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8日專電(記者 安蓓)針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雲春28日表示,應理性看待我國經濟增速出現放緩,抓住穩增長的機遇,把經濟下行的壓力轉為推動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
侯雲春28日在此間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石油石化産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説,中國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符合我國宏觀調控的方向,也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是正常的、健康的、必要的。
2010年第二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增速總體呈持續放緩的態勢。侯雲春説,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速或將進一步放緩並觸底,但在三、四季度可能會有所好轉。國家出臺穩增長措施,要對經濟增速放緩的經濟環境有長期準備,把宏觀經濟預期放在經濟增速適度放緩,對經濟質量和效益要求更高的前提上來謀劃。
他分析説,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不應忽視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經濟已連續10年高速發展。當時為應對經濟過熱,我國已啟動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為應對危機,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放緩,現在經濟增速出現放緩,恰恰要補上結構調整這一課。
第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幾乎無一例外地採取了大力度的經濟刺激措施,實行了過度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現在也要進行必要的調整。
第三,中國經濟在保持多年高速增長後,特別是人均國民生産總值跨入中上等國家行列後,急需從追趕型經濟、要素驅動型經濟向效益驅動型和創新驅動型經濟轉變。從經濟發展的規律看,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30多年高速增長後,也將從快速增長階段向中速增長階段轉變,這個時間窗口很有可能將在“十二五”期間到來。
侯雲春説,經濟增速減緩後,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求更高,這要求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從過去依靠土地、資金、資源、環境以及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依靠效率和創新來促進經濟增長。
他説,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還是保持經濟長期發展,都是必須的。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較慢,在於支撐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的體制、機制、政策甚至管理方式,現在不足以支撐國民經濟向更高階段發展,這也要求必須加快轉型。“調整是痛苦的,但唯有調整才有出路,調整得越快,經濟發展也將越快。”侯雲春説。