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2月13日專電(記者 杜曉明、曹健、鄒欣媛)寧夏回族自治區深處西北內陸,發展文化沒有資金、人才等諸多優勢,然而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踐中,寧夏把握全局、勇於創新,在多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成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改革不僅開啟了寧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氣象,也將文化惠民落到了實處。
“哪有改革,哪就有新局面” 轉企改制引來“源頭活水”
從2009年全面啟動改革以來,寧夏改革之路如火如荼,出版發行、電影製片、一般文藝院團等單位全部轉企改制,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黨報黨刊將發行、廣告等經營業務剝離轉制,組建寧夏報業傳媒有限公司……通過改革,各轉制文化單位形成了新的經營管理機制、投資融資機制、內部激勵約束機制和企業文化,員工積極性得到有力調動,經營活力和市場意識明顯增強,經營業績顯著提高。
2011年,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9億元、利潤308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3.75%和13.11%;寧夏報業傳媒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7億元,利潤32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5%和34%。寧夏報業傳媒有限公司轉制為企業後,不僅沒有下崗分流,還吸納了部分社會就業人員。轉制以來,近百名一般崗位員工走上了管理崗位,職工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和提升。
改革以來,寧夏共有563人從事業轉為企業身份,核銷事業編制1079人。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尤艷茹説,寧夏將中央政策與自身實際結合起來,出臺了多項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全區轉制文化單位全部登出事業編制、與職工簽訂企業勞動合同,改革推進平穩有序。
從“依靠輸血”到“自我造血” 文化企業初步實現轉型
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要探索建立扶持文化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並實施文化品牌戰略,使文化企業儘快由“依靠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
寧夏話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全洲説,公司2011年創排完成了一大批劇目,有電影《西海固紀事之農機站長》、話劇《計生站長》和花兒音樂劇《月彎月圓花兒甜》等。根據寧夏六盤山紅軍長征歷史編排了大型紅色革命史詩話劇《紅色堡壘》,已於今年年初與觀眾見面。
同時,一批立足寧夏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陸續“走出去”。大型原創回族舞劇《月上賀蘭》捧回了舞蹈藝術最高獎荷花獎舞劇舞蹈銅獎,入選文化部國家精品工程資助劇目,獲得文華獎特別獎,並赴埃及、卡塔爾、阿爾及利亞訪問演出獲得圓滿成功;花兒歌舞劇《回鄉婚禮》也實現在國內外巡演。
為了增強文化企業的“造血”功能,寧夏在創新用人機制上實施新政策,拓寬選人視野,逐步建立起“引得進、留得住、出得去”的文化人才保障機制。各轉制文化單位普遍實行了競聘上崗,打破因循守舊、論資排輩的傳統觀念,建立起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與市場競爭相適應的用人機制。
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公司資産財務部部長蔡文貴説,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公司有71名中層幹部通過競爭擇優上崗,同時還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選拔40名研究生充實各業務崗位,有力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城鄉 文化惠民不斷推陳出新
寧夏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文化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廣播電視戶戶通、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建設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進,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
截至目前,寧夏已開工建設13個市縣區文化場館,完成10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的新建改造任務,有17個圖書館進入國家等級館行列,建設農民文化示範戶、農民文藝團隊、社區文化中心等750個,建成農家書屋2736個,解決了16.5萬戶、66萬農民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成為全國第一批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20戶以上盲點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的省區;2011年放映數字電影46000場,觀眾達655萬人次,實現全區人均觀看1場次。
同時,寧夏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創新,文化服務渠道和方式不斷拓寬。目前寧夏所有博物館、圖書館、群藝館、文化館全部免費開放,還開通了“我的圖書館”遠程訪問系統,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把服務向基層延伸,全面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能力。免費開放以來,僅博物館接待國內外遊客就達50多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