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記者 李延霞、何雨欣、徐蕊)7日閉幕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鮮明提出“五個堅持”的原則。其中,“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被放在首要位置。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這一思路的提出是出於怎樣的考量?要真正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落到實處,抓手在哪?就此,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暢通金融血脈 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
會議指出,做好新時期的金融工作,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牢牢把握髮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
對此,金融專家趙慶明表示,這既是中國從西方發達國家爆發金融危機中吸取的教訓,也是出於對自身經濟發展需要的考慮。
如今的世界經濟風雲變幻,金融危機對各國的衝擊不盡相同,但帶來的教訓卻達成共識,即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要均衡發展,否則隱患無窮。
國內現實同時也敲響了警鐘。根據央行的數據,2011年,我國代表貨幣需求的狹義貨幣(M1)增長7.9%,代表貨幣供給的廣義貨幣(M2)增長13.6%,M1與M2增速之間的剪刀差表明社會資金的活躍程度仍不低。
然而,這些資金的流向卻令人擔憂。近幾年,我國經濟中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脫實向虛的現象,相當數量的社會資金進入了房地産、股市等“來錢快”的投資領域。而由於創業成本提高等問題的存在,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卻面臨著資金匱乏的窘境。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近些年,企業融資成本較高,實體經濟難以獲得回報,使得企業利潤率較低,進而出現了以錢炒錢等現象,這存在很大風險,要控制這方面風險,就必須防止資金從實體經濟流向虛擬經濟。
趙慶明表示,在外部經濟環境嚴峻的形勢下,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國內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尤其是農村地區、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更為迫切,這更需要金融業把握好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原則,確保經濟“穩中求進”。
優化信貸結構 為薄弱領域“雪中送炭”
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改革成效顯著,我國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具備了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條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出於控制自身風險的考慮,長期以來銀行信貸的投嚮往往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大量的金融服務資源向大企業、大客戶集中,中小企業、農村地區獲得金融服務的能力相對被削弱。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三農’和小微企業一直是短板。他們在解決就業、支持經濟增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其金融需求能不能得到滿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成效。”趙慶明説。
會議提出,要優化信貸結構,加強對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和保障房建設,對符合産業政策的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對企業技術改造的信貸支持。
對此,連平表示,首先每年的新增信貸中要規定一個增量,確定一定規模和比例的信貸投向農村地區、小微企業;其次,銀行對具體貸款項目一開始就要把關,跟蹤走向,看資金是否真正流向和實體經濟有關的領域,做好貸後管理。
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已經顯現。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9月末,涉農貸款餘額14萬億元,同比增長26.2%。截至2011年11月末,小企業貸款餘額10.5萬億元,同比增長23.9%。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在小微企業金融支持方面,銀監會將積極推進機構準入、存貸比考核、資本計量以及不良貸款容忍度等方面的差異化監管政策“落地”;在“三農”金融服務方面,將強化涉農金融業務的差別化監管政策,鼓勵完善涉農金融服務體制機制,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
放寬民間資本 打造服務實體經濟的“源頭活水”
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是此次金融工作會議的一大亮點。會議提出,推進股權多元化,切實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鼓勵、引導和規範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參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改制和增資擴股。
近年來,我國推進金融機構改革,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改革可謂波瀾壯闊。相比之下,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相對滯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説:“金融業原來過高的準入、管制,使民間資本很難進入。如果沒有社會資金進入,只靠國有控股的大型金融機構,將難以完成支持小微企業、農村金融的任務。”
目前來看,銀行信貸資金有著嚴格的産業政策導向,資本市場融資則流向了具體的實體經濟項目,但是民間資金卻始終缺乏有效的引導機制。
專家指出,民間資金如能順利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可通過有組織的渠道,獲得長期而穩定的回報,既解決了民間資金投資出路問題,也讓金融企業獲得新的發展資金,成為當前中小企業急需的源頭活水,增強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
拓寬融資渠道 加強監管與政策協調
專家表示,要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落到實處,除了加強銀行信貸支持外,還要拓寬企業獲取資金的渠道,比如擴大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對企業的幫助。
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助推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截至2011年12月30日,281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廣泛分佈于16個行業,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48家,佔比高達92.8%。
會議提出,要建設規範統一的債券市場。連平表示,“目前我國企業的直接融資過多在股票融資上,債券融資市場發展緩慢,以國債為主,企業債佔比不到10%。這和債券市場多頭監管、標準不一有很大關係。未來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應該並重。”
當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並不局限于資金支持。金融創新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同時,金融監管也需要加強,同時還要注重政策的協調配合。
會議提出,要“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監管政策、産業政策的協調配合。”“産業政策要想發揮作用離不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支持,在市場化配置金融資源導向下,金融資本必將流向回報高的行業。因此,必須通過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比如稅收政策調節,提高實體經濟回報率。”趙慶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