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為了大地的豐收——我國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25日 08時53分   來源:人民日報

    眼下,我國不少小麥主産區機收工作接近尾聲,全國夏糧單産、總産都有望創歷史新高。這其中,我國十多年來大規模建設的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功不可沒。為讓糧食增産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我國決定加快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力爭“十二五”期間再建成4億畝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豐收不靠天

    “現在種地可省事了,機井和管道分佈在田間,旱能澆、澇能排。豐收不再靠天了。”河南省鶴壁市浚縣王莊鎮劉井固村村民劉富順説。

    老劉耕作的這塊田是浚縣實施的3萬畝土地整治項目區的一部分。2008年以來,浚縣投入5000余萬元,新打機井600多眼,鋪設地埋管道500余公里,架設電力線路50公里,修建道路60公里,安裝農田監測設備10套。農田基礎設施的改善直接帶來了糧食産量的提高。“一畝麥子産量比過去高了100多公斤。”劉富順説。

    這是我國十餘年來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一個縮影。“只有在高標準基本農田上,我們的農業新技術、新裝備、新服務才能更好地落地,實現穩産、高産。良種、良法,只有在良田上才能發揮作用。” 農業工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説。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不足1.5畝,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地矛盾突出。解決中國農産品特別是糧食的供給問題,必須立足於國內,耕地是人類獲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維護耕地數量與質量,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而基本農田作為耕地的精華,幾乎承擔著我國全部的糧食生産任務,是保障我國糧食基本自給的安全底線。但是,目前,我國中低産田的比例佔全國耕地面積的2/3以上;我國土地利用形態破碎、零亂,有相當一部分耕地地塊零碎不規整,田坎、溝渠、道路、坑塘面積過多,土地利用效率低。

    怎麼辦?“一方面要管控‘佔’,遏制優質耕地減少過快、穩定優質耕地佈局,節約集約用地,促進工業化、城鎮化;另一方面還要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提升耕地的質量,改善耕作條件,大幅度提升優質耕地比重,讓同等的面積産出更多的糧食,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吳海洋介紹説,土地整治是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最重要措施。

    據了解,2001年以來,全國統籌推進田、水、路、林等綜合整治,建成了2億多畝高産穩産基本農田,整治後的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2個等級,平均畝産提高10%—20%,生産成本普遍降低10%—15%。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我國建成高産穩産基本農田1.6億多畝,平均每畝提高1.5個等級,也就是説畝産增加150公斤以上。通過歸併零散地塊,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完善農田耕作道路和防護林網,提高了農田的排灌能力、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機械化耕作水平,農業綜合生産條件明顯改善。

    “一塊塊‘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基本農田綜合生産能力大大提高。有力促進了近年來的全國糧食連年增産。”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司長嚴之堯説。

    “十二五”建成4億畝,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去年,我國糧食取得了“八連豐”的好成績。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增産靠什麼?

    “向耕地質量要糧食産量。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穩步提高耕地質量是基本手段,也是重要手段。”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鄖文聚介紹説,根據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安排,“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投資的力度,開展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目前500個高標準基本農田示範縣和5000個萬畝以上的集中連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整治後,基本農田將平均提高1個等級,糧食畝産增加100公斤以上,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這項工作對我國當前和長遠的糧食安全保障意義重大,而且要考慮生産和生活之間的關係,未來則會重點考慮生態因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副部長劉守英説,“十二五”時期,我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與此同時,耕地數量減少、質量偏低、後備不足以及氣候變化等不利因素,又嚴重威脅著我國糧食安全。另外,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梯度推進,東南沿海優質耕地大量流失,糧食生産重心正在從秦嶺和淮河以南向北部和中西部地區轉移,日益嚴重的水土空間錯位導致了糧食産銷的結構性矛盾,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狀態。為鞏固我國糧食安全基礎、提升糧食安全保障程度,亟須通過農村土地整治減緩耕地過快減少趨勢,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土地整治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工作基礎。當前,“政府主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為主體、國土搭臺、部門參與、統籌規劃、整合資金”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並且取得了顯著成效。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重在有科學標準可依,依據標準規範辦事。”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總工程師羅明説,高標準基本農田不僅有概念性的標準,還有切實可依的建設標準。例如,基本農田劃定有行標,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作為行標也即將下發,而且國土資源部還統一組織編制了土地整治工程建設標準,工程建設的預算標準已經修編過兩次,另外耕地質量等級也有國標。我國耕地分佈地域差異顯著,受水分、熱量、地形等條件的制約,不是所有的基本農田通過整治都能建設成為“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充其量全國只有一半左右的耕地可以實現較有保障的灌溉,還有相當比例的旱地、坡地根本無法實現。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取得實效,一方面要科學編制規劃,因地制宜制定建設標準,確保土地整治的成效;另一方面,在整個整治過程中,要始終把維護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切實做到整治前農民自願、整治中農民參與、整治後農民滿意。” 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説,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土地利用關係的調整和農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以切實維護農民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始終把維護農民權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堅持群眾自願、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動。要依法維護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主體地位,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

    建設好,還要管護好,讓高標準基本農田持久保質

    “土地質量的形成需要1.2萬年到4萬年時間,但是對土地質量的破壞可能只需要一年兩年、幾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講,花鉅資建好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一定要使用好、保護好、管理好。”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鳳榮説。

    “首先要保數量,對已建成和新建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及時劃界、設立標誌、上圖入庫、實施永久保護。”嚴之堯説,要充分利用國土資源綜合信息監管平臺,實現每年對基本農田的空間佈局變化、質量等級變化、利用效率變化情況的監測;各地要依據規劃,新建5000處萬畝連片的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統一命名,統一永久性保護標識,統一集中監管;同時,將劃定的基本農田落實到村組和承包農戶,明確保護責任,簽訂保護責任書,確保“建成一塊、保護一塊”。

    “還要保‘健康’。”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吳克寧説,目前,我國現有耕地中一部分由於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農産品品質。高標準基本農田建成後,要努力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從源頭上保證耕地環境健康,從而確保綠色的耕地産能。

    鄖文聚建議,當前,要加快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認證制度。為充分保障農民和農村集體的基本權益,應儘快頒發或換發耕地的“一簿兩證”,“一簿”即戶口簿,就是頒發給村集體的集體土地所有權證;“兩證”即“身份證”和“工作證”,就是頒發給村集體的集體土地使用權證和頒發給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農民説:“手裏有證,心裏踏實。”

    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一些地方重建輕管,由於缺乏後期管護,過一兩年道路、水渠就出現破損,也沒人維修;有的項目驗收的時候沒有業內專家真正實地探測,實際上生産能力並不達標,更談不上“高標準”;還有的在生態邊界整治的土地由於耕種成本太高,農民不願意種。有極少數農村,架上高壓線幾天電線就被偷走了,水泵也不敢在井裏放著,這都需要有人管護。

    “如果因後期管護不到位,使投入大量資金的土地整治不能長期發揮實效,群眾得不到實惠,實在可惜。”鄖文聚説,要讓土地整治項目成為真正的“民心工程”,一是建設標準必須達標,按照30年—40年工程壽命進行設計和投資;二是要建立建後管護機制,現在,有的地方按照每年每畝50元的標準建立土地整治工程維護基金,有的地方組建了土地整治工程收益人聯合組織,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辦法都不錯;三是要加強監管,建立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永久責任制度,明確和落實工程建設人、管護人的長期責任;四是建立土地整治後評價制度,在工程完工後的第5年、10年、20年、30年,進行抽樣評價,督促管護工作落實到位。

 
 
 相關鏈結
· 國土資源部審議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
· 廣西壯族自治區將建成1336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
· 湖北投1.2億專項經費永久保護6041萬畝基本農田
· 雲南將把壩區80%優質耕地劃入基本農田永久保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