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華時評:關注孩子不要總拿分數説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03日 17時15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11月3日電(記者 張曉晶)繼陜西的綠領巾之後,有的地方近日又爆出獎勵優秀學生的紅校服。區分學生的方式雖有不同,但是標準只有一個--分數。打著關注孩子、激勵孩子的旗號,用分數高低把孩子劃分成三六九等,不僅對這些受到歧視的孩子不公,而且離教育的宗旨越來越遠。

    可以猜想戴著綠領巾的學生是多麼自卑,甚至更加不願意踏進校門。在同學異樣的目光中,會培養起學習的興趣,激發起學習動力嗎?在自卑的陰影下成長,這些孩子的人生之路也許就會改變了方向。

    分數不能決定孩子的一切,也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這是成人社會越來越明了的一個事實。郭沫若、錢鐘書、吳晗、臧克家……隨便可以舉出一串例子來證明這個道理,甚至有人總結出一個“第十名現象”,意思是説一些只會死讀書考高分的學生,長大到了職場反而沒有表現出超常的能力,而恰恰是那些上學時成績並不出類拔萃的學生,長大後在所在領域做出成績。

    孩子生而不同,各有所長,有的擅長動腦,有的願意動手,有的思維敏捷,有的有運動天賦,並不能以分數這一個標準而劃分出誰優誰劣。在人生這條漫長的跑道上,絕不是誰考分高誰就能贏到最後。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需要不同教育背景、教育類型的各類勞動者。

    這些道理相信校長、老師們都懂得,為什麼還會做出這樣違背教育規律的事?原因只有一個,在以分數為綱的教育體制下,分不僅是學生的命根,也是老師和校長的命根,老師的榮譽和獎金、學校的生源和影響力都取決於分數。除了綠領巾之外,近年來,還有老師讓成績不好的學生開弱智證明,以推脫自己的責任。如果教書育人的職責都弱化為一個分數,那多年以後,教育又會還給社會一個什麼樣的人?

    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推進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過程評價是改革的方向之一,有些地方已經行動起來,開展實施綜合實踐教育,給學生製作成長檔案袋,把學生德智體美各方面的表現納入評價視野。但是應該看到,分數至上的慣性思維不可能一兩天內就被革除,當前仍然擁有很大市場。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孩子全面健康地發展,只要站在為孩子終生負責的角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會不言自明。關注孩子的成長不要總拿那點分數説事。

 
 
 相關鏈結
· 新華時評:電煤緊張更不能放鬆煤炭安全生産
· 新華時評:以積極心態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挑戰
· 新華時評:把“綠色交通”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生活
· 新華時評:保障房出事頻頻 極大地傷害群眾感情
· 新華時評:堅決依法索賠 維護的是權益更是尊嚴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