種類比較多,有直接增加個人收入的補貼類支出,如糧食直補等都直接增加了個人收入。而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等相應減少了城鄉居民的支出,減輕了生活負擔,但受益者的感受可能不如增加收入那麼直接。”財政部介紹。
“用於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受益者多為居民個人,直接增加了居民個人收入或減少了支出,因此感受會相對直接一些。而用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也屬於民生支出的重要方面,但個人感受沒有那麼直接。”財政部還介紹。
今年中央財政三分之二支出用於民生
據介紹,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2011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於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約佔中央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其中,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計10509.92億元,比2010年增長18.1%。
財政部表示,2011年,財政繼續集中財力辦幾件保障改善民生的大事,主要包括: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生均基準定額,繼續實施好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以及免費發放教科書等政策等。
——大力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水平標準增加到200元等。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共1000萬套,改造農村危房150萬戶。加快公共租賃房和廉租房建設等。
財政部還表示,“十二五”時期,各級財政將進一步加大支持保障改善民生力度,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根據我國基本國情,按照社會事業發展規律和公共服務的不同特點,積極探索有效的財政保障方式,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